从容心态下的灵机一动

时间:2022-09-28 05:26:36

【名师指津】

凡“就近取材”之作,其作者身处考场,都能保持从容而自信的心态,面对考题,灵机一动,一展自身“亏他想得出来”的机智。

“就近取材”,既适用于记叙文,也适宜写议论文。

“就近取材”之“近”,既是空间概念,也是时间概念。

那么,“就近取材”具体包括哪几种情况呢?试择其要者略作梳理。

一、就“考场”之“近”取材

高考作文研究专家高朝俊教授指出:“写作的材料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心明眼亮,善于捕捉。”“即使上了考场,搜肠刮肚也找不到材料的时候,还可以利用眼前这张试卷上的材料——高考语文试卷一般都有两万多字,上面很可能有你用得着的材料。这几年,我在高考阅卷时,每年都能看到有聪明的考生利用试卷上的材料作文的。……有时候甚至作文试题中的材料也可以为我所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江苏卷考话题作文“凤头、猪肚、豹尾”,有位考生“就地取材”,完成了下面这篇佳作:

读《波兹曼的诅咒》有感(节选)

初读,给我一丝回味;再读,给我一份思考;细读,给我一种震撼。

巧看“凤头”

“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是波兹曼的话,更是作者的话,给我们的是无限的遐想。读者对这样的质问是退缩,还是前进?巧妙的开头,引起我们强烈的兴趣,像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后面的路该怎样?留下的是一串串惊人的问号。紧跟着提出作者的疑问:“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我们这些自以为文化人的人面对如此问题,该如何回答呢?不禁令我们揣度什么叫媒介文化了。作者便又作出恰如其分的解释,得到的是我们的肯定。这样巧妙的凤头,怎能不让人佩服?

……

遥感“豹尾”

漂亮的开头,充实的“猪肚”,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他该如何漂亮地收尾?而作者做到了。一句话,“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既照应了开头,又点了题,却让我们意犹未尽。就这么漂亮干脆的停止,我们该何去何从?这样的结尾短小却响亮有力,留下的是无边的想、无尽的感。读这样的豹尾,怎能不令人遥感?

《波兹曼的诅咒》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心灵的思考。现代科技面对这样的质问怎能不黯然失色?文化,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娱乐,到底什么样的娱乐才算得上娱乐?

我不懂,我更多的是迷惑,对这样的凤头、猪肚、豹尾,我该如何思考我的人生?面对自己的这一份无凤头、无猪肚、更无豹尾的文章,我该怎样呢?我无语。

当年江苏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是周国平的《波兹曼的诅咒》;在试卷中,还多次出现关于文章的开头、结尾的设题,如第19题E项“文章开头巧借书名发出‘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喝问’,峭拔警心,以‘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结尾,巧妙点题,而‘诅咒’一词更是振聋发聩”,第21题“现代著名散文家柯灵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要领有如下形象的比喻:‘关节处一着棋活,妙手成春;结穴处临去秋波那一转,令人低回不回。’……”。于是,本文作者巧妙地利用试卷上的材料,以文艺评论的形式写成了《读〈波兹曼的诅咒〉有感》。文章虽然有些地方用语不够贴切(如“现代科技面对这样的质问怎能不黯然失色”),评析展开得也不够充分,但是,说《波兹曼的诅咒》一文是“凤头、猪肚、豹尾”,还是大致准确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活学活用的胆识和不拘一格的思维品质,而这,恰恰是选拔性的考试所要考查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读〈波兹曼的诅咒〉有感》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优等作文(满分60分,此文得56分),那么以下这篇“就近取材”的《好奇心》,就让人赞叹不已了:

好奇心(节选)

2008年江苏一考生

坐在我前桌的那个人竟然没来参加考试?!看着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我的好奇心蠢蠢欲动。

她(他)是因为害怕吗?

如果是这样,我只能表示理解但并不赞成。我们这一届是江苏高中课改的第一届,放在科学实验中也就和“小白鼠”差不多,从教材内容到考试形式都是全新的,从老师到学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真正信心百倍的能有几个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就临阵脱逃。高考固然可怕,但仔细想想,高考也是可爱的。它意味着我们终于能和数不清的作业、上不完的晚自习和考不完的试卷说再见了!我们终于能以最公平的方式和同龄人展开较量,证明自己的实力了!说得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以对于高考,今朝的咱们不用怕!

她(他)是因为复习太认真而病倒了吗?

如果是这样,那真的太不值得了。高考对于我们这群人来说是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直接决定了我们未来五六十年的生活质量,很多家长都把高中生活说成是“辛苦三年,幸福六十年”,但高考的成败并不代表一切。上大学是一条出路,不上大学也照样有很多创造美好生活的选择,“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古训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何必为了一次高考把自身给搞垮呢?“高考诚可贵,健康价更高”啊!还是咱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她(他)已经被某所著名院校提前录取了吗?

如果真是这样,我只能说:“太羡慕了!”上学期,我们班也有一位同学被南大录取了,当时那个轰动啊,真是无法形容。班上同学都羡慕得有点儿嫉妒,拼命吵着让那人请客,后来还是“老班大人”结束了这场骚乱,以每人一块德芙巧克力收场。要是我前桌的这个人真的被提前录取了,我倒挺幸运的,兴许还能沾沾她(他)的仙气,最后也能上一所重点大学。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唯心主义思想啊?

仔细体会,本文应是长期积累和妙手偶得相结合的成果。文中富有现场感的“前面空荡荡的座位和那空白的答案纸”,以及关于缺考原因的三种揣测,活脱脱来自高三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合乎情理又亲切感人。全文能放能收,潇洒自如;遣词造句亦庄亦谐,灵气流动,显示出良好的作文心态和很深的写作功力。

由本文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写作素材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要善于体察;开发五官,永远保持一颗敏感而活跃的“好奇心”,拥抱生活,体察生活,才能接纳写作的源头活水。

二、就“临考生活”之“近”取材

先看一篇高考拔尖之作(满分70分,此文得69分):

拒绝平庸

奋笔疾书,我是一名平庸的考生。似乎是铁的事实,高考是我们走出平庸的一个跳板。

一、五只粽子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

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不下了。

“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

“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

“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

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

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二、一只鸽子

中午,没有喧闹,没有汽笛,很安静。

但是,妈妈谋杀了和平!

妈妈买了一只鸽子,准备给我炖汤喝。妈妈说她听别人讲,高考前吃鸽子有好处。

可怜的鸽子,你是否是那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使者;你是否正浴着夕阳的余晖在广场上悠闲散步觅食;你是否是那只“咕咕”起飞向往绿色与和平的鸽子呢?

可怜的“天然之子”鸽子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还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要怪,你就怪那些乱造谣言、糟蹋绿色的人吧。

三、一棵树

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给校园镀上一层金辉。

看完了考场,我正欲回家,路过一棵树,但这并不是普通的树,这里香火萦绕,这是一棵“神树”。

妈妈硬是拉着我烧上一炷香。我毕恭毕敬,生怕打扰它的清梦。

亲爱的树啊,你既不是佛祖参悟众生的菩提,你也与佛道没有任何关系。我赞美你的绿荫,赞美你的清新,但你需要的只是平凡地生长,只是一块可以扎根的寻常土地,你是否“承载”了太多?

亲爱的树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呢。

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不平庸了?

该文作者为江苏省阜宁中学的孙儒同学。在《扬子晚报》2011年7月组织召开的“高考优秀作文暨中学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他畅谈了自己凭“考前一天亲身经历成就高分作文”的体会:

高考阅卷老师要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考生作文,因此对想拿高分的考生来说,如何写出亮点最为重要。我高考作文的取材便是高考前一天的亲身经历:

早上在家吃粽子讨好兆头,中午喝鸽汤为“清补”,下午看完考场拜“神树”为求高中。考试前一晚我躺在床上“回放”白天的三幕剧后,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是什么把我们的生活搅得这么“神神叨叨”?眼下,高考已变成一种经济,甚至是一种文化,世人“言必谈高考,行必为高考”,而我早已出离愤怒了。于是,在6月7日的考场上,我将“平庸”具象为了“沦为高考奴隶的世人”之行事,将“拒绝”化作了冷观、针砭高考的“我”的思辨。

我觉得,高中生作文的特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特质;高中生作文的魅力,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辨的魅力。优秀的高中生作文在立意上就应该给人一点“咬嚼”,一点“想头”。

的确,孙儒的作文耐人“咬嚼”——“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不平庸了”,言下之意是“应该拒绝平庸,同时应反思自己的‘拒绝’之道是否已陷入误区”,如此入题,意蕴颇深。而就近撷来“高考前一天的亲身经历”,充分体现出作者机动灵活的慧心;同时,在高考考场上谈“高考前一天的亲身经历”,阅卷教师读来倍感亲切。

【考场实例】

一件小事

2013年江苏一考生

“拍死一只蜘蛛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别怕,你一定可以做到的!”我紧紧地握着拳头,毫无底气地给自己打气。

近了,更近了。

那只蜘蛛不停地挪动着那几只可怕的腿,慢慢地向我逼近。我似乎能想象到它的眼睛里闪烁着怎样凌利的光芒,它晃动的触脚上一根根绒毛怎样摩擦,怎样从它的嘴里吐出一根长长的蛛丝然后将我包裹,一点一点地吞噬……

我只要操起手边的任何一样东西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这只蜘蛛拍死,可是我四肢僵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向我逼近,一步又一步地向我逼近。

此时,我只觉得无比悔恨。

我老早就看见这骇人的东西了。它停在我前面男生的肩上,我本想告诉他的,但我又想到这是高考,如果不告诉他,他被蜘蛛吓到,影响了发挥,岂不是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吗?

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

最终我为自己描绘的美好明天战胜了我的理智。

我,选择了沉默。甚至带有几分幸灾乐祸。

蜘蛛还在逼近。

这一刻,我感觉不到考场,也感觉不到周围的老师和考生,仿佛天地间只剩下我与这只蜘蛛。

我感觉到由衷的恐惧,我想尖叫,嗓子却堵得我发慌,干得我发疼;我想狂跳,四脚却不接受大脑的指示;我想大声哭泣,可泪腺似乎停止了运作……

刚刚下过雨,外面一阵阵土腥味恶心得让我想吐,这一切的一切简直像是恶梦。

忽然,它一个翻身,竟然,掉下了桌子,监考老师从我身旁经过,一脚踩了过去。

我瞪大眼睛望着地上泥糊糊一般的尸体,深深地呼了一口气。抬头,看见黑板上方挂着的时钟,还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还什么都没有写!

看着干净的考卷,我欲哭无泪。如果我告诉了那个男生?

这,不过是一件小事!

可我什么也没说,它毁了我的人生!我的脑海一片空白,死死地盯着那只蜘蛛的尸体……

【亮点解读】

这一篇究竟是考场场景的实录,还是自出机杼的虚构?似乎很难判断。但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以逼真、传神的描摹,讲述了一个很有意味的小故事;故事本身又从两个层面,天衣无缝地诠释了材料的含意。

该考生描写的功力,从“近了,更近了”到“一步又一步地向我逼近”三个段落的细节中,从“我想尖叫,嗓子却堵得我发慌,干得我发疼;我想狂跳,四脚却不接受大脑的指示;我想大声哭泣,可泪腺似乎停止了运作……”的铺排中,以及“刚刚下过雨,外面一阵阵土腥味……”的侧笔映衬中,自可清晰地感受得到(不仅画面感强,而且入微地展示了内在心绪)。那么,文章又是如何寓理于事、扣题写作的呢?一来,小小的蜘蛛完全影响了“我”的情绪,可见小事物会产生大影响;二来,“我”出于侥幸与自私心理(“如果不告诉他,他被蜘蛛吓到,影响了发挥,岂不是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吗”)而作出错误的选择,结果是害了自己,这教训中更深蕴“人与人本是一个祸福与共的共同体”“害人者必遭报应”的道理。综观全篇,其构思可称得上是“亏他想得出来”!

【拓展演练】

2004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

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

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当年有位考生就近取材,写了篇《沉稳与灵动》。请你简评该文的入题与用材。

沉稳与灵动

相扑力士身材高大威武,很少有人能将他们与灵动联系起来。瞧瞧他们下垂的肚子,粗壮的四肢,根本就与灵动毫不相关。但是真正看了相扑比赛后,我就觉察到,相扑力士是沉稳与灵动的有机结合。

昨天忙里偷闲观看了日本相扑在中国北京的公演比赛,看着相扑力士一摇一摆地走上比赛场地,我不禁觉得好笑。经过冗长的一个仪式后,裁判一声令下,比赛开始了。两个相扑力士抱在了一起,就像两只笨拙的大象在碰撞,他们互相推揉,忽然其中一位相扑力士一个扫荡腿,把对手摔倒在地,动作是如此的快速,如此的出人意料,对手倒在地上了也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但比赛结束了。解说员开始讲述选手的招式等等我听不明白的术语,而我头脑中却只有力士肥胖的身体,灵巧的动作,快速的反应,它们在不断地重放,倒退,再重放,倒退……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相扑力士不仅有山的沉稳,也有水的灵动,正像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假如那力士只有山的沉稳而没有水的灵动,那么他们与大象、鲸鱼之间的搏斗有什么分别?光靠身体的巨大,而没有头脑的灵活,就不会有意外的输赢。

假如那力士只有水的灵动而没有山的沉稳,那么谁都能去比赛,而相扑也就没有相扑的特色,与其他体育项目无异了。

所以灵动与沉稳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沉稳的灵动,或没有灵动的沉稳,正像没有绿叶衬托的花朵,没有星光闪耀的黑夜。沉稳与灵动的统一,才能造就相扑运动的魅力,体现相扑运动的特色。

矛盾着的双方密不可分,相辅相成,不断地争斗,推动着世界的发展,变与不变仅一线之差,灵动与沉稳也仅一线之差,而相扑运动正是灵动与沉稳的结合。

因为沉稳我开始注意相扑,因为灵动我开始敬畏相扑。

上一篇:社团参与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向“对话”和“独白”要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