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时间:2022-09-28 05:07:05

作者简介:汪鹏程(1989-)男,汉族,江苏常州,在读研究生,昆明理工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学说,关于人们如何去认识自我,找寻自由和怎样选择人生的学说,所以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就是“以人为本,解放人类”。萨特的学说可以说是一部引导战后的堕落的人类走向光明的指南针,消除人类的消沉和恐惧,告诉人之为人的主体性、自由性和可塑性,告诉大家活着是有意义的,而且活着才有意义。萨特的学说是追求人的自由的学说,是反对异化的学说,从这个层面上说,萨特的学说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或者说是异化论的实践应用学说。萨特的学说对现代人的意义也非常巨大,当代人在高压之下变成了自我的异类,失去了自我,通过萨特的学说,可以告诉当下的人类他们是自由的,是可以做回自己的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的。

一、萨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萨特的学说是治愈战争后遗症的学说,是治愈人们经受战争打击后的精神创伤的学说,这种精神上的创伤和肉体上的创伤一道折磨着战后的人类,可这种精神上的创伤绝不是想象中的“重来”,而是“摧毁”,因为人们发现自己已经无法掌控自己的未来了,一颗原子弹或者别的什么的就会直接毁灭一群人,就能将家园和田地毁灭,当然也包括小小的普通的自己的家庭,人类的精神世界开始崩塌,人们走向了神经恍惚、逃避自我的日子,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人类像是行尸走肉,只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然后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这就是为什么《缓期执行》中的马蒂厄不结婚和《恶心》中的安托尼・罗根丁为什么会觉得恶心的原因,他们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或者说失去了自由。而萨特所给与的“这个‘东西’就是我――自由的,无拘束的涌到我身上。”“我存在着”。

二、萨特的人本主义

萨特的人本主义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说,第一个就是让人觉悟出自己还是存在着的,还是拥有自由的,还是拥有对人生的选择权的;第二个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去获得自由;第三个就是告诉人们然后成为一个人,如何活着才有意义。

从第一个层面说萨特的人本主义,简而言之,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是先存在的,而后才慢慢发展出各种本质,所以人是自由的,并不是被拘束的出生的存在,“存在没有事先给我带来任何东西”,道德规范、法律还是上是后天人类为了躲避责任而产生的,这种责任就是做选择后必须承担的责任,也就是因为自由而产生的责任,人必须做选择,即使自认为没有做选择,其实也是做了选择,正是萨特所说“我负有全责――这是作为人的特权和负担”,但与此同时,是人们为了掩盖做选择所需承担的责任,而使这些责任掩盖在了“规定”之内,但是人们还是必须做出选择,而这种情况使人产生了焦虑,“焦虑是我自由的体验”,焦虑是源自于选择,源自于自由,焦虑源自于这些选择和自由必须承担的责任,人们害怕承担责任,也就害怕选择,一旦拒绝选择,便会产生不知道的结果,“通过拒绝焦虑――拒绝为他们即将生活于其中的未来负责任,西方世界的居民们已经制造了一种即将进入他们的现实世界的可怕的前景。”“逃离焦虑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此时萨特告诉人们,“在宇宙中我独做出决定”,“我们其实在每一刻都选择像这样的生活,没有重大理由,我们的每一个刻都可以选择重新开始,过不一样的生活。”人们要懂得我们是被舍弃在自由之中的存在,没有上帝,没有什么陈规,人是自由的,人应当做回自己,做自己想做的选择,每个人都能成为不同的人。我们可以自己突破被异化的状态,这需要自己去认识到自己还活着,还拥有自由的权利,即使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承认责任,但我们自由。

从第二个层次去讨论萨特的人本主义,人该如何获得自由,简而言之就是“不要以不自由的身份去看待自己,这是自欺”。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勇敢起来,直面舍弃的状态和选择的责任,这样才能自由,虽然是有限的自由。但是,因为人是被舍弃的,所以没有上帝,也没有什么必然不变的规矩,也因此并不存在稳定的价值观,导致人们拥有自由的情况下却处于进退两难的局面,因为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人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出选择。此时,萨特的回答是,“如果价值是不确定的,如果它们太抽象了,没法决定我们目前所考虑的特殊的、具体的事情,那就没有办法,只能相信我们的本能了。”但是在后期萨特给出了完整的答案。

从第三个层面去看萨特的人本主义,就是指萨特对怎么成人的回答。如何成人就是如何做选择,如何做选择是萨特的观点的核心之一,当人们已经明白自己的处境――需要承担责任的有限度的自由的时候,就会思考如何去做选择,萨特给出的答案是三个词――“自我”“尊严”和“条件”。就“自我”而言,它是自由的基础,也就是“存在”内涵的必要核心,存在先于本质,“自我”是一切选择的基础。“自我”就是对于个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无论是哪个选项还是对于选择后所需要承担的责任,都是“自我”所选择的。“我从来不曾处于我的‘自我’之外”,“出了死亡,什么都无法摧毁自我,自我与一切可能紧密相连”。就“尊严”而言,“尊严”即内在性。“尊严”指的就是人作为人的内在性,人是与众不同的模式,人是有主体性的,也是唯一拥有主体性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乃至上是人类“自我”的客体。人必须有人作为唯一主体的“尊严”。萨特在这里也提到了,任何人都是有“自我”的“尊严”的,我们需要“推己及人”,承认所有不同的人的“尊严”。性别还是民族,不是人类彼此抹灭“尊严”的理由,特别是不能以此为理由发起战争。关于“条件”,萨特一直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他一直对人类为什么会这这样的而非那样的决定没有准确答案,有时候说是共同的人性决定的,有时候则是一些更为感性的因素,有时候是因为人类有选择的义务和承认责任的义务。人之所以会做出这样而非那样的选择,应该是认识图式起的作用,也就是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本质在后期逐渐形成,成为了人们作选择的标准,但是这种认识图式应该是扬弃了那些客体带来的拘束和堕落情感的认识图式。在“自我”“尊严”“条件”三者作用之下,就会达到萨特所说的“完整的人性”,“跳跃”入一个新的实际,“我们在瞬间创造出绝对”。我们发现自己是自由,并且这种自由是一种选择的义务,要承担责任,我们敢于做出选择,敢于对做出的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这个就是我们进入的新世界的后的自我。

三、总结

萨特的学说的产生是源于二战对人们造成的巨大伤害,国家在重建,人们却失去希望,战争的打击过于庞大,特别是那些可以瞬间摧毁人类的恐惧瞬间使人们奔溃,萨特发现了人们的悲伤,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了关于人类解放的书籍,希望借此引导人们走向希望,勇敢面对人生,勇敢面对以后要走的道路和必须走下去的义务,勇敢面对往后的大灾大难。萨特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就是“一人为本,解放人类”。(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 George Myerson.萨特与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0

[2] 萨特.恶心[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3

上一篇:浅析彝族古籍文献信息化的意义 下一篇:浅谈“长恨歌”到“长恨歌”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