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时间:2022-09-28 04:36:45

寻甸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摘 要: 退耕还林是减少水土流失、减轻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本文通过对寻甸县退耕还林的实施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寻甸县实施退耕还林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关键词: 退耕还林(草)工程;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措施; 经验

中图分类号: F32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05-02

寻甸县自2000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试点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紧紧抓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围绕“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要求,按照“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措施,层层发动,奋力拼搏,积极有效地探索退耕还林还草的途径,稳步地把退耕还林工作向纵深推进,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基本情况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89838.5公顷,森林覆盖率41.6%。

县情主要特征体现在“农业、民族、贫困”六个字上。一是典型的农业县。2008年全县农业人口48.7800万人,占93.2%;粮食、蔬菜等农作物销售收入和劳务报酬等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第一产业比重占40.8%。二是民族自治县。全县居住着汉、回、彝、苗等16个民族。2008年少数民族人口达11.4985万人,占总人口的22%。三是贫困县。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制约,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02年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8年全县社会救助人口合计28288人,24969户。

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情况

(一)工程实施情况

1. 退耕还林(草)工程

2000年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草)212000亩,现保存212000亩,占计划的100%。退耕地还林(草)面积73000亩,涉及19247户退耕户,其中2000年20000亩,涉及退耕户4097户;2001年15000亩,涉及退耕户6053户;2002年13000亩,涉及退耕户3163户;2003年25000亩,涉及退耕户5934户。完成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7580亩,苗圃基地建设(改、扩建)项目118.11亩。

2.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2008-2009年全县累计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3600亩。养殖业项目棚厩建设8462平方米,青储窖6600立方米,饲料地建设3318亩。种植业项目新增发展特色经济林(核桃)种植35000亩,原退耕地优化树种4500亩,补植补造5405亩。开展技术培训2994人次。实施农村能源建设沼气池749口,节柴灶1425眼,太阳能2175户,薪炭林建设1075亩。实施生态移民231人。中央及省级专项投资1417.54万元。

(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截止2008年底国家和省、市共投入我县退耕还林各项补助和资金为15007.22645万元。其中:兑现粮食合计2640万公斤(折合3696万元);兑现种苗费补助合计1060万元;兑现退耕还林生活补助费合计1013.0104万元;粮食折现兑付6940.6092万元;粮食运费补助合计1519.5156万元;苗圃建设183万元;采种基地建设160万元;工作经费74.75万元;科技支撑9万元;完善政策补助351.34125万元。

(三)工程信息化管理情况

为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管理,根据省、市要求,寻甸县在原有退耕还林计算机系统管理数据的基础上,购置新设备,建立了退耕还林管理信息系统(CCIS系统),切实加强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全程管理。

三、寻甸县实施退耕还林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中,我们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政府、部门、群众三方面的作用,实行“统一协调、相互配合、分工负责”的项目运行办法,建立监督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强化计划、项目、合同、资金和质量管理,做到行政管理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工程落实到位、群众参与到位。同时,围绕总体目标,强化一个认识,创建两种模式,体现三个兼顾,采取四条措施,把好五个关口,做到六个结合。使项目实现三个效益的统一。

(一)强化一个认识

即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目的、意义,使各级干部、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把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来落实。

(二)创建两种模式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以退耕还林为前提,在“结合”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效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施行不同建设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一是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坝区,实行“退耕还林+农田建设+科技推广+基地建设”模式。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实施面山坡地退耕,果林、竹林绿化造林;半山区和坝区台地改田,沟渠配套,改造建设高稳产农田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夯实了发展基础,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在贫困山区,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以科技为导向,以加快脱贫致富为目标,实行“退耕还林+安居温饱+科技推广”的建设模式,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建设安居房,搬迁贫困户,实施通水、通路、通电、农村新能源建设,推广地膜玉米种植、畜种改良。退耕还林区种植竹子,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实现部分经济效益。既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广大贫困农户的生活质量,增强了科技意识,坚定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三)体现三个兼顾

围绕退耕还林(草)“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和扶贫开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总体目标,坚持“试点示范找规律、突出重点抓关键、精心组织强措施、发挥效益创机制”的工作思路,科学制定总体规划,体现三个兼顾。一是原则和目标相兼顾。严格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综合治理”的原则,把其他项目专项投入和面上安排的投入列入规划中统筹考虑。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沟渠桥涵闸配套,综合开发,保证建设一项成功一项,开发一片脱贫一片,让农民群众在退耕还林中增加收入,在扶贫开发中解决温饱。二是衔接与侧重相兼顾。项目建设既有结合、相互衔接,兼顾各自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做到功能互补,实现综合效益。退耕还林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营造生态林,同时配合异地搬迁和扶贫开发,实施好农民群众通电、通路、饮水和沼气池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通过与扶贫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重点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程度,同时配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三是建设与管理相兼顾。建设中在加强项目管理,提高项目质量的同时,加强建后管理,促进项目长久效益的发挥。

(四)采取四条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县、乡两级退耕还林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任务层层分解落实,逐级签订了责任书。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三是突出重点,典型引路,把黑顶鹤自然保护区、城镇面山、清水海流域、绿色通道及生态恶化区域作为重点,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四是科学管理,巩固成效,做到专人管护与群众管护相结合,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工程质量。

(五)把好五个关口

一是把好县级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关,严格遵照作业设计施工和检查验收。二是把好退耕面积丈量落实关,做到张榜公布、三榜定案,土地面积详实、准确。三是把好种苗质量检疫和检验关,杜绝使用病害、虫害及弱质苗木造林,以提高造林苗木质量。四是把好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及政策兑现关。五是把好“两证”发放关,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核发《山东省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粮食供应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切实保障退耕农户的合法权益。

(六)做到六个结合

一是做到退耕还林政策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通过政策宣传、引导和落实,农民群众退耕还林(草)的积极性稳步高涨,从而使退耕还林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二是做到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我县把基本农田建设作为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使之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做到退耕还林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一方面逐步推广应用沼气燃料代替木材燃料,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太阳能及其它节能设施。四是做到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和生态移民搬迁相结合。切实把失去生产、生活条件的农民从其土生土长的恶劣环境中搬迁出来,以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当地的脱贫步伐。五是做到退耕还林与封育禁牧相结合。坚持把退耕还林与封育禁牧结合起来,将集中连片的退耕还林区与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相衔接的区域,全部纳入统一管护范围之内,按照“谁退耕,谁种树,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坚持集体统一管护与群众个人管护相结合,结合天保工程修建护林点,选拔聘用责任心强的群众担任护林员,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范围及目标,落实责任,强化管护,力争退一片,造一片,管住一片,成活一片,有效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六是做到退耕还林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后续产业开发相结合。以点带面,逐步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已有多家公司或企业,在项目区建立了近7000余亩的蔬菜、花卉、苗木等基地,带动了广大农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推行“订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总之,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退耕还林(草)“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预期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 号.2002.4.17.

[2]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3] 《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文件的通知》.云政发〔2002〕90号.2002.7.22.

[4] 《退耕还林草工程县级作业设计技术规程》(试行).林生发〔2001〕22号2001.1.19.

[5] 《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林退发〔2001〕521号2001.11.26.

上一篇:扶风县防汛工作的反思与探索 下一篇:城市规划的安全意识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