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劳动就业基本态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时间:2022-09-28 04:16:21

辽宁劳动就业基本态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摘要]当前,辽宁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度不够、外出务工比重较小等方面。这就需要发挥产业联动功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弹性就业,扩大劳务输出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以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关键词]辽宁;劳动就业;就业途径

[中国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1-0007-02

劳动就业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辽宁近两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就业压力,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辽宁省就业问题的基本态势及原因分析

(一)辽宁省当前的就业态势

1.劳动力数量态势分析。辽宁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的省份。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1990年,我省人口总数为3917.3万人,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785.2万人,而劳动力需求量为2025.3人。到2002年,这三项数据分别为4155.4万人、3166.8万人、2025.3万人。从1990年到2002年,三项数据的增长率分别为6.08%、13.7%和6.75%,呈现出明显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特征。

2.劳动力产业分布态势分析。劳动力的产业结构分布往往取决于产业结构状况。从产业构成来看,第二产业依然在辽宁省占据着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的比例小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进一步上升,且第一、第二产业的降幅与第三产业的升幅基本相当。按照库兹涅茨的理论观点,辽宁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至后期阶段。

伴随着产业结构变动,辽宁省三次产业间的劳动力结构在1990-2002年间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具体情况见图表。

这表明随着结构调整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化,辽宁省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份额保持在33%左右小幅波动,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份额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且降幅较大,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则呈现大幅上升的趋势。辽宁省劳动力产业分布的这一变动趋势与配第―克拉克定理基本相符,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继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但在1990-2002年这一阶段主要体现为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进行转移。这表明,最近12年的发展使得辽宁省的就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省的就业结构仍不甚合理,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通常在50%以上,而辽宁省到2002年仅为36.9%,二者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一情况同时也说明辽宁省的第三产业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具有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可能。

3.劳动力所有制结构态势分析。1992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之后,辽宁省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以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由于采取了下岗分流的措施,使得长期滞留在这些单位中的过剩就业人员被逐步释放出来,从而导致了国有和集体单位职工人数和相对比重的下降。同时,随着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方针的制定,辽宁省由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单位组成的其他经济单位的职工人数和其相对比重都发生了大幅上涨。另外,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在1990-2002年间也有较大的增长,其从业人数从1990年的46.9万人每年递增,特别是1996年以后以每年30万人的速度大幅递增,一直上升到2002年的329.2万人,一共增加了283.3万人,增长了6.04倍。但其比重还是偏低,阻碍了辽宁省劳动力的所有制结构趋于多元化和合理化。

4.劳动力布局态势分析。辽宁省本地就业的比重大,对外输出的比重小。几年来,向外省和外国输出的劳务人员累计只有1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也只有1.4%。其中每年通过对外劳务合同以及对外承包项目出国的人员只有3万人左右, 因私出国的也仅有5000人。

(二)辽宁目前存在就业压力的原因分析

辽宁省目前劳动就业的基本态势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结构不合理,渠道狭窄。具体分析造成这一态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没有把握好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开辟出安排就业的广阔市场。二是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小,保障范围没有涵盖所有劳动者,使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缺乏制度保障,增加了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安排就业的难度。三是就业观念滞后。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被动等、靠心理依旧,而主动走入市场者为数不多。四是劳动就业中介机构不发达。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职工通过劳动力市场调节后再就业的比例很小。尤其是就业服务方面,职业介绍的中介机构,掌握劳动力的供求信息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法律手段等方面都不够规范,还没有营造起一个能够推动再就业工程的市场环境和信息环境。

二、扩大就业渠道的对策建议

1.发挥产业联动功能,巩固第二产业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从辽宁省持续有效促进就业的角度来考察,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外,还应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中产业关联带动性强、能启动市场需求、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产业,以增加就业空间和就业机会。而技术相对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正好具有产业关联带动性强、市场需求启动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应作为目前辽宁省第二产业的发展重点。这样通过加强装备制造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和促进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而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会在第三产业中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是辽宁省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不同于其他地区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这不仅将为辽宁省的就业增长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将有助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时期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任务。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市场就业容量。第三产业具有行业多、门类广、投资少、服务性强、技术要求低、劳动密集的特点,对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有着任何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据有关数据测算,就全国而言,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150万人就业。如果能使第三产业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下岗职工再就业可望得到解决。另外,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安置费用上也有明显差别。在第三产业安置一个劳动力就业只需要5000元,而在第二产业安置一个劳动力就业则需要2-3万元。辽宁省应该在结构调整中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这不仅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产业结

构,而且也有利于吸纳更多的人就业。在新兴产业中,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行业,虽然起步较晚,力量较弱,但它们将是新一代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这些产业关联度高,是带动能力强的产业。

3.鼓励城镇富余劳动力到农村从事农事企业。根据辽宁的省情,城镇人口多,国有企业和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在结构调整中,第二产业大量的富余职工需要向一三产业转移。据专家预算,目前投资农业平均利润率超过20%,而且比较稳定。下岗职工投资农业,可大大降低风险。而且下岗职工到农村就业,在投资层次、产品结构上都要比当地农民略胜一筹,可以利用意识新、技术新、信息新的特长,在农业产业化领域显身手,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但是目前的这种从二产向一产的转移,还处在自发、盲目、无序的状态。可以考虑建立市、县、乡镇和村的信息网络,以介绍城市下岗职工专长和农村所需人才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服务系统,避免下岗失业职工向一产业流动的盲目性,为加快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格局奠定基础。同时,政府应制定鼓励失业、下岗人员到农村就业的新政策。

4.扩大劳务输出,另辟就业出路。辽宁省是劳动力资源的大省,根据辽宁省的地理位置,我省对国外劳务输出的主要方向应放在亚太地区,即俄罗斯的远东经济区和西伯利亚经济区、蒙古、朝鲜、韩国以及日本等国,对国内和省内的输出应放在沿海发达地区。同时,要认识到当前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正在从以体力为主的普遍型劳务转向技术型、知识型的高级劳务。根据这一变化,我们要调整劳务输出结构,在继续搞好建筑、轻纺、渔业、制衣业等劳务输出的同时,要有重点地在计算机软件、医疗保健和经营管理方面输出劳务。尽快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劳务输出专业队伍,以适应国际劳务市场的需要。

5.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弹性就业。由于弹性就业具有就业门槛低,对技术、技能和资金的要求较低,包容性大,机制灵活,进退方便等特点,使其有利于吸引各种择业取向的人们加入其中,因此成为各国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这对辽宁省就业问题的解决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社区服务是近年来城市里出现的新领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在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社区服务像雨后春笋般在城市里应运而生,成为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领域。发达国家在社区就业人数占全社会20%-30%,发展中国家占社会的12%-18%,而辽宁全部社会服务业只占社会的6%,社区就业的比例就更低了。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沈阳等城市需要社区服务的家庭占34.1%,而目前只有17%的家庭得到了服务。随着全省经济形势的好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花钱买服务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因此,发展新型的社区服务不仅会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与特殊需求,还会带来众多的就业岗位。

6.加快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良好环境。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对合理配置劳动力,促进就业的增加发挥着重要作用。就目前辽宁省的劳动力巾场状况来看,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使劳动力市场真正发挥其市场职能。也就是说,让劳动力市场按照市场规律严来行使其固有的职能,而不应该有过多的干预。同时,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双方行为,形成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自由选择、竞争交换的资源优化组合(配置)局面,进而实现劳动高效率和生产高效益。劳动力市场建设需要加强市场信息功能建设。其次强化就业培训工作。劳动力市场作为一个资源配置的中介结构,必须完善其服务体系,而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是该服务体系的主要构成。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体系,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适合市场供求的服务质量、操作技能和工作效率。从长远看,与劳动力市场相应的市场服务,不仅是培育劳动力市场的必要条件,而且自身也将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能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和机会。

上一篇: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环境创新 下一篇:财政改革――县级政府改革的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