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的角色化与身份表达

时间:2022-09-28 04:04:27

服装的角色化与身份表达

摘要: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综合体,人们不自觉地参与着社会的活动。而服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距离,因为服装具有向他人传达个人社会地位、职业、自信心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等印象的符号化功能。通过各时代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服装角色的塑造来解构服装角色塑造功能的社会性和心理学因素,继续探讨变异形式下的角色塑造,可从中寻找到人们利用服装来树立个人社会角色的事实。

关键词:服装;角色化;身份表达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17-02

一、角色的空间定义

“角色”一词的起初源于戏剧领域,自1934年米德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以后,角色的概念便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

我们对“角色”一词的理解也通常来源于故事影片。在这里指的是故事情境中,演员所扮演的虚构人物形象。但是,通常这类角色的首要特征是其虚拟性和独创性,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社会关系里的真实人物。

同时,角色也是“社会角色”的简称。在真实的社会关系里,它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即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这种角色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和人的身份地位,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二、服装角色塑造形式的演变

服装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反映着时代的特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当代社会,人类作为社会的主体,在服装的选择上拥有自,并且,服装也犹如符号一样支配着人类的着装思维和形象塑造。尤其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服装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一种表层的生命符号,是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并且每个人都要严守自己的穿衣本分,不得逾越。步入现代社会,人们的服装选择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束缚,摆脱了封建制度下严格的阶级等差,呈多样化和个性化。虽然服装上严格的阶级符号已经消逝,但是服装仍然具有象征身份地位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我们可以发掘服装的角色塑造能力。

三、早期封建社会语境下的角色塑造

(一) 西方封建社会阶级等差观念影响下的角色塑造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多的不同点,这种差异在服装领域也有明显的表现。然而服装上的阶级等差观念在早期封建社会却都有共同的表现。

古代波斯服装在颜色的使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白色是社会群体普遍使用的颜色,而紫色只能专属于国王和高级官员,因此,紫色的服装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当人们见到穿着此种颜色服装的人,自然能够明确其身份。

古罗马时期,罗马男子普遍穿着一种叫做“托加”的缠裹式外衣。 “托加”是罗马服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可以称之为罗马的象征。托加是罗马男性公民的专属服装,像现代社会的身份证一样标志着罗马的公民权。

“根据穿着的目的不同,罗马人将托加分类成为若干种类型:‘托加・普拉’(toga pura),是没有任何装饰的普通托加,以本白色的毛织物做材料,是罗马市民的正式服装;‘托加・普莱泰克斯塔’(toga praetexta),是统帅、执政官、检阅官等官员的制服,装饰有紫色的边饰;‘托加・康迪达’(toga candida),经过漂白处理之后,具有纯洁、诚实的意思,专用于竞选的官吏;‘托加・普尔拉’(toga pulla),是一种接近黑色的丧礼用托加;‘托加・佩克塔’(toga picta),是绣有金线花纹的豪华托加,只允许凯旋的将军和皇帝穿着;‘托加・特拉贝阿’(toga trabea),是镶有紫色边饰的彩色托加,其中敬神时祭祀官穿全紫色的托加,皇帝和高级官员穿紫色和白色搭配的托加,占卜官穿紫色或者绯红色的条纹托加等等。”如上赘述,虽然看起来制度规定下的服装样式显得烦琐复杂,但是从中不难发现人们利用服装来区分阶级差别的目的性:塑造人们的社会角色。

再以14世纪哥特式时代的服装文化为例,当时尊崇身份和门第的风气盛行,家族的家徽图案被应用在服装上,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所属的家族。这是一种典型的符号化角色塑造。

(二) 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等差观念影响下的角色塑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服装无疑成了政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从历史的角度考据,服装又成了时代变迁的符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衣冠古国的美称。中国文化是以“儒、释、道”为基础、以天人合一为理念的和谐文化,因此古代中国的服饰上也有意弱化人体,模糊性别的差异。这不同于西方服饰的强化性别、突出人体线条。虽然东西方服饰文化有所差别,但阶级地位在服装上的表现却有着相同的心理需求。

中国古代,“黄色”代表帝王之色,具有一种威严、不可侵犯的象征。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朝时对黄色的服用有这样的禁令: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如果不经皇帝的赏赐,是绝对不能够穿着黄色服装的。因此,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制度下,能获得赐穿黄马褂就代表着皇帝的宠信,是一种个人的荣耀。这与华夏民族的信仰有关。阶级等差不仅表现在官员与贫民的关系之上,官员之间由于等级不同,也在服饰上有着严格的制度与规章约束。如明代文武官员的官服由于场合的不同,分有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等。对于各种服饰的式样与尺寸长短、衣料的质地贵贱、帽顶的装饰区分、绣样的不同、色彩的使用乃至鞋履的选择,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明朝的统治者正是通过对各种官员不同服饰的规定,来显示官位的高低,从而使当时的封建制度更加合法化。

四、现代性发展语境下的角色塑造

(一)社会职业的特殊定位

自从社会有了分工,职业应运而生。职业是人们利用专业的知识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来维持物质生活的工作。职业生涯也就是个人在人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和角色。由于职业能够反映并且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以及权利义务和职责,因此,职业被视为个人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纽带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装同样是标明着装者社会地位差异的强有力工具。现代社会人们极力地创造着无阶级社会,但是等级制在职业场合衣着上仍然有着一定的表现,如面料的优劣、款式的变化、色彩和装饰细节等,它具有强烈的标识作用。这种标识性为分工细化的现代社会提供了秩序的保障。我们可以通过人们的服装款式和标识短时间内判断出此成员所属的团体组织,同时辨认出此人的具体服务范围,也可以在其中找出判别级别的服装细节。除了缩短人们的交流时间,职业装也对穿着者有着一定的约束力,能够促使团队人员快速地调整和适应自己的立场,同时寻找到归属感。

(二)个性化的有效诠释

进入新世纪,服装已经逐渐成为人们释放自己魅力的窗口。国内外的服装样式呈一体化态势,但是人们在时尚的风潮中培养了独立的审美能力,使穿衣风格日渐多样化。作为时尚之都的法国,更在极力研究个性化服装市场,服装的个性化消费呈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人们追求个性化的服装消费心理是由个性、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建构的。现代的人类生活形态从相同的标准型进入特殊型阶段,每个人都想要追求不同的个性化生活,服装选择的个性化表现尤为突出。这种个性心理需求的形成原因是人们希望得到他人认同的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与造型。

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着装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并且包含了个人特殊品质的思想、感情、行为和自我意识,体现着穿着者的品位和各方面特征。穿着者也希望借此能够在人潮中脱颖而出。这是服装语言的作用,传达着穿着者的个人特征,甚至反映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容。它美化着人体,区别着彼此,符号化着人类的生活,解读着穿着者的个人信息,同时塑造着人们个性的社会角色。

(三)个人形象的积极重构

人类社会的积极发展和演变,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存在着否定的心理,从而将否定转化为动力,推进了社会进化。而人类的自我否定促进了自我完善,这是一种对新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对旧事物进行变革与继承的发展规律。

人们对个人形象的否定更是不再新鲜。为了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人们总是在群体中寻找着归属感,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为此在着装上就不能太过于我行我素,从而适应团体的需求。而今时尚的步伐加快,为了不落后于时代,不与社会群体脱节,人类选择了个人形象的不断更新和变化。这种变革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有意塑造自己的社会角色,适应环境的需求,在团体中获得归属感。

五、身份变异形式下的角色塑造

人类在每日的生活中常常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具体的个人是一定角色的扮演者。受社会关系的影响,这其中的每一个角色,人们对其服装行为的期望都有所不同。当然,在这个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个人与服装的心理冲突是必然存在的。尤其是职业装通常压制着个人情感和性格的张力表现,这也促进了日常装个性化的发展。人们会尽可能地在自由选择服装阶段遵从自己的意愿,保持个人的服装风格,由穿着者自身来影响着装。

六、服装身份表达的心理诉求

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社会关系的大环境中,逃离不了人际间的交往。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生成了喜欢、讨厌、羡慕、嫉妒、尊敬和藐视等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每个人都渴望着得到他人的肯定与尊敬,并从内在到外在全面地修饰自己,以达到预期的社会认同。而服装作为一种显性的符号化语言,是最能反映个人身份的外在形式的。正如一个穿着像是乞丐一样的王子,走在人群当中得到的只会是怜悯和躲闪;而一个穿着光鲜出入王宫的乞丐,换来的待遇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没有阶级等差的现代社会,人们十分乐于投资这一视觉货币,尽可能地以外在包装,换来他人的尊敬。因此,服装的角色塑造对人们彰显身份是最为有效的的手段,并且顺应了人们追求社会认同的心理诉求。

参考文献:

[1] 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诸葛铠.中国服饰文化与儒家道德观[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7,17(6):1-7.

[3] 叶立诚.服饰美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5.

[4] 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6.

[5] 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5.

[6] 张燕.中国传统服装文化的特点[J].美与时代(设计),2004,(8):69-70.

上一篇:论唐代士人之“因宦而游” 下一篇:重庆会展教育发展的有关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