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汤加减治疗中风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28 04:00:35

【前言】风引汤加减治疗中风临床观察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 治疗方法 2.1 脑血管意外中高血压是最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使心、脑、肾血管的损害及动脉硬化症加剧。本病中医称之为“中风”,其发病机理,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生风,挟气血上逆于头部,瘀血痰湿阻滞于经脉之中而发病。出现“中脏腑”、“中风脱证”的情况较为多见,我...

风引汤加减治疗中风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2 - 125 -03

脑梗塞是急性脑供血不足,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可出现偏瘫、失语等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临床表现以昏迷、失语、偏瘫等症状较多见。发病多40岁以上。本病属中医“中风”的范畴,与古籍中所载的“半身不遂”、“偏枯”、“偏风”、“痱风”、“类中风”等病相似,多气血内虚的基础上与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阴亏于下、阳亢于上 、内风旋动,气血逆乱,夹痰夹火、蒙蔽心窍、横窜经络、而发生猝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诸症。《金匮要略》卷上,风引汤,大黄 干姜 龙骨各56g 桂枝42g 甘草 牡蛎各28g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84g,功用、清热熄风,镇惊安神,癫痫、风瘫。突然仆卧倒地,筋脉拘急,两目上视,喉中痰鸣,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腻,脉滑者,临床应用取得较好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内科病人,有高血压史及血液流变学异常,临床随机分资料组和对照组。资料组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5~75岁,病程2周至1年,其中高血压伴脑动脉硬化18例,高血脂症12例,高血压糖尿病3例,其它2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0~75岁,病程2周至1年,其中高血压伴脑动脉硬化 16例,高血脂症10例,其它4例。两组均不同程度出现突发性、一过性头晕、耳鸣,目眩晕视甚至黑蒙,失语或语言欠畅,手足一侧肢体或手足指、舌体麻木感,舌质红紫或暗红有淤点,脉玄数或弦滑。

1.2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脑卒中防治手册》及《中国中医急症》关于“脑卒中先兆症中医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脑血管意外中高血压是最危险因素,高血压可使心、脑、肾血管的损害及动脉硬化症加剧。本病中医称之为“中风”,其发病机理,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生风,挟气血上逆于头部,瘀血痰湿阻滞于经脉之中而发病。出现“中脏腑”、“中风脱证”的情况较为多见,我们应用《金匮要略》卷上,风引汤,大黄 干姜 龙骨各56g 桂枝42g 甘草 牡蛎各28g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84g,结合病机加减,选用滋阴平肝、化痰息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通里攻下诸法,辩证施治如下:

(1)头晕、头痛、呕吐、突然昏迷、偏瘫、大小便失禁、发热。昏迷者给予安宫牛黄丸伴有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加秦艽,夏枯草、灵磁石,石决明、牡蛎、水蛭、地龙等。手足拘挛加白僵蚕、全蝎、蜈蚣,言语蹇涩加节菖蒲、郁金、竹沥。

(2)突发口眼歪斜,舌强言蹇,半身不遂若伴头晕,耳鸣目糊,舌质红,脉滑数。用水牛角15g、人工牛黄1.3g两药共研细冲服,风引汤天麻,钩藤。

(3)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称为“阳闭”,先用至宝丹以辛凉开窍,大黄15g(后下),芒硝15g(冲服)再用羚羊角和风引汤瓜蒌、葶苈子灌服。

(4)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象沉滑称为“阴闭”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风引汤加导痰汤。

(5)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目合,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舌萎,脉细弱。证属阴竭于下,孤阳上越,方药风引汤加参附汤用熟地、山萸肉、五味补真阴,石斛、麦冬滋阴液、节菖蒲、远志,用逐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解语丹宣通窍络。

(6)神志清醒以后,多有后遗症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音不语。宜益气养血,祛瘀通络,用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全虫、蜈蚣、羚羊角骨、蕲蛇。

2.3 疗效判断标准《中国中医急症》关于脑卒中疗效评定标准。各组病例在治疗观察2个月后进行全面复查,分近期治愈、好转、无效、加重。近期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有8项以上转为正常者。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显著减轻,实验室检查结果有6项以上转为正常者。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改变者。加重:服药后临床症状、体征反而加重或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项增多及增剧者。

2.4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近期治愈17例(48.57%),好转15例(42.85%),无效3例(8.50%),加重无,总有效率(91.42%).对照组近期治愈11例(36.66%),好转9例(30.00%)无效7例(23.33%),加重3例(10.00%)总有效率66.6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典型病例

某男,49岁,已婚、1989年3月10号初诊,患者5~6年前发现高血压病II期,近2~3年来,开始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行走时有漂浮感,左半身有麻木感,心烦不寐,腰酸耳鸣,胸闷善叹息,全身乏力,症状逐渐加重,多家医院检查血胆固醇4.7mmol/L,甘油三酯1.8mmol/L,血糖8.3mmol/L。服过降压药及中药汤剂、成药等,乏效,血压总波动在190/120~160/100mmHg之间。现症:头痛、头晕胸闷浮躁,痛苦表情,左半身偏瘫,步履艰难,神志恍惚,大便时干,小便量多色白,饮食锐减。左脉玄大于右,左尺脉沉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浮黄,血压180/120mmHg。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痰浊壅盛,湿阻血瘀,经络痹塞。治宜养阴柔肝、潜阳熄风,化痰降逆,予风引汤加减治疗祛邪清热,补虚填窍。大黄10g、干姜 10g、牡蛎、龙骨各50g 桂枝12g 甘草10g、生石决50g、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30g、夏枯草15g,20g、地龙20g,服药7剂后,身体略觉有力,头痛、头晕、呕吐、诸症减轻,舌苔渐化,脉沉细,血压160/100mmhg。继续服原方7剂,患者左半身上下活动较前有力,食欲渐增,诸症大减,制马钱子15g、当归25g、水蛭15g、海风藤50g、黄芪100g、千年健 80g、大黄60g,研极细粉末,每次5g,日二次,以资巩固疗效,随访二月,血压维持在140/90mmhg无任何不适。

4 体 会

本病多见50岁以上的高血压,高脂饮食,糖尿病,吸烟等人发病率较高,以男性为多,常见症状与体征有头晕、头痛、呕吐、突然昏迷、偏瘫、大小便失紧等。本病中医学称之为“中风”,属难治性疾病之一。常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生风,挟气血上逆于头部,或瘀血痰湿阻滞于经脉之中而发病。出现“中脏腑”、“中风脱证”的情况较为多见,本病的治疗,选用滋阴平肝、化痰熄风、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通里攻诸法;中西结合治疗、其疗效长,明显优于单纯中医药或单纯西医药之方法。中风病又名卒中,因发病突然,病症多端,证状突然昏倒,丧失神志,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证。中风的病因,有外风 ,内风、虚风等分。外风是指风寒燥火、等邪从外侵人以后,或动内风,或助痰火,或痹阻经络,而成中风之病。《金匮要略论注》:“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人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以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 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遂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不心神之虚为使。”通过对“离经之血为血瘀”的实验研究,发现出血性中风患者除了出血这一特征外,还伴随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明显变化,认为这是一种出血性的血瘀证,或是血管外的血瘀证,出血量越大,血瘀程度也越重。血瘀痰浊是中风的重要发病机理,痰火互结,阻滞中焦,升降失常,而成痰热腑实之证,胃腑浊热上熏,更助上亢之肝阳,肝火作崇,故急性期立通腑之法,荡涤肠胃积滞以釜底抽薪,使无形之热邪失去凭籍,中焦气机得通,气血运行调达,则中风主证可缓解。通里攻下能增加游离肠伴血流量,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并能抗感染,减轻颅内压力。

上一篇:母子Rh血型不合浅析 下一篇:探讨临床护士的心理压力与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