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违约制度比较研究

时间:2022-09-28 03:53:17

预期违约制度比较研究

【摘 要】预期违约制度与不安抗辩权是分属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两项制度,两者均是为了防范合同成立后至履行期到来前的履约风险而创设。本文着重分析了预期违约制度在英国和美国的确立与发展。

【关键词】预期违约 明示预期违约 默示预期违约

一、预期违约制度的概述

所谓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履行期届至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表示其将不履行合同,或一方当事人根据客观事实预见到另一方将不履行合同。预期违约制度发源于英国普通法,是英美法系为了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期届满前所发生的履行风险而逐步创立的。在英美法系上,一般将预期违约分为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两大类。明示预期违约是指,是指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在履行期限到来时不履行合同或不能履行合同。默示预期违约是指是指在履行期限到来前,一方当事人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另一方当事人将在履行期到来时,将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而另一方又不提供必要的履行担保。

二、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的研究

(一)英国

1.关于明示预期违约规则的判例

明示预期违约的规则最早是在英国 1853年的霍切斯特诉德・拉・图尔案中确立的。在该案中,1852年4月12日,原告同意受雇于被告,作为从仆自6月1日起随同前往欧洲大陆3个月。原告为旅行做了准备,但是5月11日,被告写信说他改变了主意并且不再需要原告的服务了。5月22日,原告请求损害赔偿。法院最终判决原告胜诉。该案的判决书写道:“应当认为,对于一个约定应当在一个特定的日期为某行为的合同,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合同的表示使得另外一方当事人于同一时间履行的义务,似乎没有合理要求另外一方通过诉讼寻求救济之前必须等待履行期到来:能够使得合同义务免除的唯一理由似乎是,履行拒绝的表示可以被视为违反合同。”

2.默示预期违约规则的判例

默示预期违约的规则是在英国 1894年辛格夫人诉辛格一案中确立的。该案中,被告于婚前向原告许诺,他婚后将把一栋房屋转归原告所有,但被告此后又将该房屋卖给第三人,使其许诺成为不可能。法院对该案的判决是:“尽管不排除被告重新买回该房屋以履行其许诺的可能性,但原告仍有权解除合同并请求赔偿。”这样,在英国法中这两种预期违约的法律规则就以判例的形式被确立下来了。以后,英美法中又在成文法加以规定,结合判例法与成文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期违约制度。

(二)美国

1.美国《统一商法典》对预期违约制度的确立

1949年,美国《统一商法典》正式以成文法的形式将预期违约制度规定在了第二编买卖中。其中第2-609对默示预期违约的规定,2-610对明示预期违约的规定,在实务操作上有着重要的革新意义。

(1)关于明示预期违约的规则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2-610条规定:“合同任何一方在履约义务尚未到期时拒绝履行合同,如果造成的损失严重损害了合同对另一方的价值,受损方可以:(1)在商业上的合理时间内,等待违约方履行合同义务;(2)寻求任何形式的违约补救,即使已经通知违约方他将等待履约和已经催促违约方撤回拒绝履行;(3)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下,均可中止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

对该法条的理解是:第一,在等待违约方履行合同义务的同时必须限定一个“商业上的合理的时间”。这是因为,如果受损方决定等待履约,有可能由于情势变更而处于不利的境地。当合同一方得知另一方违约后,法律赋予他一项基本义务,即有义务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避免增加违约造成的损失。

第二,给受损方增加了两项权利:一是不论他选择了等待履约还是立即提起违约赔偿诉讼,他都有权立即中止履行自己的义务。将原来适用于默示预期违约中的中止履行规定扩大适用到了明示预期违约中。二是即便他通知违约方将等待其履约和已经催促违约方撤回拒绝履行,仍有权立即提起违约赔偿之诉。因为,在违约方做出撤回违约表示之前,拒绝履行的意思表示仍有效,受损方仍有权重新进行救济选择。

(2)关于默示预期违约的规则

美国《统一商法典》第 2-609条规定“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都有义务使对方的获得适当履行的期待不受损害。……在收到受害方的合法请求后,如果未能在最长不超过 30日的合理期限内,根据当时情况提供履约的适当保证,构成合同的预期违约。”

该规定虽然未明确提出默示预期违约的概念,但符合默示预期违约制度的基本要件,并对传统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一,本条第1款明确指出合同当事人在对方履行期未届之前,享有对合同的期待债权。默示预期违约在性质上违反了合同当事人应“相互寄予期望”的原则,是对这种期权的侵害。

第二,为防治当事人权利的滥用,“当对另一方当事人的债务履行有合理的理由陷于不安时,才可请求对方提供充分的保障。”这种“合理理由”的判断依据是商业标准,而非法律标准。

第三,法条规定,受损方不能立即解除合同,应先以书面方式通知,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在对方提供担保之前,其可以中止履行合同,保障自己的利益。

第四,为了避免一方轻易在较短时间内解除合同,或另一方迟迟不提交履约保证而影响对方权利,本条第4款规定了履约保证的最长期限为30天,同时,还附加了一个条件,即必须是“合理期限”,这是过去的判例法未涉及到的。

2.美国《合同法重述》(第二版)对预期违约制度的发展

1981年,美国法学会发表的《合同法重述》(第二版)虽然本身并非立法,但其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其251条规定:“(1)如果债权人有合理的理由相信债务人将不履行合同且构成违约,则债权人有权请求债务人就债务的适当履行提供充分之保障,并且在合理的情况下,有权在获得该保障之前就尚未从对方获得的约定之对待给付的自己的义务中止履行。(2)如果债务人在合理期限内没有对债务的适当履行提供就个案情形考虑程度充分的这种保障,则债权人可以视该不作为构成履行拒绝。”

虽然《合同法重述》(第二版)第251条延续了《统一商法典》第2-609条的精髓,但是两者存在差异:

第一,《统一商法典》规定对充分之履约保障的请求应当以书面形式为之,但前者没有此要求。因为,虽然书面形式比口头形式更能保障当事人的权益,但是如果时间特别紧急,则由于书面形式需要更长的时间,则允许口头形式十分必要,但是该请求必须符合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的原则。

第二,《统一商法典》规定,提供的履约保障是否充分应当根据商业标准决定,前者进一步说明提供的是就个案情形考虑程度充分的一种保障。换言之,一种保障是否充分,需据个案进行具体分析,如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以前的交易状况,债务人的声誉等都是相关的因素。

第三,对于“合理期限”,《统一商法典》中有一个“不超过30日”的限制,而前者没有。原因在于,前者适用于各类合同,由于合同的性质存在差别,因此不宜做一个僵化的限制。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刑事赔偿的范围 下一篇:浅谈工程造价中的竣工结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