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方言概貌2

时间:2022-09-28 03:09:47

第二节 陇东方言的起源与演变

陇东地区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一页,那就是先周曾在此立国长达500年之久,创造了灿烂的先周文化,为西周的强盛和发达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也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陇东方言,远不如普通话、中原官话、关中方言著名,显得土头土脑,似乎难登大雅之堂。但是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就会发现,陇东方言就是陇东方言,虽不象普通话那样流行,但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我们应本着学问的真谛,实事求是地评价、认识陇东方言。

古陇东方言是先周语言,周王朝建立后,西周初期曾以规范化的先周语言作为全民族的共同语――西周官话,由此初步形成了汉语的框架体系,因此古陇东方言是汉语的鼻祖,是早于古长安方言的规范化了的书面语的典范,是古汉语的母体语言,可以说是现代汉语的前身。

一、先周语言的形成

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又是国家的官方语言,汉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占到95%以上,因此汉语在全国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地位非常重要。

说到汉语,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口语历来有地域的区别,即方言。但书面语所采用的却是统一符号――方块字,这就保证了汉语传承的连续性与一致性。举例来说,“京”这个字,现在表示“首都”的意思,在各地方言中是明确一致的,无论在当地方言中读何音,归于何调类,或某调类的调值如何,都不影响理解“京”的含义。但是,以口语读音来说,“京”的确经历了几多变化。在上古时期,读jian音,是入声,后来变读去声,可能仍读jian音。到了中古,仍读去声,但读音却变成了jin。再稍后,有的地区又变读平声并沿袭下来,如中原官话地区至今仍读平声,像普通话采用为标准音的北京话就读阴平jīn。有了如上的共识,我们就有了大前提,接下来讨论汉语书面语――以文字表示的汉语的形成与发展。

毋庸讳言,自有人类以后,就有了语言,诚如前述,在中国这样广阔的地域里,历史上形成了许多方言,但最初的汉语书面语是在哪种主要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但是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见解(某些人著书立说,主张古汉语起源于粤语,实乃偏见)。依日本著名的汉学家桥本万太郎先生的说法:汉语的晋方言较多地代表了汉语的口语层,秦方言较多地代表了汉语的文言层。笔者比较赞同这种观点。无论如何,夏朝的国都在山西,说明山西开化较早,其语言对汉语当然有较大的影响,而秦方言,准确点说是秦陇方言,再具体点说是陇东方言,奠定了汉语书面语的基础并进而形成了汉语的构架与体系,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终于演变成了今天的普通话。

中国历史,较详细的文字记载始于周代,其最主要的代表作是《诗经》、《尚书》、《周礼》等,这要归于西周王朝建立之初的统治集团,特别是其核心人物周公旦的功绩。周灭商后,出于政治的需要,为了巩固其统治便在周王朝势力所及的范围内,极力推行其所制订的一整套制度、礼法及音乐、文化等,力图将统治观念渗透到各个方面,牢固地树立周王朝的思想体系并用来维护他们的统治。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一定的文化载体,因此,周王朝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语言文字的统一,形成了西周初期的“普通话”――主要代表是后世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诗经》――西周官话,它的基础方言是先周语言。

所谓先周,是指周王朝建立之前的时代,它与夏、商并存,历经1000余年。近来,经于俊德、于祖培二位先生考证,先周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是在陇东(古“”bīn国,旧文献作古“豳”国)度过的,历经500余年。其间公刘、庆节父子在“京”地(今甘肃宁县)建立了古国,公刘及其后的先周诸王成为西北地区诸侯心目中的“天子”(沈约说“诸侯以天子礼待公刘”)。先周传至古公父,又离开豳地迁往岐下(今陕西岐山),历时不足百年即灭商建周,岐下时日甚短,不足以在语言文字方面形成新的体系,因此,先周语言应以国语言为准。

西周政权建立以后,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语言,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书面语言。诚然,统治阶级不可能强求各地人民抛弃自己所熟悉的方言,但是从文字方面统一却是能够做得到的,这是国家机器力量之所在,最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举现代的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简化字,半个世纪过去了,尽管中国大地上仍然存在着纷杂的方言,但简化字却得到了彻底的普及。

西周统治集团统一全国语言,既是政治意志的体现,又是文化统治的体现。在所有的文化交流和整个社会事务中,使用周族语言,就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周族的崇高地位,表示了周族权威的存在,它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不知不觉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同周礼一样,对整个社会起着人们平时感觉不太明显实际却非常强大的约束作用,它与周礼一起把整个中华民族统一纳入周文化体系之中。

西周初期统一全国语言时使用的是周族的语言,即先周语言,也就是规范化了的古陇东方言。以后的长安官话、洛阳官话、汴梁官话、临安官话、南京官话、北京官话,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陇东方言是古汉语的母体语言

由于西周的首都在镐(hào),其地距长安(今西安市)甚近,可视为长安即周都,后经汉、唐盛世,长安成为闻名世界的古都,故后人一般都以为古长安方言就是古汉语的代表话即母体语言,殊不知长安方言是流,不是源,真正的源头语言是先周语言,是先周部族长期生活过的陇东地区的方言,因此,陇东方言才是古汉语的母体语言。

本文如是说,并无意贬低古长安方言或其他方言,意在实事求是地说明何者为先。实际上,在外省人听来,陇东话与西安话几乎完全一样,而陇东话与本省的兰州话反倒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外省人单从语音上往往误以为陇东人是陕西人。

甘肃陇东地区与陕西关中地区,不仅由于地域相近,更主要的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统辖关系(战国后期即属秦地),使两地的风物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语言在词汇、发音、声调等方面都非常相似,戏曲方面都流行秦腔,乐器方面都喜欢唢呐、板胡等,饮食习惯方面诸如臊子面、京糕、、麻食、酿皮、扯面、黄酒等传统食品都相同。

上一篇:少数民族语言社会化浅析 下一篇:关于群众文化工作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