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城市农民工闲暇生活研究

时间:2022-09-28 01:31:47

小议城市农民工闲暇生活研究

以南京市农民工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京农民工闲暇生活方式的调查,对城市农民工闲暇生活现状进行了探讨,认为农民工闲暇时间不足,公共闲暇资源占有不足,闲暇活动具有同质性、单调性和消极被动性,闲暇空间具有封闭性,闲暇心态具有无奈性。影响农民工闲暇生活的主要因素有农民工自身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社会关系、城市居民评价、以及社会各界对农民工闲暇需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实现城市化。

关键词:农民工;闲暇生活;特点;影响因素;城市化

前言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闲暇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投以了极大的关注。选择怎样的闲暇时间利用方式,就是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层面。良好的闲暇生活方式,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也有益于一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闲暇时间研究在中国虽然不算是一个新生事物,但与其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没有其他的学术研究多,尤其在“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群体的闲暇生活方式的研究上有所欠缺。而在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会继续涌进城市,农民工这一群体的数目也将会继续增加。因此,深入了解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方式,对于推动农民工文明健康的闲暇生活,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在实践上,对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把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社会互动等方面,使社会更加关注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发展状况,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一、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闲暇的研究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一百年多前已产生了休闲学,形成了包括古典派、阶级特权观点、闲暇三要素论、整体论及现代论等在内的诸多流派,而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闲暇进行了研究,其理论非常丰富。关于闲暇的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其一,闲暇的定义。学者们从时间、社会活动、存在方式以及心态等四个角度对“闲暇”进行定义。对于社会学家来说,闲暇更多的是一个时间概念,个人时间分为个人必需时间、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其二、衡量闲暇的指标。分别是闲暇率、闲暇工作时间比和闲暇公平度指标;[1]其三、闲暇活动类型。包括延伸性工作、人力资本积累、精神活动、休养娱乐和消极行为等等;[2]其四、闲暇特性的变化。法国思想家法拉格在1884年写的被视为闲暇社会学诞生标志的《闲暇的权利》中指出,闲暇既是劳动所得,也是一种人生条件或人权。[3]马克思运用劳动价值论提出“闲暇”是劳动创造的,生产力提高产生闲暇时间,他把闲暇同享用文化财富、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4]T.B.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以闲暇的分配为轴心建立社会经济理论,揭示了闲暇的社会功能、闲暇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关于闲暇的研究起步较晚,关于闲暇的著作和论文并不多,有关闲暇的理论也是译自国外的研究,但随着国人对闲暇的关注,近几年来,有一些关于闲暇的实证研究。王宁在《对中国有闲阶层休闲趋势社会学考察》中提到了闲暇生活方式这一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做出了具体的阐述,把闲暇生活方式等同于闲暇方式,认为闲暇方式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指的是闲暇活动和过程的总的特征和形式。[5]224较早进行生活时间分配研究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雅林教授等,他们于1980年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市的九个镇中,对城市居民进行了时间分配状况的调查,并从闲暇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北部城市居民的生活时间分配。1988年,他们又在黑龙江省的九个城镇实施了样本容量为1000人的生活时间分配调查,并对1988年和1980年的资料进行了动态比较研究。[6]总体而言,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的闲暇生活状况进行描述,并利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与闲暇生活状况进行交互分类,从中分析被调查群体在闲暇生活方面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及文化程度差异等。

但是目前大多数闲暇研究都是从城市居民、社会性别视角和健康等方面展开的;很少有涉及农民工这一个特殊的群体的闲暇生活,对农民工闲暇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缺乏理论上的细致、深刻的探讨。就现有的研究而言,大多停留在农民工个性特征与闲暇生活方式的差异的描述与比较上,如张戈的《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而关于农民工闲暇生活更深层次的探讨不算多。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闲暇:杰弗瑞•戈比给闲暇的定义是,“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的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7]布赖特比尔将休闲定义为生存所需以外的时间,亦即在完成生理上为了维持生命所必须做的事情以及谋生所需后所剩余的时间,即可以自由运用的时间,这段时间可以任由我们决定或选择来使用。[8]罗伯茨更是将休闲直接定义为相对自由地从事非工作的活动。[9]由此可见,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都是研究和定义闲暇的主要内容与视角。因此,本文主要采用了田翠琴和齐心在总结国内外许多学者的观点后,对闲暇给出的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的定义:闲暇是融闲暇时间、闲暇活动和闲暇心态三者为一体的多层面的复杂现象。[10]闲暇时间主要指除去生产经营的劳动时间、生理需要时间和家务劳动时间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暇活动是闲暇时间的载体,主体是闲暇活动的内容。闲暇心态包括闲暇生活的主观感受和闲暇价值观两个方面。

2.闲暇生活: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其自由支配时间内的活动方式。闲暇生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消遣性的娱乐活动。(2)提高性的学习创造活动。其主要功能在于恢复人们在劳动中的体力和脑力消耗以及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和潜力。认定一个人的闲暇生活是否合理,就要考察闲暇时间利用的质量如何。[11]

(二)资料收集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城市农民工闲暇生活现状的数据。问卷采用发放自填问卷的方式。调查的总体为南京市所有农民工,由于农民工数量大而分散,研究的时间、人力、经费有限,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抽样,所以选择了农民工大量聚居的建邺区、白下区、玄武区等三个地区,在每一区抽取50个样本,从而构成本次调查的150个样本。样本采用偶遇式抽样的方法获取。

(三)资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11.5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特征

本研究在收集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相关资料时采用了问卷调查与观察了解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过程中,实际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有效回收率为96%。在调查的144名农民工中,已婚的有68人,未婚的有69人,其他的(即离异或丧偶等特殊情况)有7人;男性91人,女性53人;20岁以下的农民工5人,20—29岁的农民工80人,30—39岁的农民工25人,40—49岁的农民工27人,50岁以上的农民工7人。其中家政服务类的有12人,餐饮服务类的有25人,其它服务类的有18人,建筑类的比较多,共有43人,而简单技术类的有29人,从事技术制图的有8人,办公室工作的有9人。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民工做的还是一些技术性较低的工作。

下图一和图二显示了被调查农民工的收入状况和文化程度状况。图一说明,农民工整体收入水平不高。据报道,2007年,南京市城市职工十月一号起将会调整工资,最低工资水平将达到850元。[12]从调查结果看,绝大部分的农民工的工资都是超出南京市最低工资水平的。图二说明,虽然有少数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比较高,但初中生、中专生以及职高生仍旧是农民工群体的主要构成。

(二)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现状

1.农民工闲暇时间

闲暇时间是个人闲暇生活的必要前提。闲暇时间分配是一种时间配置的状态,通过对时间的“测量”,可以反映人的存在诸方面的状况,借以体现各种生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五天”工作制,并于2000年实施“五一”、“国庆”长假制,使中国城市居民深受其惠,闲暇时间大幅增长。本次调查研究的是农民工的闲暇时间,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的闲暇时间不容乐观。

表1工作日的闲暇时间

变量名称1小时以下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4小时以上总计

频数(人)10364330196144

百分比(%)6.925.029.920.813.24.2100.0

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农民工在工作日的闲暇时间是1—3个小时。农民工闲暇时间较少,很大的原因就是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过长。不论是在哪一个行业工作,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基本上是一个普遍现象。单以建筑业为例,农民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为10.99小时,只有7.5%的被调查者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在法定8小时以下,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超负荷工作者”比例却高达44.1%。每周的工作时间在44小时以内的人只占0.5%,有20.3%的农民工每周的工作时间在84小时以上。同时,有74.7%的工人每月的休息天数在3天以内,也就是没有达到劳动法所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的标准,一个月完全没有休息日的人数却超过了1/3,达到了36.5%。[13]78在问到是否有休息日时,66%农民工的回答是“不放假”,只有少数人能够一个月休息4天(见表2)。而2001年11月的调查显示,北京居民休闲时间每周平均为5小时44分钟,闲暇时间在工作日为4小时46分钟,休息日为8小时9分钟。[5]144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居民目前的闲暇现状较好,大多数城里人能享受国家法定规定的114天假日,但是,相对于农民工这一群体而言,他们拥有的闲暇时间非常少,闲暇时间资源的供给很不充裕。调查中,很多农民工反映,每天过的就是“工作——吃饭——睡觉”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基本没有闲暇时间。

表2是否有休息日

变量名称频数(人)百分比(%)

是4934.0

否9566.0

总计144100.0

2.农民工闲暇生活的主要活动

表3闲暇活动频率(%)

变量名称经常偶尔很少从不总计

看电视、电影或录像20.112.561.85.6100.0

看书看报看杂志35.49.052.13.5100.0

打麻将或打牌3.517.438.241.0100.0

听广播1.413.931.353.5100.0

与同事亲戚朋友聊天40.351.48.30100.0

唱卡拉OK、跳舞0.72.116.081.3100.0

逛街或逛商场73.67.618.10.7100.0

去酒吧、茶吧、公园00.713.985.4100.0

上网33.326.48.331.9100.0

打电话、发短信11.844.443.80100.0

体育运动、健身运动03.56.989.6100.0

培训学习1.45.616.077.1100.0

休息,什么也不干52.838.27.61.4100.0

表3示,农民工经常参加的闲暇活动前六项依次为:逛街或逛商场、休息、与同事或亲戚朋友聊天、看书看报看杂志、上网、看电视电影或录像。中国人传统的“三闲”(闲逛、闲呆、闲聊)活动仍然是农民工的最爱,闲谈得知,虽然书报杂志也是农民工主要闲暇活动之一,但他们所看的书报也仅限于消遣性读物,而不是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书籍报刊。看来,花钱少和不需要动脑子是这些闲暇活动的主要特点。由此可见,农民工的活动种类不丰富,闲暇活动参与程度不高。他们的闲暇活动以消遣性活动为主。消遣性活动,完全是为了消磨无聊时间而进行的,对自身的个性完善发展并无直接益处。这些活动者大多以消遣的态度来投入活动,基本上没有刻意的追求。而类似于“培训学习、健身运动”等层次较高的闲暇方式,对于这些农民工来说,离他们很远,就是偶尔参加,人数也是极少的。调查也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选择经常“上网”的比率居然为33.3%,比选择经常“看电影或录像”的比率还要高。很显然,网络已经渗透到农民工这一群体了。

3.农民工闲暇心态

闲暇是个人的一种心态,一种体验。从调查中看出,农民工对闲暇时间与闲暇生活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情况并非完全一致。

表4时间类型的满意度

变量名称生产经营时间个人休息时间消遣娱乐时间文化学习时间

频数

(人)百分比(%)频数

(人)百分比(%)频数

(人)百分比(%)频数

(人)百分比(%)

满意7350.76545.17854.28760.4

一般3524.35236.13423.63625.0

不满意3625.02718.83222.22114.6

总计144100.0144100.0144100.0144100.0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工对自己的各个时间类型还是比较满意的。评价自己的生产经营时间“满意”的达50.7%;而对个人休息时间“满意”的有45.1%;文化学习时间“满意”的更是高达60.4%;对消遣娱乐时间“满意”的也有54.2%。可以看出:即使闲暇时间不多,闲暇活动不充实,也有约一半的农民工对自己的闲暇生活较满意。这同时也反映了城市农民工尚缺少对闲暇生活质量的文化追求以及他们对自身闲暇生活要求不高的情况。

表5闲暇生活观念

变量名称同意不同意

频数(人)百分比(%)频数(人)百分比(%)

闲暇时间过多,会影响挣钱8357.66142.4

闲暇活动既浪费钱,又浪费精力9767.44732.6

人生不能没有休闲,总干活没意思13694.485.6

有劳有逸是人生规律14399.310.7

闲暇活动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素质13795.174.9

闲暇时间可有可无,对自己影响不大11579.92920.1

找不到活干时,才闲着消遣9868.14631.9

闲暇时间是学习的好机会13795.174.9

闲暇生活观念反映了人们对于闲暇生活的一些观念和看法。而其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闲暇观念就是对劳动与闲暇的看法。中国素来有强调劳动,不愿意为闲暇花费金钱和时间的传统观念。从表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农民工认为“闲暇时间过多,影响挣钱”;而且有67.4%的农民工认为“闲暇活动既浪费钱又浪费精力”;79.9%的农民工认为“闲暇时间可有可无,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民工对工作与闲暇的态度是基本一致的:工作要比闲暇重要,挣钱才是最主要的,从而出现主动工作,被动闲暇的现象。农民工进城打工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因素,所以他们想的最多的是如何多工作,多挣钱,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闲暇生活水平。而且现阶段农民工闲暇消费意识淡薄,闲暇消费在农民工的消费序列中仍然是满足物质消费之后的消费,或称“剩余消费”,闲暇消费还未提上农民工的消费日程。

(三)农民工闲暇生活的特点

根据前面的调查分析,可以总结出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农民工闲暇时间不足,公共闲暇资源占有不足

“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亦称休闲权。这是对于劳动者来讲比其他权利更实际、更有益并能使其身心健康和自由发展的一种权利。”[14]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农民工普遍工作时间较长,而且还经常加班加点,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会令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倍受损害。而且,农民工对公共闲暇资源占有不足。现在,几乎所有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都在不断拓宽,城市中的完化设施和闲暇场所也已经比较丰富,但这些大多是为城市居民准备和设置的,农民工无法享用,难以参与到城市文化生活中来。

2.农民工闲暇活动具有同质性和单调性

如果把闲暇活动划分为消遣娱乐型、社交型、提高型和闲呆型四种活动类型的话,那么从表3可以看出,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更多的是消遣娱乐型和闲呆型,社交型和提高型几乎没有。看电视电影,与同事或亲戚朋友聊天,逛街或逛商场,打牌打麻将等都属于消遣娱乐型的活动;休息、什么也不干就属于闲呆型的。从总体上讲,虽然跟那些依然在农村劳作的人比起来,城市农民工的经济收入水平有所改善,但在整个城市生活中仍然属于偏下水平,他们很少涉及除了温饱以外的需求,在他们的闲暇生活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的还只是传统的“三闲”,这种状况使得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类享受和发展性消费相当的贫乏,导致他们的闲暇方式也表现出高度同质而单调的特点,除了工作便是吃饭、休息、睡觉。

3.农民工闲暇心态具有消极被动性和无奈性,闲暇空间具有封闭性

以农民工目前的生存状态来看,农民工的闲暇活动基本上还只是一种为了恢复和补充生理机能的体力休息行为。农民工参与闲暇活动不是为了自足,只是为了消磨时间,是懒散的,主要是为了休息,能够以更好地状态投入劳动,所以工具性色彩比较浓,而技能要求和与人交往的强度都处于低水平。

由于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造成其文化适应力弱,使得他们只与同乡交往而不愿意主动的突破这一交往圈(见表6),46.5%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期间结交到的新朋友都是老乡,只有28.5%的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做朋友,这在客观上就使农民工形成了自我隔离状况,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不能参与城市公共闲暇资源的分享。农民工城市边缘人的地位,阻碍了农民工对闲暇生活的积极参与,因此,农民工很难从闲暇中得到快乐和幸福感,导致他们被动的闲暇和无奈的满意。调查得知,当遇到困难时,他们寻求帮助的对象仍是以老乡、家里为主,其中找老乡的有35人,占24.3%,找家里的82人,占56.9%,两者合计占81.2%,找一起打工的人和城市朋友帮助的,只有27人,仅占18.8%,这表明他们在城市里很难找到归属感,文化心理归属感仍是乡土文化。

表6主要的新朋友

变量名称频数(人)百分比(%)

一起工作的农民工1510.4

老乡6746.5

亲戚21.4

一起工作的城市居民4128.5

总计12586.8

缺失值1913.2

总计144100.0

注:缺失值这一部分的十九个人是没有交新朋友的人,所以在这一项没有做出选择。

(四)影响农民工闲暇生活的因素分析

1.农民工自身因素

从农民工本身来看,收入、文化程度、职业及社会关系等,对农民工闲暇生活的影响都很大。

第一,从农民工的收入来看,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质量受到收入状况的强制约。农民工的月收入(包括工资、奖金、第二职业收入、股票、证券投资、存款利息、补贴救助、他人馈赠、经营利润等所有收入)在城市中属于偏下的水平,主要集中在700至1000元之间。总体来看,有27.8%的农民工每月要花部分钱在子女教育上,在这其中,有47.5%的农民工每月花在子女教育上的钱超过200元;由于许多农民工都是在工作地方订购三餐,所以大部分农民工每月用在吃饭上的钱都是210元;用于住宿费用的平均支出为92元,因为大部分农民工都是住的单位集体宿舍;用于文化娱乐的消费占总开支的比例在10%(以上资料是笔者将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累加从而取平均数所得)。而在调查中得知,有38.9%的农民工对目前的收入状况不满意,30.6%的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状况只觉得一般,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农民工对自己目前的收入满意。因此,这样的经济条件,使得农民工在闲暇消费上几乎为零。

第二,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来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41%的农民工都只具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成人教育,也没有接受过上岗技术培训或者就业培训。而无论是对闲暇时间的正确应用、计划与安排,还是对闲暇生活中各种活动内容的把握,都要求人们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与技能。农民工闲暇生活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农民工没有掌握相应的闲暇技巧以及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较低的影响。

第三,从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来看,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那些技术要求低或者根本没任何技术要求、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需要资金投入的行业。农民工的工作保障低,再就业能力差,从事第二职业的人也较少,调查中只有8个人从事第二职业。农民工普遍面临着就业不稳定的问题,他们无法预期到自己的工作能干多长时间,随时有可能被解雇。农民工都是一年干一年的,每年春节后就是他们又一个工作的开始。与非农民工相比,农民工的职业变换更频繁些。[13]79在这种工作不稳定的状况下,农民工是很难有心思去闲暇的,也缺乏闲暇生活的保证。

第四,从农民工的社会关系来看,社会关系网非常狭窄,主要是血缘和地缘关系。城市居民拥有的人脉比较广,他们在政府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方面拥有很多的社会关系,能获得社会效用和互相交往的也就比较多。相对而言,农民工拥有最多的社会关系就只是老乡和一起打工的农民工友,能获得社会效用和互相交往的比例也就比较小,从而使得农民工的社会交往范围和频率都极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尤其是交往活动。

收入有限,文化不高,工作繁重且不稳定,缺乏社会关系,绝大多数农民工不可能像城里人一样,随意安排自己的闲暇生活。

2.社会因素

首先,从市民角度来看,城市居民对外来农村人口有许多消极评价,他们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在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会影响到城市社会治安。但调查显示,部分农民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把自己看成是农民,他们有着永久留居城市的意愿,希望自己能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但是城市却不能完全接受他们。走出农村打工,农民工是以一种不平等的身份进入城市的,他们被视为“二等市民”,他们生活在城市居民异样的眼光中,经常要忍受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指指点点。他们的衣着十分寒酸,外地口音相当明显,在公共场合很容易一眼就被认出来。一些城市居民往往认为他们素质低、愚昧无知、缺乏教养,他们在城市的盲目流动会破坏城市的社会秩序,影响城市的形象。农民工在市民的印象里是个犯罪率较高的群体,所以,市民往往对他们退避三舍。笔者在一个广场上玩的时候也观察到,广场的中央大多是衣着大方得体的城市居民,跳舞,聊天,打太极,而农民工常常则是三五一群站在广场的周边,看着城市人的夜间活动,脸上满是兴奋、羡慕,在同伴之间的推推搡搡中,有着想参与其中的渴望,可是他们就是没有迈出那重要的一步,可能他们自己也意识到中间有一道无形的壁垒将他们挡在外面。闲谈时,一位农民工就反映,虽然很想玩,但是有一次他鼓足勇气过去玩的时候,旁边的人用一种怪怪的眼神看他,然后三三两两地就走了,远离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其实去的时候就有点心虚,总感觉那不是我们能去玩的。”由此可见,市民对农民工认识的不全面所引起的消极的不友善态度,也影响着农民工的市民化。

其次,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对农民工的闲暇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虽然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己经比较丰富,但大多是为城市居民准备和设置的,农民工无法享用。尤其现在有些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商业化、高档化,连普通大众都无法享用,更不要说外来农民工了。除此之外,农民工所在的工作单位也多数没有图书室和娱乐室,农民工没有书报可读,没有电视可看。城市社区的文体活动主要以市民为对象,很少有专门面向民工的文体活动。最主要的是,城市闲暇消费成本太高了。在调查的农民工当中(表7),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农民工觉得闲暇场所的收费太高了,没有农民工觉得这些闲暇场所的收费低,有的农民工甚至对这些场所的具体收费完全不知道,因为不知根底,也不敢去接触。

表7对这些闲暇场所的收费态度

变量名称频数(人)百分比(%)

一般

不知道

总计9868.1

2819.4

1812.5

144100.0

没有电视机,没有报纸,看不起电影,没有书看,也没有能看书的地方。许多农民工看的报纸都是城里人丢掉的,一张报纸他们反反复复地看,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舍不得买报纸。他们大多数时候只能以打牌、聊天、闲逛等打发闲暇时间。这样的生活多么空虚,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极度匮乏,他们难以真正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因此,他们被隔绝在现代城市文化文明之外,独居一方孤岛。

小结

通过对南京农民工闲暇生活的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总体上是贫乏的:闲暇时间不足,闲暇活动具有单调性和消极被动性,缺少提高型和社交型活动,主观体验是无奈的满足,普遍缺少幸福感。他们的闲暇需求其实并不高,但由于受到自身和社会种种因素的制约,他们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生活。这给农民工的身心、个人发展、维权、社会交往以及城市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相对于农民而言,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已经有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没有摆脱农民闲暇生活的传统性。虽然他们正在逐渐靠拢和趋同城市生活,但在闲暇生活上,农民工难以介入到城市生活,这也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化。

从全国的趋势来看,农民工规模仍会继续扩大,在城镇定居的人数将逐渐增加,并且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因此,研究农民工问题,尤其是农民工的闲暇生活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但目前仍要积极引导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尽可能改善农民工的闲暇生活,以促进农民工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另外,目前在各个行业从业的农民工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很多农民工也倾向于和老乡联系。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地方己经开始在农民工中发展工会、打工者之家等各种组织,这些组织在丰富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方面还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此外,一些针对市民的活动,比如市运动会可以引入农民工参加。还要发挥社区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要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市社区,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闲暇活动,丰富农民工的闲暇生活。

参考文献:

[1]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1-44.

[2]吴焕文.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5):80-83.

[3]郭景萍.我国农民闲暇福利现状与合理化构建[J].求实,2005(3):53-58.

[4]刘晨晔,许征帆.劳动_休闲_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两个内在逻辑基点[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1):40-42.

[5]张景安,马惠娣.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3.

[6]王雅林,董鸿杨.闲暇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75-105.

[7]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休闲研究译丛,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6.

[8]BrightbillCK.TheChallengeofLeisure[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60:247.

[9]RobertsK.ContemporarySocietyandGrowthofLeisure[M].London,NewYork:Longman

PublishingGroup,1978:325.

[10]田翠琴,齐心.农民闲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11.

[11]王雅林.生活方式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469.

[12]吴杰.南京城市职工工资最低标准即将上调[N].扬子晚报,2007-9-28.

[13]郭星华,胡文嵩.闲暇生活与农民工的市民化[J].人口研究,2006(5):77-81.

[14]关彬枫.试论劳动法与劳动者的人权保障[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9-32.

上一篇: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问题诠释 下一篇:职务犯罪的心理特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