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教育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时间:2022-09-28 11:50:49

浅谈文化教育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摘要: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而语言的作用是沟通。所以旅游英语作为一门专门用途英语(ESP),其核心的功能是跨文化的沟通。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涉外旅游事务日益增多。笔者认为在培养相关人才的重要课程——旅游英语中,文化教育在教学中重要性逐渐提高,必要性日益凸显。

关键词:旅游,英语,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

1.1旅游英语教学的目标。

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范畴。根据Jordan(1997)二分法的原则,专门用途英语分为职业和学术英语两个分支。而旅游英

语涵盖了职业和学术两个层面。笔者根据多年旅游英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认为旅游英语与普通英语在教学原则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异;而在教学内容、方法上更应与学生将来的职业密切相关,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旅游管理本身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各旅游企业也都从基层做起;同时它又具有涉外性质,要求学生有较高水平的外语能力。

1.2旅游英语教学的特点。

旅游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学习旅游英语的主要对象是未来的导游,导游与游客进行交流,目的是引起游客在情感、观念及行为上的互动。游客对语言的理解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导游和游客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常常成为双方互相沟通的障碍,而消除这种障碍已成为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2.文化教育的相关概念。

2.1旅游英语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手段。

学习旅游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外国游客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与他们交际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而且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要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旅游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使未来的旅游人才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便成为旅游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特别是涉外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更要求中西文化并重,使之有机结合,兼收并蓄。因此,文化渗透是旅游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1]

2.2中英文文化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2.2.1汉英文化中的俗语差异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汉英文化中俗语差异的比较是渗透跨文化因素的方法之一。语言交际的目的是文化上的沟通,而语言交际的最大障碍就是文化误解。例如,中文里的“东风”是指严冬过后,从东面大海吹来的和暖春风,是春天的象征,也有“有利的形势”之意。此外,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喻指“破坏爱情生活的人”,如在陆游的《钗头凤》中“东风恶,欢情薄”中所指。而英国的地理环境正好与中国的相反,由东面欧洲大陆吹来的是寒冷的东风,令人讨厌。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那首Ode to the West Wind中所颂扬的“西风”则与中文中“东风”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人在形容女子红润光洁的肤色时常用“面 若 桃 花”,而 英 语 中 则 常 用 apple blossom(苹果花),或者直接用 peach(桃子)来指代。在象征远离尘世烦恼的世界时,我们常用“世外桃源”,而英语中 lotus land有同等意义。又如,英文中 heath(石南)是英国特有的生命力非常强的常青灌木,代表顽强的生命力之意,而在中国则用松树表示此意义。这些英汉俗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其中的差异并能灵活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2.2.2灵活运用典故和俗语处理翻译问题

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典故和俗语来处理翻译问题是渗透跨文化因素的方法之二。典故和俗语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是社会文化和民族情感在语言中的浓缩。虽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俗语和典故,但是总体来说人类的文化是相通的,所以熟练和创新地使用这些典故和俗语是减少文化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翻译“中国美女西施”时,如果只是译成“Chinese beauty Xishi”则显得单薄、平白,对于没有此文化背景的人来讲,如果不加入一大段历史故事介绍,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在情感上的认知的;而译为“A Chinese Cleopatra”,西方人就会很容易理解,因为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女王是西方人熟知的通过美色控制权力的人物。这个翻译虽然在意境上不能完全重合,但只需稍加补充就能快速达到交际功能。又如,翻译中国名酒杜康酒时,译为 “Dukang,a Chinese Bacchus”,因为Bacchus是罗马神话中的酒神,这样就能非常传神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熟悉英语典故“Barmecide feast”的人,就会知道它所表达的意境和中文里的画饼充饥是一样的。中国人常说的“富不过三代”,直接用英语谚语“The father buys, the son bigs, the grandchild sells, and his son thigs”就非常贴切。又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英语中就有两种谚语可来表达:“The finger that touches rouge will be red”和 “Keep good men company and you shall be of the number”。由此可见,掌握英语中的典故和谚语并在翻译中灵活应用,是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3.教学中增加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互相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2]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应注重跨文化因素的渗透,积极引导学生增强自身的中文素养,增加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经典书籍的双语阅读量;培养学生对于汉英文化中俗语差异的比较意识;加强学生灵活应用典故来处理翻译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教学中增加文化教育的方法和建议。

1、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重学生的专业及职业需求,教学内容与方法应以此为基础。应以听、说为主,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旅游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提高专业阅读和翻译能力。

2、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 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

化视野。[3]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与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小忠.浅谈高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442.

[2]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37.

[3]王静.旅游英语教学与旅游文化知识[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 (5): 160.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的创新 下一篇:果树病毒病传毒媒介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