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9-28 11:07:39

中职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中职学校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基地,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中职生的竞争意识日益明显,危机感日益增强,各种矛盾、困惑日益增多,心理负荷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因此,研究和解决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职生 心理问题 分析

目前,许多院校频频发生的中职生违法犯罪、精神失常、轻生等案例表明,中职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比如: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这些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中职生健康成长的心理疾病。据不完全统计,中职生的心理疾病率达23.5%。在这段特殊的时期,中职生的个人人格、自我意识都还没有明确的目标,认为上职业学校是由于无奈而不愿意学习,有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特别是由于本身的低学历而对即将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的焦虑不安,致使大部分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负荷越来越重,心理健康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因此,研究和解决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怎样培养具有优良品格和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教育任务的关键。那么,诱发中职生心理疾病的因素有哪些呢?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因素分析中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1.中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

1.1 社会原因

价值观念的转变激起中职生心灵的“振荡”。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原有的传统生活模式以很大的冲击。社会上权钱交易泛化,职业道德败坏等不正之风泛起,折射到校园里便出现拜金思潮、享乐主义。在一切向“钱”看的影响下,中职生难免迷茫,使得中职生们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感到彷徨,无法把握自己的未来命运。他们很难理解怎样才能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自我观念又尚不定型,在这种情况下做的选择要么不满意,要么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充满了矛盾和迷茫。久而久之,这就成为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诱因。这种充满了矛盾和迷茫的情况下,表现出沉迷与网络世界或做出违纪行为,如:酗酒、打架,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等等,种种情况都表现出中职生的认知失调和心态失衡。

1.2 家庭原因

1.2.1 父母处事方式态度、生活方式等家庭氛围的影响。毋庸置疑,中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少儿时期,父母的认知不统一,观念行为不一致,往往会使子女产生心理困惑。事实证明,父母感情和谐、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如果经常吵闹、打骂,则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有的中职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因为在单亲家庭中,婚姻的破裂,会使父母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为一种观念并加诸于子女身上,这种有意无意的影响都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往往导致他们产生怀疑、否定别人的心理和行为。在我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本班有一单亲家庭学生陈同学,自幼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不久又过世,现跟随继父生活。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与班里的另一单亲家庭学生郑同学发生早恋。这在中职生中虽不普遍,也不罕见,多表现在心理不成熟的学生身上。心理学研究,对于那些缺少父爱母爱,性格内向的少男少女很容易产生“错爱”,因为他们无法分辨异性的友爱,同情和关怀,无法理解情感与爱情的差别。特别是书刊、电影、电视网络等经常有恋爱的情节,潜移默化地增加了他们的尝试意识。加上我国目前仍缺乏正规的性教育,导致中职生早恋心理。因此,恋爱对学生的冲击,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1.2.2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现在的中职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对他们的生活过分溺爱、包办过多,而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又过高,这样,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内疚的心理,惟恐考试成绩不好,不能升学、不能成才,因此产生撒谎、逆反、自暴自弃的行为。据本校学生的调查统计,学习积极主动的占20%,被动的占47%,应付的占23%,学习放任的占10%。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只是勉强应付家长和老师,大部分存在厌学情绪。

1.3 学校原因

1.3.1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多年来,高校专业教育模式对培养中职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高职院校培养的多是秀才,少有人才,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发展却不全面,意志品质脆弱,存在亚健康症状。这和中职学校有很大的区别,中职生的学习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职业规划,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不是仅仅以分数来作为学习的动力。

1.3.2 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关心、教育的力度不够。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没有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尽管有设置,但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参与咨询的教师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尚欠缺,并非专家型的,所以难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的处方;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不善于针对中职生的不同个性心理因势利导。以致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从三个年级来看,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一年级最低,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和抑郁症等方面;二年级最高,主要表现在厌学,恐惧和焦虑的发生率较高;三年级相对于二年级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嫉妒,攀比,敌对心理。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才能与学生形成精神上的“对接”,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和关心学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解决中职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从社会方面来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对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者,要有一颗平常心。在世俗的眼里,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或是智商低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洪水猛兽,致使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这种社会现象观念得转变,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病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对待有心理疾病或身体疾病的人,要给予更多的尊重、理解、关爱。在我所教任的班级中,就有两位智商低的学生,该同学表现为焦虑、烦躁、缺乏自信心、反应迟钝,大部分的同学对其都避而远之。针对这个情况,在上机的时候主动对其进行辅导,并让学生轮流为其进行帮助,解决作业问题。目的是拉近他与其他同学的距离,不要被他人所排斥。

2.2 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是负有主要责任的。所以,为人父母,重要的是对子女的言传身教。一方面,家庭间要互谅、互让、互谦、互爱,为子女营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要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不要动辄训斥、打骂孩子,或是对孩子过分溺爱,放任自流,都是有害的。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单亲家庭现在已经成为各个家庭棘手而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2.3 从学校方面来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2.3.1 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种教育”的优越性。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可以采用课堂教学、讲座、班会活动,或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重视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调查,将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预防和克服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有心理困惑的学生,采用交谈、书信、电话等方式直接性地进行沟通辅导,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特别是针对班级的严重违纪学生和后进生。

2.3.2 树立师生平等、以生为友的观念。每个学生都有其善良可爱的一面,教师要把学生当朋友看,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经常参加学生的集体活动,走进学生的世界。我在班上经常开展团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团体协作精神。每当他们中的某位同学做出了成绩或为班上争得了荣誉,我给表现好的同学以极大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并给予鼓励。这些活动为我和学生之间创造了许多交流情感的机会。

2.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学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给中职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学业竞争环境。例如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如“3D立体拼图比赛”、“职来职往”招聘活动、“蓝天义工”公益活动等等,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开发学生各种潜能,以消除学生“混日子”的消极心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的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考级”、“考证”活动以及各种操作技能大赛;组织适当的适应择业方面需要的实用技能训练,如仪表、谈吐、等礼仪技能培训。通过寓教于乐,使教育在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2.3.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心理辅导活动。为了使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提高中职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并通过对老师以及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辅导活动,如心理预防、心理卫生、心理诊断评价、行为矫正等,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上一篇:音乐鉴赏教学方法初探 下一篇:提高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水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