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工业视域下《美人鱼》的精神意蕴

时间:2022-09-28 11:03:47

论后工业视域下《美人鱼》的精神意蕴

[摘要]通过分析影片《美人鱼》的剧情及其中的精神内涵――探讨后工业社会,把握其时代特征,了解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以此来警示当今社会。自然遭到破坏,其他物种的濒临灭绝都是后工业时代过度追求资本的恶果。在这样的社会环境的熏染下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空虚,急切地需要精神产物的滋润。环境与精神世界的双重破败下,一部分人开始觉悟并且探求原因,呼吁环境保护,渴求精神充实,试图给后工业社会下资本至上的热潮降温。在这场角逐中,社会主义以其观念的勃兴而使资本主义让步。

[关键词]生态文学;后工业;生态整体主义;《美人鱼》;精神意蕴

《美人鱼》讲述的是生活在人类最后的净土青罗湾海底的美人鱼家族为了守护这最后的家园,而想尽办法去阻止以刘轩和若兰为首的资本家的故事。在这场人类与美人鱼的较量中,高科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能够将海底生物震碎的声呐。男主人公刘轩本身是一个精神极度空虚,只得靠不断地挣钱来缓解自己不安的资本家,追求金钱至上,利益最大化。他和若兰在最开始是一样的,然而当他遇到了美人鱼姗姗,他找到了精神的共鸣,找到了能够填补他内心空虚的东西――爱,最终他选择站到了资本利益的对立面。这场资本利益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对决体现了人类生存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后工业文化冲突,人类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以及社会主义观念的勃兴下,资本主义受其自身局限最终让步的主题意蕴。

一、人类净土的危机与环保意识的增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在这个以信息技术和科技为主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日益精进、科学技术的逐步出新,都成为人类自豪炫耀的资本。影片中的刘轩和李若兰是后工业社会资本家的代表,他们利用科研,依靠金钱支撑,企图开发青罗湾,填海造城创造金钱生产器。他们利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声呐,将海底的生物(如海豚)杀死,以便于更好地对海底的未知区域进行勘探。那些科学家表面上打着科研的旗帜,实际上是为了追求金钱利益,不择手段地捕杀美人鱼做研究。拥有科研基地和一支科研队伍的资本家若兰为追捕美人鱼,不惜动用一系列高科技。电影开头用污水横流、烟囱林立、森林砍伐三个连续镜头,表明“醉翁之意”在环保。进入后工业时代后,地球陆地区域基本都有人类的痕迹,唯一不为人类所大肆干扰的就是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海洋对于现阶段的人类来说就是一块未知领域,海洋面积很大,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很多,甚至还有许多是为人类所不知道的物种。在人类人口日益增多,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陆地生活区显然是不能够满足人类的需求的,对于这样一块资源充沛的领域,人类自然就将主意打到了它的身上。海洋资源丰富,物种繁多,更重要的是存在着许多未知的领域,激起了人类的好奇和征服欲。人类自诩是高于一切物种的生物,凭借高科技占据了海洋。这片人类最后的净土也面临着危机。

地球由于高度的资本主义而引发了能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更甚者引发物种之间的冲突。在后工业社会下,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物种再无立足之地。因为每一寸可以用来获得经济价值的土地,包括海洋,都将被开发利用。这种追求利益的行为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正如姗姗所说的那样,“如果地球上没有一滴干净的水,没有一口干净的空气,挣再多钱也没有用”。金钱带给人类的是更多的贪婪,这贪婪一半来源于人性的黑暗面,另一半来源于后工业时代的高科技提供了实现这贪欲的可能性。

青罗湾在人类看来是一块能够带来巨大利益的“金山”,而在美人鱼家族的眼里这是他们最后的家园。正如影片中美人鱼婆婆所说的那样,人类和人鱼是同类,在很早以前人类和人鱼都是猿猴进化而来的,只不过因为生存环境所迫,一部分进入海底进化成美人鱼,而留在陆地上的就是人类。开始大家和平共处,后来人类开始大肆地屠杀美人鱼。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也由敬畏自然到开发自然,最后演变为征服自然。人类依靠工业发展,追求利益,在科技上更是大量地投入人力、物力以研发出能够带来很多利益的成果。这些高科技产品首先投入的地方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自然环境在这种无节制的开发中变得伤痕累累,许多物种灭绝。

影片中的美人鱼非人非鱼,他们可能并不存在,但却是自然的化身,他们与自然一样是脆弱的,是无力抗拒的,但同时也是顽强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对他们赶尽杀绝,而是要善待。在环保意识驱使下环境保护必将是未来社会的主题。当下已有一部分人觉察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只是这股思潮尚未普及。这不是人类的错误,而是社会发展还未达到这个高度。未来的社会必然是朝着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的,正如影片中影射的那样,蓝天白云下,海洋各类生物与人类和谐相处。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推动,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社会必然同等向前。

二、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与个人主义的全方位觉醒进入后工业社会,人们的价值观早已被金钱至上所侵蚀。人们无止境地追求物质和金钱,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飞快的生活节奏、繁忙的工作业务、复杂的人际交往都让人没有时间去静下来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偶尔一刻的精神空虚也都被物质的满足所掩盖。因此,人类的精神世界日益空虚,每个人都变得很孤独、寂寞。这份孤独、寂寞源于人内心深处的封闭。但同时也是这份空虚让他们开始了关于人的思考,也就带动了个人主义的全方位觉醒。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影片中的刘轩是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人类的写照。

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打拼获得成功的大资本家刘轩是孤独的、寂寞的。他的寂寞、他的孤独来源于没有人能够懂他、理解他。因此,他小心翼翼地将自己伪装起来。为了表明自己是成熟的、稳重的,他给自己贴上小胡子。他暴戾,耍小脾气,听风就是雨的性格也体现了他的小孩子心性。从小的这种追求金钱至上的生活环境带给他的就是不断地挣钱,不断地积累资本。在想尽办法积累资本的过程中,他的精神追求、精神陶冶早已经被湮没。每一次的资本积累过程都在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加一层灰尘,直到最后回头想要去寻找最初的个体时,发现除了寸草不生的沙粒什么也没有了。因此,他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唱着“无敌是多么寂寞”,这时的他是吐露自己心声的。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他开始注重精神的需求,渴望能够有一个精神上的导师,能够找到自我的个体。然而他的身边都是和他一样的追求金钱至上的傀儡,他们不是独立的个体,因此没有人懂他,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可以给予他精神上的指引和慰藉。当美人鱼姗姗出现后他找到了自己的知音,找到了精神的指引者。他的精神世界慢慢变得有色彩起来,他明白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资本的多少,他开始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这是他作为一个人的个人主义的觉醒,并且是全方位的觉醒。他的精神世界不再是金钱的臣服者。与他相反的是精神世界十分丰富的美人鱼姗姗,在一定程度上说,她是后工业社会下特殊的存在,她不同于其他失去自我的人,她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她明白自己真正所想要的,并勇敢地去追求。她追求的不是金钱,不是资本,而是由本心发出的精神追求。

正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孤独就是空虚,精神和肉体对此感受到同样的恐惧。天才用精神世界的产物思想来填补孤独的空虚,注视着上帝善行的人可以在孤独中得到上帝的光明,听到上帝的气息,只有这两种人才能忍受孤独的生活。除了这两种离天堂近在咫尺的人之外,孤独对精神的折磨如刑罚对肉体的折磨一样。孤独和刑罚之间的区别,犹如精神病和外科病之间的区别。这是增加到无限性的痛苦。肉体通过神经系统达到无限,好似精神通过思想达到无限。”[1]精神的空虚对于人的伤害是极大的,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孤独、寂寞。天才利用这份空虚产出思想来填补,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们无法以这种方法来拯救自己。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量不要让自己陷入这种境地。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我们也要合理安排时间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当我们开始明白自己,了解自己所想要的,那么我们就开始了个人主义全方位觉醒的蜕变。刘轩个人主义的全方位觉醒就是这社会中人的觉醒,他具有时代性和标志性。物质世界并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层次,精神世界的高度才是决定人类存在价值的标尺。

三、资本主义的局限与社会主义观念的勃兴

随着20世纪世界格局改变之后,世界进入资本全球化的时代,中西在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交流逐步加深。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跟随着西方先进社会的步伐,共享着西方先进的资源和科技。资本的崇尚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处于全球化、后工业时代的我们必须要了解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与以往都不同的,这个时代以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基调,与科技的创新形成一个双向的推动。正是这种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科技的创新提供了契机。相反的,科技的创新又反过来促进了这种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人们的生活不再是与以前那样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而是多元的、去中心化的。科技的不断创新,科学成果的不断出现都是依托这种特征。这个时代的人受大环境的影响必然也具有这种特质,因此他们敢想敢做,敢于去触碰那些未知的领域。然而,有许多人也看到了在这种大趋势下所产生的危害。因此出现了与追求资本相对立的呼声,平等、自由、法制、文明、和谐等一系列观念。这也就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局限和社会主义观念的日渐勃兴。影片的最后,我们看到的是蓝天白云下美人鱼畅游于大海之中,这也表明了最后这项破坏环境,伤害其他物种的填海工程没有实施。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我们都可以从他们的理论著作中发现人们向往的是“桃花源”“伊甸园”式的生活。在这个资本鼎盛的时代,人们为欲望所奴役,向往过剩的物质追求,变得无药可救。然而物极必反,当这种物欲达到一定的点时,必定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各方面的重压之下,资本主义不得不做出让步,重新审视自身的局限。在社会主义观念的日渐博兴下,人们的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等问题会慢慢得以恢复。

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人们慢慢开始从眼下的局限中脱离出来,走向将来,也适用于后工业社会下人们的转变。《美人鱼》就是将这个转变的过程通过影片的故事形式展现出来,它提出了当下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能否继续下去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现实社会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也关乎人类发展的道路。

人类社会自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爱是经久不衰的主题。这种爱是博爱,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体现,《美人鱼》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爱的诠释和爱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影片中的爱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爱,另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对于资本的需求不断地扩大,不断地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在获取资源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伤害了自然,然而自然对人类给予包容的态度,这何尝不是一种爱?相对的,人类在从自然中获得所需的资源,伤害自然以后,明白应该爱护自然。这种爱是一种精神觉悟的体现,刘轩与姗姗之间的这种爱我们可以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因为姗姗虽是人鱼却有比人还要高的精神觉悟,她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是后工业时代下金钱至上主义的人所不具备的。

后工业社会下的人们过于追求物质,忽略了生态整体主义的全局视角。影片以艺术的表现形式来点明当下人们爱的缺失的现状,过度的自我化、物欲化,将最初的人变成了金钱的奴隶。《美人鱼》中对青罗湾的守护,对美人鱼的守护,都是爱的主题下对于人类本性和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呼唤。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女性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13BS46)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当代工业题材小说的审美流变”(项目编号:11YJC751108)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钟军.《美人鱼》:作为IP的周星驰与文化怀旧[J].电影艺术,2016(02).

[2] 欧阳近人.美人鱼的笑与泪――从《美人鱼》浅谈生态道德意识[J].环境经济,2016(03).

[3] 张康之.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2012(09).

[作者简介] 李昭明(1994―),男,吉林白城人,长春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美学。王卓玉(1980―),女,黑龙江望奎人,博士后在站,长春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史、文艺理论。

上一篇:3D NAND闪存技术一览 下一篇:《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