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对策

时间:2022-09-28 10:35:36

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对策

【摘要】优质的睡眠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是相当重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此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本文通过对于影响患者睡眠的原因进行逐个分析并探讨其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

【关键词】心血管患者;睡眠障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31-02

【Abstract】The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important, but for various reasons such patients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sleep disorders, Sleep Through the reason for the affected patients were analyzed individually and to explore the nursing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leep of patients.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 sleep disorders; Care

睡眠障碍是失眠症的主要表现,可为初段失眠(入眠困难)、中段失眠(睡眠浅、易醒)、末端失眠(早醒),也可为多梦、恶梦、无睡眠感、睡后不解乏等,上述症状亦可混合存在[1]。睡眠障碍是住院患者的常见症状,尤其是刚入院的患者更为明显,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作用,常出现睡眠障碍,它既影响患者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也影响疾病的康复,严重者可导致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现就影响住院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加以分析,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2009年06月-2100年06月入住本科并排除长期失眠、脑血管疾病等非危重患者并自愿合作的200例患者进行了调查,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52-86岁,平均68.6岁;退休63例,离休123例,在职14例;冠心病108例,高血压72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病窦综合征5例,心力衰竭4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平均住院18天;睡眠障碍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入睡困难:从想入睡到实际入睡时间>1h者100例,占50%;不能熟睡:有轻微响声刺激便醒来,一夜中醒来2次以上者52例,占26%;早醒:早晨觉醒时间比以往正常时间提前2h以上,醒来即不能再度入睡者28例,占14%;睡眠时间缩短:虽有充裕的时间,一夜合计睡眠

1.2研究方法:采用访谈式睡眠调查法[2](包括上床时间、入眠所需时间、夜醒次数、再入眠所需时间、晨睡时间、是否服用安眠药物及种类剂量、心理状态、不能入睡和夜醒的原因、次日主观感受)和采用李建明编制的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标准[3],调查时间为患者入院后的4-8天。调查组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采用面对面调查。

1.3结果:通过分析200例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给予合理的健康指导及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睡眠质量得以改善,其中入睡困难患者入睡时间

2影响心血管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

2.1心理因素:患者社会家庭角色变化,离开亲人的孤独寂寞感,由于疾病检查、治疗导致经济负担、家庭问题、工作问题等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焦虑、紧张、悲痛、兴奋、愤怒、激动而影响睡眠。

2.2躯体因素:从调查得知,疾病本身的症状和体征是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冠心病夜间频繁发作心绞痛;高血压控制不佳;左心功能不全导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出现夜间喘息、咳嗽加重最为常见。其次前列腺肥大导致夜尿增多,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均可引起睡眠障碍。以上疾病长时间影响,可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考虑问题增多,表现为担心夜间出现意外,心理恐惧不敢入睡。然而由于持续心电监护、吸氧、多条管道和多条静脉液路的设置,患者活动受到限制,使其产生一种强迫静卧和捆绑感,患者因害怕跑液、管道脱出、导线脱落等而处于紧张状态和强迫,从而影响睡眠。

2.3环境因素:

2.3.1病区环境:通过调查发现患影响其睡眠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环境的噪音、灯光、室温、通风、床铺、夜间的治疗护理活动等,环境噪音主要来自病房监护仪器的报警声、护士夜间巡视病房的开关门声、其他患者的鼾声、说话声、厕所的冲水声等。另外环境陌生也是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主要由于不适应就寝场所、与家人接触减少,同医护人员不熟悉、与病友之间不交流等。

2.3.2生活习惯:有些患者吸烟、饮浓茶、晚餐过饱,以致身体不适,影响睡眠。而入院后活动减少,白天睡眠时间长,睡前讨论兴奋话题或观看刺激、惊悚性电视等也不利于夜间睡眠。

2.3.3医源性因素:医院制度、医护人员服务态度、语言因素对住院患者睡眠都有影响,包括医院探视制度、医院作息时间、医生夜间查房、护士夜间治疗等。

3护理对策

3.1心理护理:护士做好入院指导,协助患者了解和熟悉环境,使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医院生活,满足患者的各种合理需求,以调动患者配合治疗护理的积极性,做好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在临床护理中,认真分析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通过细心观察、了解、关心和体贴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了解其心理需要,耐心倾听主诉,对其不安和苦恼给予充分的理解,做到耐心解释,热情安慰、关心鼓励和开导患者,并设法努力解决,并积极争取患者家属的理解和支持,为患者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后盾,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绪,精神舒畅,对治疗信心充足,提高睡眠质量,达到疾病早日康复的目的。

3.2尽快减轻病痛: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尽量减少因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适,如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繁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嘱夜间采取半坐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和按时遵医嘱给予药物,以防引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4]。

3.3加强病区管理:调整病室的温度、湿度、光线等,减少外界环境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保持良好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摆放整齐、干净,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放松;医务人员举止大方,态度和蔼,耐心细致,衣帽整洁,动作轻柔,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区有关的刺激性言论,在保持良好的病室环境的基础上,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使其有共同语言,保持心情舒畅,尽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样,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受。

各种治疗尽可能集中在白天进行,若夜间的确需要治疗护理,医疗护理操作安排要紧凑,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护士夜间巡视病房、送药时,走路要轻,尽量减少语言的干扰,保证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入睡环境。处置所需物品要在熄灯前备妥,必须进行夜间治疗的患者及严重打鼾的患者应与其他患者分开病房,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将病情平稳和危重的患者分开,避免患者间的相互干扰。如有尿、便、呕吐物等应及时清理,避免异味。

对于昼夜颠倒的患者,白天护士应同家属合作主动与其交流,鼓励患者咳痰、活动肢体、听音乐等,以便夜晚能有良好的睡眠。调整光线,减少外界的刺激,保持床位的整洁、干燥、舒适,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4卫生宣教: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具体指导如:建议患者在正常的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运动(因病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患者除外);每天午睡不超过0.5h,睡前室外散步0.5h,然后喝一杯热牛奶,用热水泡脚20min[5];还可以利用音乐的镇静催眠作用,让患者低音量播放具有安神宁心作用且曲调柔和的音乐已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睡前不宜吃太饱,忌饮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睡前禁止睡前讨论兴奋话题或观看刺激、惊悚性电视,保持心态的平静。

4小结

人的一生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5d不睡眠人就会死亡[6],这足以见得睡眠的重要性,它是人类的生理需要,是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护理工作中,能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睡眠障碍,就应该积极查找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和护理,改善患者睡眠状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明园主编.精神科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2-234

[2]王超.老年住院病人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互利干扰.医学理论与实践[J].2004,17(7):831

[3]李建民.SRSS对13273名正常人睡眠状况的评定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3):351

[4]-[6]南春菊.内科住院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实用医技杂志[J],2006,9(13),3118

上一篇:空气压力治疗仪预防腹部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 下一篇:提肛肌功能锻炼在前列腺增生术后尿失禁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