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指导琐谈

时间:2022-09-28 09:57:09

学法指导琐谈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有些教师虽注重了教法的改进,却忽视了学法的指导,因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法指导”通俗地讲,即教学生学会学习,或者说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信息进行的一种反馈控制。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是教师角色的一大转变,是变“讲堂”为“学堂”,变“主演”为“导演”。学法指导是当代世界教育的共识和发展趋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一、加强学法指导的必要性

1.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外因。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内因。人的素质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自我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实施学习指导,充分发挥内因和外因的协同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并要求“要极力的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并且会学,这应该是教学的更高的目的。”

2.学习方法其实是一种策略性知识(相对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智力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学会”比学到了什么更重要,对其终身发展更有价值。学法指导,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学法指导的基本内容

通常教师指导学法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制订学习计划的方法,包括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

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即以各科教师特点为内容的学习方法。如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数学的方法,学习外语的方法等。

三、学法指导的基本形式

学法指导应体现多层次多形式;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渗透――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讲授――这是开设学法指导课,向学生直接讲授学法知识;交流――这是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点拨――这是学生在学习迷茫时,教师给以恰当点拨提示;示范――有些方法仅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必要时教师要做示范,让学生效仿。

四、学法指导的操作原则

教师的学法指导要想卓有成效应遵从以下几项操作原则: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掌握学情,有的放矢;体现操作性――不繁琐笼统抽象,操作方法具体明确;体现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体现巩固性一不一蹴而就,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

下面,我就以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为例,谈谈自己的拙见。

1.学科特点的差异。由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类型的差异,其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语文、政治(思品)、历史等学科的学习,更多的要强调感悟、诠释、语言加工,特别是强调对一些事实、命题的记诵。许多人都有一个认识误区:将牢固的记忆简单地等同于死记硬背。其实,记忆力同感悟力、观摩力、想象力、思考力一样,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它同样需要得到发展。记忆是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除了努力发现学习材料内在的逻辑关联外,还有很多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心理学实验表明:复习时背诵的时间应多于阅读的时间。一般背诵与阅读时间的比例为8:2时记忆效果最好。通过背诵可以自我检查。对于已记住的,就不必多花力气;没有记住或记得不准的,可以注意多读几遍。

具体到某一学科,比如怎样阅读一篇文章?教师要告诉学生,阅读方法除朗读、默读外,还有精读、略读、浏览等,并要分别讲明什么是精读、略读、浏览,怎样把握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抓住了它就可以对全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那么对学生而言,应该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呢?可以告诉学生几种具体方法:标题提示法。即从文章的标题上窥视出文章的中心主旨;首尾归纳法,即从文章的首位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段意串联法,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中心主旨;重复即中心法,即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中发现文章的中心主旨;层次顺序分析法和关键词归纳法。

而学好数理化等学科的关键是:确切而牢固地掌握概念,准确掌握公式符号中符号的指代意义,以及符号之间的关系。不要盲目地大量做题,而要首先分析这道题究竟要检测你掌握了什么,即解题所必须依据的原理。一些设计精妙、精巧的题及其解题思路可以经常回顾一下,对于牢固掌握解题思路――实际上是解决问题的智力技能会很有帮助。

2.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分类进行指导。一般来说,学生可分为四类:一是双基扎实,学习力强,智力较高,成绩优秀;二是刻苦认真,方法较死,成绩上不去;三是学习力强,基础不扎实,成绩不稳定;四是学无兴趣,不下功夫,基础差,方法死,成绩差。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方法和重点不同。对第一种帮助总结和优化学法;对第二种解决方法问题;对第三种解决态度问题;对第四种激发兴趣,培养自信,教给具体的方法。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环保教育之途径 下一篇:浅谈音乐课堂学生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