蔑视 轻视 无视 重视

时间:2022-09-28 08:03:25

争鸣平台

中国大陆地区的乐评人现象,在当代民众的音乐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对之蔑视?轻视?无视?还是重视?事关当代中国音乐批评文化生态的平衡之大局。

客观存在的现实是:在以往的当代音乐历史与理论研究中,部分专业音乐理论家对这个社会群体采取一种“无视”其客观存在、“轻视”其社会作用,甚至于“蔑视”其现实功能的态度,甚或将之与“娱记”混为一谈。这种态度,对于当代中国音乐批评队伍的建设与健康发展来说,是不足取的。

笔者尚未对这个群体的总量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我们在此不妨推算一下:大陆地区有多少家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网络、出版社?应该不下数十万家吧?如果每家媒体专、兼职的乐评人(编辑)以1人计算的话,这个队伍应当大约有数十万人。

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国民众音乐生活的趋向、趣味,消费品种的选择等,基本上就是由这个群体操控着。这个社会群体以自己的批评实践,影响着各类期刊、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的舆论导向与经营理念,也影响着普罗大众的音乐生活。所以,这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社会能量不可小觑。所以,对之采取蔑视、轻视、无视的态度均是不足取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重视。

“乐评人”就是以对社会民众音乐生活中的各类表演、经营实践为批评对象的职业或业余的社会群体。由于各个媒体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宣传、文化等管理实体,这些实体只关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这类事关国计民生等宏观方面的问题。对依附在这些媒体上的专职或兼职“乐评人”群体,在音乐艺术素养、音乐感悟能力等方面的基本业务能力的养蓄与生成方面,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下。

如上所说,乐评人群体的生存状态有职业和业余两个类型。其中的职业乐评人,就是供职于各类传播媒体,以批评文稿的撰写、音乐作品的选择、推广为谋生手段的职业阶层;其中的业余乐评人,就是不以其为谋生手段,单纯是以爱好为写作动机的社会各类人士。

需要指出的是:批评文论质量的高下,不在于职业或业余,只在于书写者精神境界的广博、艺术修养的深厚、音乐技能的娴熟、文字驾驭的把握等能力的综合。

需要面对的是:从当下中国大陆地区的现实情况看来,乐评人整体的精神境界、艺术修养、音乐技能、文字驾驭等能力,均处于令人堪忧的状态下。

有鉴于此,对当代中国现行的乐评人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便成为当代音乐批评学术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在此提出以下仅供商榷的意见和建议:

1.如同当下国内各类技术人员均需要上岗资格证书一样,我国能否对各类媒体的乐评人实施资格证书制度?

2.如果第一条方案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否在音乐学院内定期针对现行的乐评人,展开音乐知识、技能、素养的基础课程培训?

3.在专业音乐艺术院校中开设音乐批评专业课程,力争在近期内培养出一批具备专业音乐素养、逻辑思维能力、文字驾驭能力的音乐批评人才,加入到乐评人队伍中,以此提升这个群体的总体专业素养。

4.音乐批评需要更为广博的人文素养,在传统的音乐学院教育模式下,这种学养的培养,受到一定的制约。于是,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充实、内容调整等工作,应当成为音乐学院教育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5.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各类院校之间能否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也是弥补现有课程体系局限的一个有效解决途径。具体来说就是:音乐学院与综合大学之间打破院际围墙,音乐学院对综合大学文科、媒体类专业的学生开放音乐技能、史论课程,综合大学应当对音乐学院立志于从事音乐批评学生开放人文知识的课程教学。院校之间课程互认、资源共享。

……

以上仅是一些抛砖引玉的粗浅想法。是否可行?在多大层面上可行?还需要诸位专家的深入探讨、音乐界同仁的积极参与。

上一篇:满足与缺憾的思考 下一篇:不要钱的香港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