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的不休”与“被被不休”

时间:2022-09-28 07:36:27

【摘要】“翻译腔”在英汉互译之时经常出现,并且对译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图从“的的不休”及“被被不休”两大译文中常见的现象,来解释“翻译腔”的普遍性及对译文的消极影响,旨在探讨“翻译腔”的产生原因及完善策略,以期为译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译者 翻译腔 产生原因 完善策略

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翻译活动也愈加频繁。同时,对翻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英汉互译活动为例,在英译汉过程中,由于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差异,译者在选词、句子结构、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使译作水平良莠有别。在这些选词中,大量使用“的”与“被”,造成译文翻译腔严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思想家倡导白话文运动,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自此,文学西化现象流行开来,对今人在日常口语表达、书面文字表述乃至翻译中产生极大影响。在翻译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忽略语法、机械翻译以及不中不洋。

本文拟从“的的不休”、“被被不休”两大翻译现象入手,举例分析翻译过程中出现冗余、误译等现象,探讨“翻译腔”的产生原因、消极影响及完善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一、翻译腔的定义与产生原因

1.定义。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尤金・A・奈达与查尔斯・泰伯将翻译腔定义为 “formal fidelity, with resulting unfaithfulness to the cont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ssage.” (Nida & Taber, 2004: 13),即“忠于形式,最终造成不忠实于原文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因此译者为了避免原文的翻译腔,首先要意识到中英文差异,夯实汉语语法基础。

2.产生原因。

(1)不假思索――直译。一般情况下,译者在进行英汉翻译时,常常运用脑海中的第一词汇印象来翻译。比如英语形容词汉译,不能把所有英语形容词都译成“……的”。余光中先生在其专著《余光中谈翻译》中提到“无论在中国大陆或是台湾,一位作家或学者若要使用目前的白话文来写作或是翻译,却又不明简洁之道,就很容易陷入‘的的不休’。”汉语言简意赅,要注意汉语四字格及叠词的使用。

例1:Flower are red and willows are green.

译文1:花是红色的,柳是绿色的。

译文2:花红柳绿

在译文1中,因为译者不考虑汉语行文习惯而直译,导致译文具有翻译腔。在翻译英语颜色的词汇时,可以翻译成汉语联合式四字格或者成语,如译文2“花红柳绿”,既传达英语原意,又符合汉语语法。

例2:Moscow’s history is old and various.

译文1. 莫斯科的历史是悠久的,多样的。

译文2. 莫斯科历史古老悠久,变化多端。

要注意到汉语中排比与对偶句的优势,运用四字格以及对偶句式,使得文章更符合中文的行文习惯以及读者的审美情趣。

(2)理解不够――误译。即使汉语里表示被动,也不一定非要用“被”字,从“受难”到“遇害”,从“挨打”到“遭殃”,从“经人指点”到“为世所重”,“可用的字还有许多,不必套一个公式”。

处理被动句的公式之一是把英语被动句翻译成汉语被动介词“给”、“遭”、“把”、“为……所”、“是……的”、“在……中”、“加以”、“予以”等等。

例3:Wenchuan was attacked by a terrible earthquake.

原文中有被动含义,但只需要译出被动动作,而不是含有“被”字的被动句。因此将该句处理为“汶川遭遇了大地震”。

此外,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常常把英文的被动句翻译称主动句。

例4:The proposal has been endorsed by the committee.

译文1. 该提案被委员会通过。

译文2. 委员会通过该提案。

译文1拗口生硬,翻译腔浓重,不符合中文读者阅读习惯。改为主动句后意思更为简介明了。

二、翻译腔对译文的消极影响

1.机械翻译,生硬牵强。在词汇方面,由于每个单词都有多层含义,因此要根据文本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词语。在句子方面,因为英语表述与汉语不同,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在翻译时要理解英语句子前后的关系,将其翻译成相对松散的汉语短句。“西洋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的;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的。……所以中国语法只以达意为主。”

例5:The tints in the sky were wonderful, every conceivable shade of blue-gray, which contrived to modulate into the golden brilliance in which the sun was veiled.

译文:当云彩遮住太阳,掩盖了金色的阳光,天空幻化成蓝灰色。那色彩简直叫人赞叹。

在翻译上例时,如果机械翻译原句容易出现翻译腔。因此在理解原句的逻辑关系后,按照中文的表述,调整原句顺序,将其以为数个松散的汉语短句,减少翻译腔。

2.理解有误,表述皆错。字典里是这个意思,但放在译文中,由于语境不同意思也随之改变。这时需要译者多加理解,了解文本背景和作者背景。

例6:It was a day by itself, coming after a fortnight's storm and rain.

译文1. 一周的暴风雨后,这一天悄悄走来。

译文2. 经历两周的疾风暴雨,天放晴了。

首先原句中提到的是“fortnight”,意思为“两周”而非“一周”。其次联系原文背景可知,两周后的一天是个晴天,而这在译文1没有体现。在译文2中将“It was a day by itself”译成“天放晴了”。

例7:The chestnuts and acorns dropped in showers, and the patter on the gravel was a little weird.

译文1. 小雨中,栗子和橡果纷纷掉落。石子上的吧嗒声稍显怪异。

译文2. 栗子和橡子像雨点般落下,打在碎石地上,发出奇妙的声音。

译文1没有理解文中“in showers”要表达的意思,而是直接翻译成对应词“小雨”,割裂前后语义的联系,翻译不当。并且原文中要表达的是果子落在石头上发出的声音很奇妙,而译文1由于理解问题,使译文意思偏离原文。

三、修正翻译腔的必要性

包括古代英语到现代英语,也是遵循语法、句法,并不是自由想象和随意发挥。同样地,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汉语虽然不断发展不断且吸收了许多外来词汇,但并没有偏离文法规则。因而,笔者提倡英译汉不可忽视汉语表述习惯和语法规则。

四、完善策略

1.巩固知识 厚积薄发。中英文方面的知识习得,译者虽说不能学贯中西,也应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习翻译理论知识,简单不断地实践即使能够增加经验,如若没有正确的翻译理论作指导,有可能事倍功半。站在前人的翻译理论指导下,不断创新,加强实践经验,继而得出新感想。

2.深入理解 百炼成钢。古有诗人“十年磨一剑”、“两句三年得”。今日,译者虽然不能像古人那般雕琢苦吟,但也应该细细打磨译文。翻译要给人以知。因此译者在英译汉时,除了深刻理解英语原文语法逻辑以及句式结构,理解中英文语序和表达上的差异,更要注意汉语行文习惯,减少翻译腔,让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五、总结

无论是滥用形容词还是肆意使用被动句,都会对译文产生消极影响,影响译文质量,甚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中文表述。因此译者必须严肃对待翻译腔问题,译者在翻译前首先应提高自身的中英文水平;着手翻译时注意英汉双语在文法、修辞、思维习惯、审美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翻译后细细修改译文,改正文中不当、拗口、不符合中文语法之处,使得行文不失英文原意又深贯汉语行文习惯。

参考文献:

[1]郭著章,李庆生,刘军平等.英汉翻译实用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思果.译道探微[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2.

[3]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上海:中华书局,2014.

作者简介:郭斐(1991-),女,福建莆田人,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师从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潘红教授。

上一篇:北京高职院校审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与建...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