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多一些“机变”

时间:2022-09-28 07:21:55

让语文课堂多一些“机变”

[摘要]语文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作为传承语文知识的课堂,自然不能是一种固定刻板的模式和框架,而应灵活自如,善于“机变”。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机变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06-01

语文包罗万象,它融入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琼浆玉液,博大而精深。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汲取这些珍贵养料的教学,即引导学生悟“道”明“理”,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悟性,提升人格。语文学科的这种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刻板的不容许有任何侵犯和改变的模式和框架,而应灵活多样,多一些“机变”。语文课堂“机变”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u neng

1.教学内容的适时变化

大凡一节精心准备的课程,其讲授内容和组织程序都是早已被设定好了的,一旦由于种种原因而被迫改变,无法达成预期目标,许多老师都会感到万分沮丧,因为他们觉得不仅自己的心血白费了,而且还白白浪费了珍贵的课堂时间。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每一节课确实应有预期的目标和构想,但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将它刻板地限定,并“誓死守卫”,而应给它留下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以便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化。那是夏日午后的第一节课,我本来准备讲授新课,但当走进教室,发现刚午休起来的学生一个个萎靡不振、恹恹欲睡时,我立刻改变了主意。当时,学校正在大力开展“课前一支歌”活动,教室的后黑板上正好写着《天意》《阳光总在风雨后》两首歌的歌词,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两首歌,每次都唱得非常投入。于是我就让学生全体起立,将两首歌集体唱了一遍。由于我的组织,学生唱得更加投入,更加动情。唱完之后,我问道:“大家觉得这两首歌写得好吗?好在哪里呢?能从语言、内容或手法的角度点评一下吗?可以整体分析,也可以抓住其中的某一点进行分析。”带着唱歌的激情,同学们兴趣饱满,发言踊跃,且一个比一个精彩。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拿出一期《语文学习报》,上面有一篇对歌曲《两只蝴蝶》的歌词进行点评的文章,将那篇文章读过之后,我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并不只是在课堂上,把你对生活中任何事物、任何现象的所思、所想、所悟付诸笔端,就是在学语文;语文就是生活,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这一内容几乎占用了20分钟的课堂时间,虽然预定的教学目标完不成了,但我感觉收获颇丰,它的效果肯定要比学生昏昏沉沉听一堂新授课好得多,因为那一周的随笔,许多学生都针对自己最喜欢的某首歌曲进行了点评。记得曾经在《个性化作文》上看到一位教师对学生优秀习作的点评,他说:“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由于一时兴起,我不自由主地将柳永作了详细的介绍,谁知我的学生就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这篇美文……“作者介绍”一直以来都只是导入新课的一个引子,很少有人会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但这位老师的“机变”却收获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让课堂多一些“机变”,虽然“失之东隅”,但定会“收之桑榆”。

2.教学方法的大胆变革

在语文学界无数前辈探索、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绝大多数课文和知识基本上都生成了一套完备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是当之无愧的智慧的结晶,自然被后来者传承了下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本无可非议,但不幸的是,一年又一年,许多教师几乎仍在原封不动地沿袭着最初的教学方法,毫无变化,更无创新。教无定法,更何况时代在变,学生在变,一切都在变!“正确使用成语”是高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在复习这一专题时,鉴于它不太难,掌握诀窍又主要是识记,因此复习的要求仍是“约定俗成”:先让学生自己看复习资料,了解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成语误用的基本类型等基础知识,然后通过训练来巩固。确实,本知识点的复习掌握完全可以由学生自主进行,但麻烦的是,常用成语的数量太多太多,学生很容易厌烦,自学的效率十分低下,因此提高他们的兴趣是关键。于是,在复习这个专题时,我把一篇“让999位老师吐血”的文章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那篇文章用了上百个成语,却没有一个使用正确的,千奇百怪的错误令人忍俊不禁。学生边欣赏边大笑,我趁机引导:“既然大家都笑得这么厉害,那么大家能否指出文章中的成语分别错在哪儿?犯了什么类型的错误?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听完我的话,学生便一个接一个地分析了起来,当然离不了翻字典,做笔记。下课后,同事对我抱怨道:“学生自学得太慢了,一堂课了,才看了两三页……”俗话说,“以不变应万变”,但在教学中却当“以万变应不变”,即以不断变化的方法来讲授不变的知识,惟有如此,课堂才会生成源源不断的活水。

3.教学语言的灵活变通

教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言是教师的职业工具,更是语文教师的“护身袈裟”。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饱含激情、抑扬顿挫、文采飞扬、震撼人心,因此普通话是毫无疑问的首选,无论是导入,还是讲授,抑或是总结点评,我们都应以标准、规范、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激活课堂。但既然语文是语言的艺术,中华语言又是如此地丰富多彩,博大精深,那么语文教学的语言也就不应完全拘泥于规范,而应博采中华语言之精妙,庄谐结合、雅俗共赏。规矩严正中,适时适度地加入一些俚言俗语,势必会让课堂熠熠生辉,夺人心绪;沉闷倦怠时,恰如其分地加入一些热词酷语,定能让学生耳目一新,精神振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①灵活变通的教学语言不仅能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美妙和精彩,更让其在享受之中吸纳了知识,提高了素养。

反观现实,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也日新月异,它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文化内涵和表达能力的考查。让语文课堂多一些“机变”,不是被迫和无奈,而是有意和创新,因为为了适应并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必须“大”起来,“活”起来,“变”起来,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效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上一篇:《引导路径动画》教学设计 下一篇:以“尝试精神”打造高效初中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