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生活的家庭试验

时间:2022-09-28 06:47:57

零碳生活的家庭试验

“当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事实之后,关键在于如何让人们面对现实做出改变,而不是摇摆于心血来潮和义务之间。”

――乔治・马歇尔《戒碳》

碳依赖,这是伴随着私家车、空调、精致饮食和进口产品产生的问题,表面上,环保是每个人的义务,但实际上人们却很难完全接受由此带来的不便。碳足迹最大的意义在于将气候变化与个人生活联系起来,并且用可量化的指标标注。简单说,这个源于英文“Carbon Footprint”的新名词,用二氧化碳排放量概括了人们生活中的一切消耗,不只是开车、乘飞机或是空调系统使用的能源,还包括消费品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如一瓶进口葡萄酒的碳足迹很可能会抵消你一周的公交出行。

1月8日,陈婉宁步行来到北京东华门街道办事处韶九社区,看到被居民挤得满满当当的活动室,有点小小的激动。她在一家民间环境保护团体“自然之友”工作,这次的任务是来征募参加2010年“低碳家庭”项目的志愿者。第一期主题是“节能安居”,计划先在北京地区招募50个家庭进行试验。他们专门从台湾地区购买了电耗计量仪,希望借助量化手段,对志愿者家庭进行能耗与居家空间的检测,协助各个家庭制订节能减排方案并展开实践。

“在我和家人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中,会尽量地不浪费,但不能说已经完全贯彻了低碳理念。我觉得我们家在用水、用电和垃圾处理上还不够精细,需要改变一些日常习惯以减少甚至杜绝浪费。”卞学忠是最早报名参加“低碳家庭”的志愿者之一。卞学忠觉得低碳生活不是不要生活,而是简单生活,所有支出与消耗以满足必要的生活为准,以不浪费为准。

卞学忠住的房子是1999年左右建的塔楼,建筑材料的保温节能效果很不好,遇上今年这样格外寒冷的冬天,有时免不了暖气、空调一齐上阵。因为是集中供暖,白天上班人走屋空,照样供暖,热量却白白浪费了。他提了两个希望:一是政府可以对已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植,为个人的低碳生活提供环境保证,减少能耗需求;二是政府改变供暖收费模式,以实际能耗为计费单位,将个人利益与能耗支出捆绑,从而杜绝浪费。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康艳兵研究员一直致力于建筑节能研究与能源系统分析,他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已经达到22%-25%的水平,北方地区的采暖能耗超过了当地社会总能耗的40%。因为我国大部分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差,门窗的空气密闭性差,导致我国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约为同纬度气候相近国家的2倍-3倍左右。北京在执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后,一个采暖季的平均能耗为20.6瓦/平方米,仍然比纬度相近的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高出近1倍。

根据康艳兵的说法,建筑节能的最大瓶颈并不在技术上。仍然以供暖为例,采用燃煤供暖的话,大锅炉集中供热的效率更高,但如果使用天然气,集中与否燃烧效率都是90%,可是北京现在却陆续新建了多座大型天然气锅炉房,反而在传递过程中造成了更大的损失。还有一个障碍是在现在的供热收费体制下,居民用热不能自己说了算。许多新建的小区其实都安装有采暖末端供热调控装置,即使是集中供暖的老楼,也可以联系物业安装一个温控阀,装置简单,成本也很低,可是,“如果仍然按照面积收费,老百姓从自身意愿上就根本没有购买节能产品的积极性,有时候供暖过热,宁可开窗散热”。早在2002年、2003年,长春、沈阳等城市就已经建立了供热计量收费的试点,但是一些现实问题导致了试验的流产。从国外进口的价值1000多元的热计量表,用上一个采暖季就被水中的杂质腐蚀,成为废表。另外,由于热本身具有的传导性,实行计量收费也同样会产生公平问题,有的家庭可能会过度节约用热,甚至停热,与此同时,相邻住户家的热量却会被吸收过来,导致他们为了保证室温增加暖气用量,产生额外负担。

低碳生活的另一个方面――低碳出行,也遭遇了类似的政策瓶颈。胡卉哲是自然之友“低碳出行”项目的负责人,骑车上班时经过北京西直门外大街,每次都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这条路在规划被定位为一条纯机动车快速通行的道路,所以是没有自行车道的。但是设计者没有考虑到这里是老城区,周围居民的机动车占有率并不高,大多数人使用自行车出行,结果反而造成了这条路上机动车、自行车间杂交错的混乱情形。”

如今的北京,基本形成了机动车、公共交通工具与自行车三者出行率为3∶3∶3的交通格局,这个比例在胡卉哲看来是很不正常的,每座城市的交通政策里,都应该规划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出行方式。“美国、澳大利亚的许多城市都是定位为汽车城市,伦敦、巴黎还有北欧的城市,则是公共交通先行的思路。北京的交通政策有过两次变化,2000年前是以机动车为先,2003年开始将公共交通作为重头。北京原来就有很好的自行车出行条件,现在也无需重建,我们考虑的应当是如何使其融入现有的交通格局。”

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自然之友向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交了对《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提出:“自行车在现有公共交通系统中具备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可以解决市民公交出行中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果自行车出行和其他公交出行方式形成有益接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低碳出行的环境和条件,增加低碳出行的市民数量,从而减低首都道路交通中的能源消耗及碳排放。”

上一篇:夫妻永葆恩爱的两条黄金法则 下一篇:像他们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