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还愿》唱本研究

时间:2022-09-28 06:40:46

毛南族《还愿》唱本研究

内容摘要:“还愿”仪式是毛南族极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但是作为仪式表演依据的唱本种类繁芜,文字难以辨认。因此本文以韦秋桐、谭亚洲先生翻译整理的《还愿――毛南族传统师公神话歌舞剧》为研究对象,从唱本的内容与思想、艺术特色两大方面对其进行探究,以此管窥毛南族灿烂的民俗文化。

关健词:《还愿》 唱本 内容 思想 艺术特色

一.引言

“还愿”(毛南语中也称为“肥套”)是毛南族古老的祭祀活动的总称,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毛南族“肥套”的形成、发展、演变对研究毛南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它既是毛南族发展的历史见证,又是毛南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但是,迄今为止,毛南族“还愿”仪式的唱本几乎都为师公自己在拜师学艺时的自行抄录的手抄本,未发现有印刷本。而且,唱本中包含了经文、巫语、歌词,均以汉文方块字为基础,有的取其音,有的取其义,也有音义结合、偏旁加义或加音,同时还有不少独创的土俗字。经文、巫语的读音更为复杂,它以德胜方言为主,也杂有壮语和毛南语。有些经文虽用汉字,但大多数并不按汉语的语法来造句,如按汉语的语法去解释,很多是解释不通的。这也是我们的研究遇到的一大困难。因此,在查阅大量文献和经过实地调查之后,我们选定了韦秋桐、谭亚洲先生在其著作《毛南族神话研究》的附录中搜集整理的《还愿》唱本作为研究对象。

1985年,谭亚洲先生在查阅资料以及先后三次观看师公的演出之后翻译整理出了大型神话历史歌舞剧《还愿》唱本。根据用途而言,它属于“红筵还愿”(又称“婆王愿”)就是“架桥标名”求花要子而做的还愿仪式。它根据“婆王愿”中各神祗的出场顺序,将唱本、经文、咒语进行整理,并以剧本的场次结构来编写,是研究毛南族历史与文化的最为珍贵的资料。《还愿》唱本中除了散歌之外,叙事歌谣有27首,2280多行,以及30多个神话故事。它以韩仲定故事的人物为主线,唱本中涉及的神祗有36位,剧本共分为十三场:

第一场:三光(三光独舞,引出众神,代主人家请愿还愿;以“韩仲定的故事”引出还愿;众师公唱《用于红筵开坛的歌》)

第二场:三元(三元、社王出场;讲述女娲伏羲的故事和灶君的传说;唱《用于架桥献酒的歌》和《献茶酒给三元歌》)

第三场:社王(社王和欧官出场;师公合唱《朝夜开坛酒歌》)

第四场:桥仙(桥仙架设花桥;瑶王跳“踏桥舞”;众师公唱《十二月歌》)

第五场:鲁班(讲述鲁仙架桥过程;合唱《鲁仙架桥歌》)

第六场:花林仙官(讲述花林仙官的生平)

第七场:三娘与杜帝(三娘、杜帝和文官出场;自由舞)

第八场:万岁娘娘(万岁娘娘出场为主家请帖、勾销还愿)

第九场:三界、蒙官(三界公爷、蒙官出场;跳“穿针舞”)

第十场:覃三九(讲述覃三九的生平)

第十一场:送花(瑶王跳“瑶王舞”;师公唱《报奏家先开关歌》、《花杯献酒歌》和《栽花歌》)

第十二场:雷王(雷王及雷兵;跳“大刀舞”)

第十三场:太师六官(讲述太师六官的生平;师公唱《酒献毛南官》)

通过对《还愿》唱本的初步研读,我们可以看出该唱本是按照剧本文学的格式将师公的唱、念、说、舞整理记录下来的,已经具备的案头文学的基本特征。因此,它也是研究毛南族“还愿”唱本的最佳文学载体。在此,我们就其文学价值进行探究。

二.唱本内容及其内涵

民族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性格以及思想的体现,作为毛南族历史的见证的《还愿》唱本内容丰富,其中涉及到的神祗及其事迹,反映出毛南先民刚强、勇敢、勤劳、谦逊、热情、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民族性格以及他们在与大自然长期的斗争中产生的敬神和生殖崇拜的思想。

1.覃三九与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的精神

神话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自然环境造就了一个民族的生存基因,影响着一个民族的信仰与精神。毛南山乡属于大石山区,山多地少,土地贫瘠、缺水,加之低下的生产力使得他们在自然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人们生活十分艰难。毛南族人在生存困境中苦苦坚持,他们希望出现一位英雄,改变生活现状。于是,覃三九作为毛南族人想象中的英雄神,应运而生。传说他自小游历四方学习法术,习得了削石术和移山术。之后,他返回了家乡――毛南山乡。他打算移走家乡的群山造一片平原以供家乡人民耕种。他用法术将群山变成了一群牛,赶着它们徐徐而行。当牛群走到三烈时,他坐下来休息,让牛群自由行走,结果牛群都现出了原形,再也不动了。覃三九便以竹角为刀,削山为柱,建造宫殿。但又被地主灵娘破坏了。最后他打算改造海,请龙王派12条龙来掘地翻山以造海,但是又因为地主灵娘捣乱,只来了两条龙,只造了大、小两条环江河。虽然覃三九的改造自然的行为都未能成功,但是他的努力与决心、他身上所体现的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的精神都为毛南族人所崇敬,成为了毛南族的英雄神。

2.鲁仙与文化英雄崇拜

《还愿》唱本中体现了毛南族人对于文化英雄的尊重,表现出毛南人勤勉好学、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还愿》唱本的第五场主要讲述了鲁仙的身世以及他凭借高超的手艺为毛南人架花桥的故事。鲁仙是以汉民族传说中的能工巧匠――鲁班为原型,毛南人又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在唱本中《鲁仙架桥歌》[1]描绘了这位文化英雄的身世:

……

鲁公本是郑家子,随母下堂到鲁乡

未满三年继父死,五岁母亲又身亡

慢慢长到十五岁,摇船过海去他乡

……

由唱本可以看出,鲁仙是汉民族神话中鲁班毛南化的结果。毛南族的先民为了增加亲近感,还将他的家乡改到了距离毛南山乡附近的广西省境内。鲁仙作为外来的具有高超技艺的神匠,毛南族先民对他无限的崇礼膜拜、热情讴歌也能够反映毛南人重视和学习借鉴先进的生产劳动技术,希望毛南族的子孙后代以鲁仙为榜样,学好本领去改变家乡面貌,创造美好生活。

3.敬神与生殖崇拜

任何崇拜都是以崇拜者对崇拜对象的神秘性认识为前提的。原始先民们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无法抗拒的、人类理性不能合理解释的自然物,通过发挥无穷的想象,赋予其“神”的意志,对它顶礼膜拜,有敬有畏。如果他们对它顶礼膜拜后碰到了好运气,就会对它形成更进一步的崇拜;如果碰到了坏运气,就会对它更加敬畏,更会加深进一步的崇拜。

在毛南人的心中,婆王是最高贵的女神。她是掌管婚姻生育和儿童平安之神,人们也尊称她为万岁娘娘、三尊圣母等。从社会学的观点分析,毛南族所处地区比较偏僻、落后,而且当时的科学水平较低,人们对疾病的发生和传染无法制止,也不知道怎样去预防,所以只有乞求神灵保佑,帮助解除病苦以求身体健康。而在死亡率高的旧时代,生殖是增加人口数量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因此,毛南族对于作为生命之神的婆王怀有极大的敬畏之心,他们认为人类能够生儿育女、繁衍生息都是婆王赐的福。所以,婆王在整个《还愿》唱本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唱本一开始就要向这位神灵敬酒,由此也可以窥见毛南先民对于神秘的自然是多么敬畏。

三.《还愿》唱本的艺术特色

1.凝练、通俗的生活化语言

毛南族先民善于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找出灵感,提炼唱本的语言,使他们的演更有意趣和韵味。唱本中的唱词多以七言为主,也有五言以及长短句,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朴实、生动、风趣、自然的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把观众带进优美奇幻的境界。此外,《还愿》唱本作为“还愿”祭祀仪式表演的台本,其语言具有十分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征。

作为毛南族先民集体创作、集体享用的民间文学,《还愿》唱本里随处可见凝练通俗的生活化口语,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这些来自日常生活的唱词中没有晦涩深奥的词汇、没有冷僻难懂的典故,观众一听就能明白师公所唱的内容。而朴实无华的歌词,使观众和演员的感情交流更加自然,更易于引起共鸣,打动观众。例如:《说神欢》[2]中:

出个上元神,管万马千兵;

送牲口前去,奉献给祖宗。

出个中元神,教凡民学道;

心中有诀窍,传道遍乡村。

下元乖又刁,持笔把经抄;

笔墨由你管,万样法符高。

……

文官学得道,头戴飞巾帽;

成仙在思恩,来龙河建庙。

出个灵娘神,村帮都求你;

赶牙做生意,求你赚大利。

……

短短数语就将“三元”神、社王、家仙、婆王、文官、灵娘等神祗的性格、职能交代清楚,唱词平淡朴素,却别具风味。同时,唱词音韵和谐,两句一韵,如“抄”和“高”、“孙”和“坤”、“帽”和“庙”等等,这样的押韵,唱起来行腔连贯,回环曲折,使人觉得简中有繁.同中有变,婉转起伏,连绵不断,韵味无穷。

虽然唱本中的语言通俗,但并不俚俗。《还愿》唱本经过了历代师公的加工修改,从文学性来看,其中的唱词都是高于日常生活语言的艺术语言,具有凝练的特点。例如,《用于红筵开坛的歌》[3]:

初开苍天先有乾,浩浩荡荡广无边。

先前混沌己注定,生养百姓过千年。

红门花朵初绽开,开坛初盏献婆王。

二辟大地立为坤,重浊之气养人民。

伏羲聪明定八卦,留传天下给万民。

从此生命代代接,金枝玉叶送郎君。

三光照耀到宝台,天地和人为三才。

太极初开分天地,圣母变化永长生。

制造成百姓,爹是乾来娘是坤。

圣母分开四大洲,气凝成地养育人。

骨肉之恩一胎养,女娲力大真惊人。

世间万民婆为母,今按古规办筵席。

五行例行世间传,伏义兄弟先知情。

万岁婆王生男女,可从天上下凡尘。

……

这首歌谣属于毛南族的创世神话。毛南先民认为,在混沌初开的千年之后,婆王通过“送花”的形式,创造、生养万民,因此开坛的第一杯酒应该献给婆王。伏羲开创八卦,确定乾坤阴阳,为人们造福荫,留传给天下万民,从此之后生命一代代繁殖……唱本以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毛南族对于世界和生命起源的观点,故事性强,听起来饶有趣味。

2.起兴手法的应用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起兴也是民间歌谣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例如,《还愿》唱本中第四场的《十二月歌》[4]:

正月立春雨水时,草绿茶青发嫩枝。

孤儿杨香救亲父,入山打虎传美名。

……

二月惊蛰及春分,桃李花开树如荫。

文隆出门登官位,重嫁少女给霜仲。

……

三月清明谷雨时,草绿茶青发嫩枝。

丁兰皈依求僧福,木刻塑像认爹娘。

……

这首季节歌,从一月唱到十二月,每一个月讲一个故事。开头先点出每一个月的自然特征,然后再引出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唱本语言吟咏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同时也起到了传授季节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双重作用。

3.诙谐风趣的比喻

《还愿》唱本中还运用了比喻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毛南族主要居住在桂北的大石山区,这里有连绵不断的群山,苍莽的森林以及寂静的小山寨。因此毛南族唱本中多以毛南山乡常见的事物为比喻的依据,朴实无华,含蓄典雅,充满了自然和生活的气息。例如,在《还愿》唱本的第七场《土地配三娘》中,土地见到美丽的三娘时情不自禁地唱歌赞美三娘的容貌动人:

昨夜我来到这里正酉时,

见你苗条好像水中一游鱼;

站在殿里背靠金楼梯,

手拿木梳把辫子理。

……

又拿镜子对双眉,

手把头发符了梳子又匀,

剪刀仔细地修剪发髻。

耳边的鬓发好像展翅的山鹰,

美丽的眼睛好像天星在闪烁

嘴角分棱面颊又红润,

真比庙寺里的观音还美丽[5]

土地将美丽的三娘比做水中的游鱼,将她的鬓发比做山鹰,眼睛比做天星,这些事物都是山乡常见的,却营造出美丽浪漫的意境,吟唱起来歌味香浓、曲调婉转,令人心醉。同时,这些朴实无华的比喻也反映出毛南人热情奔放的性格以及对于美好爱情的歌颂与憧憬。

4.想象奇特的夸张

由于受到原始宗教的影响以及先民对于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还愿》唱本在描绘那些法术高超的神祗时,往往会对他们的事迹进行夸张。例如,《还愿》唱本第十二场的《雷神歌》[6]:

……

五方雷鼓日月光,地宅门户免惊慌。

筵中五方巡点过,单守供品等雷王。

黄爷在前来拜谢,雷兵跪下扫坛席。

雷王未从天庭降,先差衙兵查凡情。

天上太阳有星宿,地下草木欲生根。

日月两轮光灿灿,雷兵行善莫行凶。

雷神降驾下坛中,劈门闪电满地红。

振动天宫火炮起,涌动云雾满天空。

东西狂风南北起,春夏播雨救凡民。

……

这首歌以想象奇特的夸张手法,讲述了在还愿仪式中雷王赴宴的情景。雷王下凡之前,先由雷兵和衙兵巡视,安排好一切。之后,雷王才姗姗而来。而且,雷王驾临之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气派十足,连土地都来迎接。

四.结语

毛南族的“还愿”(肥套)仪式已经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对于“还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舞蹈、仪式等方面,对于唱本的研究较少。而且,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还愿”唱本正随着师公老去,传承人断代而逐渐消亡。因此,对于毛南族“还愿”唱本的收集整理和保护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谭亚洲先生整理翻译的《还愿》唱本出发,分析了师公唱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由此加深了对毛南族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当然,除了本文所研究的角度之外,“还愿”唱本其他方面的文化内涵还有待发掘。随着学界对毛南族文化以及“还愿”的关注,“还愿”唱本也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2]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163页

[3]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9页

[4]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5页

[5]选自《毛南族师公唱本》,第65页,转引自陈焕兰《毛南族师公唱本研究》,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第12-13页

[6]韦秋桐,谭亚洲《毛南族神话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影像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梦碎一地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