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时间:2022-09-28 06:04:01

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培养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过程,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使自己的个性获得最优发展。《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

一、创造和谐的阅读情景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个性的发展是在人与人平等互动的条件下实现的。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民主、宽松、融洽、自由、坦然、愉悦,学生才能主动地介入学习过程,自由地思考、探究。因此,要全力做到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研究,真正实现自我价值。阅读就是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享有选择的权利

选择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生生不息的行为表现。人在选择中创造文明,在选择中体现个性,在选择中发展自我。阅读也离不开选择,任何一篇读物所提供的信息,有必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多余信息。由于每个学生认识结构的特点不同,其认知的方式、方法必然会有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可以营造主动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是符合时代精神和学生学习观的具体体现。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阅读内容。学生对一篇课文中某些段落、语句的选择性学习必须建立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如果课文还没读通,脉络还未理清,就只顾去读那所谓的“自己喜欢的一段”的做法,显然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另外,这样的做法也并不是适合所有的文章教学。如有些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就不宜这样,容易淡化甚至破坏文章的整体情感基调。

(二)选择学习的方式

加德纳的多元智慧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的智力差异,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不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学习。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展、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因此,阅读教学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鼓励他们在阅读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

(三)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

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效率,而且对其良好学习个性的形成也是十分有利的。为了彻底解放学生,教师还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给学生享有充分自主合作的权利,允许学生挑选自己喜欢和所需要的学习伙伴,允许学生打破时空的限制,使课堂成为学生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学习天地。

(四)选择作业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设计有层次的作业。允许学生在作业的数量、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变教师的“指令性”作业为“选择性”作业。比如可以允许学生把单调的读书改为自己制作朗读录音带,在全班交流;让学生自愿结合,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把重复的词语抄写改为定期的字词夺标竞赛,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教师还应把握这样几条原则:非主要的作业,能让学生少做的绝不让他们做;能用阅读、思考或其他形式完成的,绝不让学生耗费大量精力去完成。在作业改革中力争做到留“自主性、养成性、分层性、实践性、适时适量性”的作业。

三、实施自主性阅读评价

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文本的多样性和学生感悟的差异性,都会导致教学中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带有很强的模糊性。许多时候没有绝对的理解和不理解,许多时候是不同层次的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实现自主性阅读评价。

(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对学生进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己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出成功的经验,从自己比较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学习过程,查找出不足和遗憾;从自己不太满意的学习结果中反思学习过程,领悟出改进的方法。

(二)相互评价

所谓“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初中学生的自我评价难免会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组织学生对其学习结果展开互评,引导学生从互评中既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又了解他人的学习过程,从而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取长补短,以此来不断地优化和丰富学生的个性。

阅读活动只有重视张扬学生的个性,并从关注语言回到关注人自身,它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所拥有的一种生活,成为学生探索与创造人生的一条捷径。

上一篇:中学体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下一篇:如何做好幼儿的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