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全意识在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2-09-28 05:28:56

论安全意识在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0 前言

为了建立企业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预防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在探讨企业安全影响要素的基础上,要详细阐述安全意识在安全工作中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安全意识的对策,进而改善企业的安全绩效水平。安全与社会的稳定直接相关,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条件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意义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人为本”越来越成为各行各业生产作业的首要原则。当前,我国事故数量多,人员伤亡严重,经济损失大,社会政治影响不佳,安全形式依然严峻,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消灭不安全因素,减少人身伤害,实现无事故作业环境,提升安全绩效水平成为各行各业必须解决的首要主题。

1 安全绩效管理概述

绩效是人们实践活动所产生的、与劳动耗费有对比关系的、可以度量的、对社会有益的结果。安全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发展员工个人及团队的能力,改善企业的安全绩效,已达到减少安全投入,降低安全损失的目的。概括来说,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预见性

一方面,通过对即成事故和大量未遂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规律;另一方面,采用科学的安全分析、评价技术,对生产中的人和物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后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科学管理方法。

1.2 系统性

系统要素的动态相关性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把绩效管理的定量分析和传统管理的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1.3 以人为本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而且,作为管理对象的诸多要素(资金、物质、时间、信息等)和管理系统的诸多环节(企业管理机构、规章制度等)都需要人去运作和实施。因此,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来实施各种激励机制可以达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2 安全意识概述

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安全这一客观存在的主观现象,其核心就是人们对安全的认识程度和认识水平,以及在生产、生活和生存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的活动和行为以达到安全的自觉性。

现代安全意识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1)形成阶段:企业基本的安全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或正在执行中。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基本的安全政策和健全或正在制定的规章制度,人们对安全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于安全技术和作业程序的理解,对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符合性评判;安全问题没有被人们理解为公司的首要解决的问题。

2)加强管理阶段:企业职工的基本安全技能得以评估,安全培训得以计划和实现。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企业的事故率处于行业的平均水平,但是其重大事故会超出这样的平均水平;安全问题在这个阶段被看做是企业安全绩效管理系统需要丞待解决的问题;人们对安全的理解是安全技术设施是否有问题或是程序遵守方面是否出现问题;事故被人们认为是可以预防的;管理人员开始认识到其实事故的原因绝大多数是因为不安全行为和现场专业人员的不安全意识引起的。

3)广泛参与阶段:现场安全作业管理得以执行,管理层和监督人员积极参与程序与员工和承包商的执行并在其中负有相应责任。这个阶段的特征表现为事故率较低并且维持在这个较低的水平;管理层开始认识到如果要使安全表现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现场一线的作业人员的认识和参与是最关键的;管理人员认识到绝大部分的事故的发生其本质原因都与其管理人员的决策有关;这个阶段绝大多数的现场一线作业人员都表现出他们由衷的意愿即会同管理人员一道提升其健康和安全。

4)通力合作执行阶段:现场安全作业管理得以实施执行所带来的利益得到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使得作业程序顺利得执行。

这个阶段管理者及其员工开始认识到健康和安全问题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人员的士气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他们的决策对于事故的避免与发生意义攸关;员工将安全问题认识为每个人自己的责任;安全的重要性可以非常清楚地通过统计数据表现出来。

5)持续保持改进阶段:对于程序执行中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得以发扬和改进,使作业程序得以持续提高改进。

对于专业人员无论在工作岗位还是在个人家里的伤害或是隐患都被当作公司将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作为公司的核心价值一样对待关心;这个阶段所有的人员都在积极而乐意地将自己对于安全和隐患方面的认识加以互相分享和借签,并同时认为那些非作业相关的伤害启示一样重要。

3 安全意识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现代安全意识发展模型将安全意识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安全教育机制、现场作业安全管理、作业者的个体安全素质。由于概念模型中的安全事故控制程度受到组织安全意识、环境/设备和外界控制因素各种指标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要综合所有变量来检验,最终对安全事故控制的影响程度做一分析,对概念模型中间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验证。

验证结果证明了安全意识与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加强安全作业管理及提升作业者安全素质等因素相关。也就是说,加强作业安全教育、严格作业安全管理和提高作业者安全素质能够提高安全意识,它们之间是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而安全意识指标和可记录性人员伤害率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作业者安全意识越高,可记录事故发生率越低,也就是安全业绩表现越好。

因此,建立有效的安全事故控制机制应该从加强作业安全教育、进行严格作业安全管理和提高作业者安全素质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安全意识,进而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绩效。

4 提升安全意识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的探讨结论,企业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和改进作业者的安全意识,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安全绩效。

4.1 加强安全作业教育

必须建立健全安全政策和规章制度,清晰地要求全体员工都必须将安全问题作为业务领域里的首要问题,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安全管理,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积极的建设性的干涉,积极地参与协助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员工的入职前的安全教育体系。要为员工提供清晰的具体的作业指导程序,并至少涵盖对于安全作业的一般规定和具体作业安全指导。要建立健全书面档案记录,加强安全承诺及其监督和实施,并建立持续改进计划。

建立健全有效的安全信息沟通机制。应鼓励传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和建议并做出及时的有效的回应,形成良好的建设性意见的气氛。

企业的领导层必须清晰地承诺组织安全文化建设,分配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参与和组织员工的安全意识结构化建设,建立健全组织的安全体制,激励安全行为,杜绝不安全行为。

4.2 加强现场作业安全管理

加强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及作业安全分析的执行力度,强化不安全行为的干预、监督的权利和力度,对不安全行为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干涉的态度,完善奖惩机制。

4.3 提高作业者个人的风险分析意识和能力

在积极开展员工安全意识与技能培训的同时,要从制度层面创建平台,促进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与技能的自主学习,如鼓励员工积极分享其隐患识别和风险分析的相关经历经验,推行安全倡议活动,建立新员工的帮教机制,评审和奖励安全活动与成果,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活动等。

上一篇:新型自动排矸装置的研制及其应用 下一篇:试论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