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全环保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3-04 17:37:05

论安全环保的重要性

论安全环保的重要性篇1

安全工程专业通过开设《环境工程》课程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他们的环境管理水平。由于教学内容抽象繁杂、学时不足、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的存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大,探讨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环境工程》课程进行了改革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应科学设计好教学内容,多引用案例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并采取闭卷笔试、课后作业考核、出勤考核、知识点回顾提问考核、案例分析讨论考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对提高《环境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安全工程;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0引言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重视。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伴随着各类事故和环境问题。例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304幢建筑物、12428辆商品汽车和7533个集装箱受损,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该事故除了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对局部区域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事故中心区大气环境污染较严重,爆炸产生的二氧化硫、氰化氢、硫化氢、氨气超过标准值1-4倍,最远的污染物超标点出现在距爆炸中心5公里处;事故对爆炸中心周边约2.3公里范围内的水体造成污染,氰化物浓度高达421毫克/升;事故还对中心区土壤造成了污染,氰化物和砷浓度超标。近年来,诸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或酸性降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1]。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人们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2]。对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很早就开设了《环境工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在安全评价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环境质量评价能力,提升他们的环境管理水平。但是该课程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对于非环境工程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内容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且大四学生出勤率低,因此探索和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环境工程》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多引用案例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采用多元化方式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

1科学设计教学内容

作为非环境专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自身知识结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侧重普及环境保护教育,加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并着重培养学生的环境质量评价能力。为此,以桂和荣教授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教材为蓝本,结合战友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将安全工程专业《环境工程》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绪论、生态学基础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健康、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噪声污染及其防治、其他物理污染与防治、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及其防治、环境管理、环境质量评价。由于授课章节内容较多,涉及知识面很广,内容繁杂分散,所以教师必须紧抓重点内容,删繁就简,合理分配学时,并将环境管理与安全管理知识相结合,环境质量评价与安全评价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环保意识,了解环保知识,具备一定环境质量评价能力。

2多引用案例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

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目的性,以实际问题带动教学,以兴趣带动学习,以案例引发思考,在大量的实际环境问题中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道德素质。在各类环境污染介绍中选取经典且有代表性的案例为主,如日本水俣病事件、水葫芦之灾、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大连新港输油管爆炸、岳阳垃圾爆炸、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等事件。在讲解案例之前,先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诸如“这起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有哪些?”、“这起事件造成哪些方面的环境问题?”、“可采取哪些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等,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案例视频,案例播放结束后,将几个学生分为一组进行讨论,培养他们运用所学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等知识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进行案例总结剖析。这种启发讨论式案例教学方法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元化方式考核

一次性闭卷笔试是大部分课程所采用的主要考核方式,难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环境工程》这门课程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课程成绩包括笔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又由课后作业考核、出勤考核、知识点回顾提问考核、案例分析讨论考核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以作业成绩为主,出勤情况、课前知识点提问答复情况、案例讨论分析情况都在作业成绩基础上加分或减分。通过增加出勤考核、课堂提问考核、案例分析讨论考核,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他们的环境管理水平,安徽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了《环境工程》课程。要讲授好这门课程,教师应科学设计好教学内容,多引用案例进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并采取闭卷笔试、课后作业考核、出勤考核、知识点回顾提问考核、案例分析讨论考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江丙友 施书磊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桂和荣,刘志斌,齐永安,等.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论安全环保的重要性篇2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安全;国际关系

在传统意义上,安全是保护国家不受外来颠覆和攻击,使它客观上不受威胁,主观上没有恐惧。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国际关系的主流学派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安全进行了理论探索。女性主义认为,女性视角的缺失使传统安全观解释力有限。在对传统安全观的批判中,女性主义安全观渐呈轮廓。女性主义认为:安全是所有人的安全;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同样重要;环境安全与女性息息相关;安全应以人为中心。

在传统的国际关系中,国家间的军事和安全功能总被认为是男性的事务,女性在安全研究史上很少被提到。例如,现实主义代表作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thau)的《国家间政治》一书,并没有专门论及女性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虽然作者在谈到各国政治家时,曾分析过欧洲历史上4位著名的女王和王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维多利亚女王、奥地利的玛利亚·特蕾莎和俄罗斯的叶卡捷林娜二世,然而摩根索在分析这些女性活动时,是把她们当做女王或王后,即国家的代表而非女性。至于普通女性参与国际事务他并没有提及。

现实主义另一位代表阿诺德·沃尔弗斯(Arnold Wolfers)很早就提出,安全是“一种价值”,是国际政治研究的“起点”和“落点”。[1]英国学者巴里·布赞(Barry Buzan)将安全定义为对“免于威胁的追求”,显示“国家和领土完整,反对敌对势力的能力”。“安全的底线是生存”。[2](P20)据此,学术界把安全概念分成消极安全和积极安全。前者强调免于危险和威胁以求生存,后者则强调稳定。生存和稳定是安全的两个重要目标。

新现实主义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后,把安全作为其关注的重点。但新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同样是缺乏女性视角的。新现实主义安全观中并没有专门论及女性。因为,它和现实主义一样,把国家看作国际关系惟一的行为体,在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肯尼斯·沃尔兹(Kenneth Waltz)看来,国际关系的性质与领导的个人因素无关,它完全是由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决定的,这难免给人留下社会性别同安全,乃至同整个国际关系毫无关联的印象。[3]

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国际安全意旨处于安全困境中的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各国只能以自助的方式,通过增加实力、扩充军备等维护本国安全。然而,一个国家采取这种做法,会让别的国家感到不安全,于是它们也采取类似的措施,以防范对本国安全的威胁,以至竞争和对抗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在无政府状态下,任何一个国家都走不出这个安全困境。这里有三个条件:(1)至少有两个以上行为者才会产生“安全困境”;(2)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超越主权国家以上的权威机构;(3)安全依靠各国政府的互动。总之,在安全困境中一个国家的安全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而这会导致国际社会更大的不安全。[4]这是一种以邻为壑的安全观。

显然,无论是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其安全观主要是指的“军事安全”,一个国家只有在军事上更强大,才能保证“免于威胁”,保证“国家和领土的完整”。安全总是从是否存在战争可能的背景下加以考察的。对于主权国家来说,国际体系中普遍存在着战争威胁。在这样一种国际体系里,安全往往是一种你输我赢或我赢你输的零和博弈。而且,这里的安全主要是指“国家的安全”。作为保护者,国家确立“外来”威胁者,指出不安全的存在,在保护内部人民的名义下,国家要求具有性别特征的公民做出牺牲:男人入伍上前线,妇女在后方从事社会化工作。如同国家的垄断权具有合法性一样,婚姻制度对合法生育和财产继承权具有垄断性,而且是以保护妇女的理由出现。妇女从婚姻中谋求安全,谋求得到丈夫的保护,使自己不受别的男人或一般男性的暴力行为伤害,使自己不在经济上因性别分工而产生不安全感。于是,男人与国家、国内暴力和国际暴力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这种意义上的安全概念使男人和国家享有绝对权力,以对付别的男人和国家。

女性主义对安全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妇女大会在荷兰的海牙召开,美国著名女性主义学者简·亚当斯(Jane Addams)要求以一种新型的国际主义取代自我毁灭性的民族主义,因为它导致大规模战争的爆发并造成巨大的破坏。会议通过的决议质疑了女性或者所有平民能够在战争中得到保护的传统观点,认为裁军才是确保未来持久安全的更加有效的途径。[3]

1985年,在加拿大的哈里发(Halifah)举行的国际妇女和平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妇女根据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直接威胁来理解安全。西方中产阶级妇女主要关注核战争的爆发,第三世界国家的与会者则把缺乏安全同帝国主义、军国主义、种族主义造成的结构性暴力联系起来。与会者一致认为,如果以他人的不安全为代价,所谓的安全便形同虚设。在同年举行的联合国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各国代表也对安全做了类似的全方位定义,即它不仅意味着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上消除战争、暴力和敌意,而且需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公正。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在全世界的建立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安全由片面强调军事到重视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由以国家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与之相适应,各女性主义流派对传统的安全观提出了批评和修正,女性主义安全观渐呈轮廓。

女性主义认为,揭示性别关系的不平衡和将女性的经验添加进安全分析中能够帮助建构更加综合的安全定义。女性主义安全观包括:安全是所有人的安全;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同样重要;环境安全与女性息息相关;安全应以人为中心。

(一)安全是所有人的安全

女性主义者质疑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关于安全的定义其实是反映男性经验的。他们批判在性别问题上的所谓中立,通过区分性别(gender)和性(sex),从而在安全观念中加进了女性视角。女性主义理论更注重从社会学分析方法中吸取营养,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各流派共享一个核心分析概念——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不同,社会性别是指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这些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被称为男性特质(masculinity)或女性特质(femininity),性是生理的,而性别是社会建构的,女性主义强调,所谓性别中立的全球政治实际上是普遍的男性经验和知识。性和性别的区分为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提供了空间,他们相信所有的性别关系都是社会关系,同时把性别引入国际关系也纠正和推翻了这样一种假设,即男人的一定经历可以被普遍地用来代表男人和女人的经历。在区分性和性别的基础上,女性主义新安全观认为,现行的安全概念只不过是男性经验的反映,是建立在男性基础上的军事与政治安全。

女性主义者还认为,在所有人的安全中女性的安全问题尤其突出,其理由是,女性在国际安全中特别脆弱,极易受到破坏和损伤,据妇女组织估计,从二战以来妇女和儿童构成了全球难民人口的80%,[5](P54-55)这是由军事冲突导致的。女性还是国内暴力的最主要的受害者。 因此,安全是包括男性和女性在内的所有人的安全,也只有所有人的安全都得到了保证,女性才有安全可言。

不仅如此,普通女性尤其是边缘女性的安全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关注。女性主义者认为,只有在国际安全中添加普通女性尤其是边缘人的声音,安全研究才能变得公正和全面。克瑞斯汀·丝维斯特(Christine Sylvester)认为:“我们必须使国际政治学界定位在行动的领域,这些领域远不是英雄主义的,绝非高度抽象的,与人们已经习惯的那些定理大不一样。这些领域比‘低级政治’还要低,如家务劳动、工厂、农场、偏僻的乡间区域,国际移民的动向等等,它们的背景可能很小、也可能比原来的要宽大。把这些小人物带入国际政治的舞台,对于那些眼睛只盯着重要行为体(如官方的决策者、战士、国务活动家、恐怖主义分子、国王和某些极端主义集团)的学者,无疑是一种震惊和撼动。越来越多的女权主义者提出,当我们最终能够令那些处于边缘的人发出声音时,我们确实是给自己安装了一种可以与西方传统的自我中心主义相抗衡的麦克风。”[6](P639)

(二)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同样重要

女性主义的重要学派之一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强调物质和经济力量决定女性的生活,安全的定义被扩大到了经济层面。他们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女性的不平等发生在资本主义的体系中,推翻资本主义体系是获得女性平等和保障女性经济安全的必要途径。撇开阶级的分析,女性在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在世界各国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据联合国统计,妇女在家庭劳动、照顾儿童、农业生产方面的贡献每年高达11万亿美元;虽然妇女代表过半数的全球人口和1/3的付酬劳动力,却只能得到世界收入的1/10,拥有世界财产不到1%。[7]由于生理特点或历史原因,几乎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女性所得到的报酬普遍少于男性,女性的失业率也比男性高出许多。这些证据说明,在所有社会中,妇女都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女性主义者强调,对世界上大多数人来说,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与抵御外来军事威胁同样重要。蒂克纳认为,如果说传统的安全观一直与军事力量以及从物质上保护国家免受战争威胁有关的话,那么,这一传统概念在今天看来是不全面的。在现代社会,技术先进的国家在经济等方面相互依赖程度很高,如果使用致命的武器,战争中不会有赢者,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依赖战争去确保自己的安全已经显得不再有用。对于世界上的多数人而言,安全问题更多地涉及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而不是对付军事威胁。基本需求的满足与妇女有很大关系,因为妇女是基本生活需求的提供者,并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8]

女性主义者还把女性的经济安全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他们认为,全球化的发展会进一步加剧全球妇女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妇女的经济不安全。全球化带来的后果是“贫穷的女性化”,许多全球性危机,如贸易的自由化、金融的国际化和环境的恶化,对女性的生活和工作都打击很大。在发达国家,女性比男性承担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她们同样是社会福利削减和失业的受害者。这种“贫穷的女性化”不仅在发达国家存在着,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8]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社会转型国家里,大量女性失业,劳动力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就业压力十分沉重,女性的经济地位急速下降。伴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耗能高、污染重、劳动力密集的产业被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而在这些跨国公司里拿着最低工资为企业卖命的往往是女性廉价劳动力。此外,发展中国家的女性还为发达国家的家庭工作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但是每当经济衰退需要降低福利或裁员时,受害的往往首先是这些女性。 “贫穷的女性化”说明女性在经济事务上的普遍的不安全感,由此,经济安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女性主义学者所关注,寻求女性参与经济事务的权利,尤其是通过参与和发展全球化中的经济事务来影响和选择女性自己的经济生活是女性主义学者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环境安全与女性息息相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臭氧空洞、酸雨、核泄露、河流海洋的污染所形成的环境威胁日益严重,环境安全(environment security)作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自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受到关注。女性主义者从性别视角审视环境安全领域,在“环境”与“安全”问题上找到了两性价值的结合点。

女性主义者首先指出了环境安全领域存在的性别缺失。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性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领域,而事实上,在环境科学发展史上,女性具有出色的理论建树,在国际环境保护中,女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与男性一起为环境安全作出了贡献。环境安全领域的性别缺失,并非由于女性事实上的“缺席”,而是传统国际关系学已经将女性划归为“自然”领域,视男性为“文化”与“科学”,而“文化”与“科学”必须征服自然。造成全球性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男性主导的政治理论将女性排除出公共的政治领域,视女性与自然为一体,将女性看成是被征服和改造的对象。

女性主义者进一步认为,妇女更易受到环境安全问题的侵害。在传统的安全理论中,大多数环境主义者并没有指出妇女在环境威胁中所面临的特殊困境,事实上妇女和自然界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贯穿于文化、语言和历史中。根据林·纳而逊(Lin Nelson)的分析,环境恶化对女性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第三世界国家普遍的燃料木材短缺危机带来沉重压力。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妇女要到离家10公里以外的地方搬运木柴回家,以作为燃料。可是,国际环境安全领域中很少有人指出木柴燃料的减少是一个严重的环境安全问题,却有人看到了石油燃料的减少所造成的威胁,原因正是,木柴燃料的消费者是普通的穷苦妇女,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妇女,她们没有什么政治权利,自然得不到国际政治领域的关注。另一方面,环境破坏对女性的生育系统也产生了很大的伤害。1984年,印度发生的农药事故不仅夺去了几千人的生命,更造成了妇女人工流产率的上升,因为她们担心毒物渗透会导致胎儿畸形。[9]

那么,女性主义者是如何重构环境安全概念的呢?贝蒂·里尔登(Betty Reardon)概括了反映女性价值的“全球安全”的四种图景,提出了女性主义的多元安全观,其中包括全球生态安全、为全球生态平衡和建立健康的生物圈而奋斗。第一种是生得权图景(the birthing vision),这是一种建立平等的世界秩序的综合景象,其实质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充足的食物;清洁的住房;尽责的父母或监护人;具备清洁水源、基本卫生设施、医疗服务、基础教育条件的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积极追求和平、公正、可持续和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世界社会。第二种是妇女作为平等伙伴的图景(women as equal partners),这是一种平等世界的景象,这一世界为人们提供了更健康的社区,更强有力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第三种是超越暴力的图景(the transcendence of violence),这是一个非军事化和裁军的世界。第四种是综合的、真正的全球安全的图景,为全球生态平稳和建立健康的生物圈而奋斗。[9]里尔登的这一安全观表明,对环境问题的疏忽与女性在国际关系中的沉默具有直接的关系。女性主义安全观更加强调和侧重女性运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强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统治自然。建构包括女性视角的环境安全观,将有助于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

(四)安全应以人为中心

与传统安全观强调“国家的安全”不同,女性主义者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从更广泛的人性出发来重新定义安全,于是,现实主义的安全困境被包含社会性别安全的“人类安全”观所超越。女性主义的“人类安全”观把联合国的新安全观念引进国际关系,从而丰富了国际关系的安全内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向“妇女2000年”特别会议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人类安全”是由“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概念演化到“以人为中心”的新安全观念。[10]女性主义学者驳斥传统国家安全定义,认为这样定义国家安全的结果只能导致坚持以权力来维护国家利益的旧思维。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安全包括所有人的安全,既有国防和国家安全,也有家庭和个人的安全,在此基础上,女性主义者将研究视角的核心放在人的安全上。他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保障人的安全才是根本目标,所有国家安全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作为人的安全。

继“人类安全”概念出现之后,女性主义者还进一步提出了“女性人类安全”概念,女性主义学者将它视为人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家庭生活、国家内部和国际关系中的暴力行为是相互联系的,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暴力都会在以“统治——服从”为特征的社会性别关系中得到体现,比如在战争中,80-90%的伤亡者是平民,其中妇女和儿童占绝大多数。从本质上看,形形色色的暴力都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的欺凌和压迫。她们主张,对女性的暴力侵害应当放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来理解,以多层次的观点定义安全。女性主义的目标是要消除各种暴力行为,包括男性对女性的社会性别暴力,认为它的实现要求尊重他人、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愿望,而不是将他们视做敌人,予以征服和压制。[3]

在实现人的安全方法上,女性主义者认为,仅仅把国家作为所有人的安全的提供者是不够的,女性主义质疑某些现实主义的国家安全中心模式,认为这种模式是依靠种族、阶级和性别等一些跨越国界和地区边界的类别划分而存在,指出现实主义的政治认同与政治边界成为综合定义安全观的障碍,声称女性主义以“人”为中心的安全观定义是超越国家和地区边界的,也就是说,只有突破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安全。显然,这种安全观包含太多的理想主义色彩。[8]

女性主义者强调多元的、反映女性特质的安全观,并不是要把男性特质从安全观念中祛除,而是要说明,认为人性本恶、通过对他人的制约来谋求安全的观点是一种片面的安全观。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多元的,在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既有利益的冲突,也有合作的基础。他们对维护国际安全和世界和平同等重要。正如蒂克纳所说,女性主义决不是要以自己的主张去取代传统看法,在国际关系学中吸收女性观点,最终是为了超越作为一个分析视角的社会性别,最终破除男性特质、女性特质的僵化划分,使国际关系理论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国际关系的现实。

如何评价女性主义安全观对主流国际关系的影响,也许可以引用一位女权主义批评家塞丝亚·安罗的话:“我们不必等待某个‘女权主义的亨利·基辛格’的出现,我们或许可以自己创造一个有新意的、更现实的国际政治研究方法。每当一位妇女诉说政府对她的控制、她自己的期望和她的劳作时,这样一种理论便在不知不觉地创造中。在国际关系学里,揭露对女性的排斥、对她们的控制、对她们的劳动成果的剽窃,都是对一种新的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发展。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改造着、创造着人们关于国际政治的定义和假设。”[6](P639)女性主义安全观虽然还没有撼动主流国际关系安全观的地位,它甚至还没有引起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足够重视,但是,它毕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影响着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女性主义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普遍的、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扩展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视野,使国际关系理论更能客观地反映国际关系的现实。

[参考文献]

[1]Arnold Wolfers. 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ious Symbol[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1952,(67).

[2]Barry Buzan. New Patterns of Global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A]. in William Olson (e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 1994.

[3]胡传荣.权力、安全、女性主义[J].国际观察,2005,(2).

[4]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Ann J ·Tickner. Gend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Feminist Perspective on Achieving Global Security[C].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6]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7]江洋,王义桅.全球化进程中的妇女问题[J].复旦学报,1998,(5).

[8]童立群,独特的视角,理论的进步[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9]郭夏娟.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环境安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1).

论安全环保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煤矿通风安全;安全影响因素;防范措施

煤炭开采工作一般具有复杂性,开采过程中也极易发生事故。就已往的案例可知,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是非常严重且常见的。发生这些事故的原因往往是因为通风安全没做到位。何谓煤矿通风安全?即指在整个煤矿运转过程中,保证有害气体顺利安全排放和工作人员有足够自由呼吸空气,使整个煤矿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达到的安全程度。保证煤矿通风安全是煤矿企业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谈一谈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因素问题以及相应的防范策略。

1、影响煤炭通风安全控制中的因素

1.1人为因素

人是任何一个煤矿都不可缺少的因素。煤矿工作的运转必须依靠人才能完成。不论是普通工人还是技术人员,中层管理者还是高层领导,都是保证煤矿工作顺利运行的一个关键棋子。在煤矿运转过程中,既要管理人员有博爱之心和努力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的生产环境,又要普通矿工有良好的工业机械技巧,又得具备安全保护意识(既要自我保护,又要互相保护),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1.2物质因素

物质因素作为煤矿通风安全中不可避免的硬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常见情况:(1)矿井中存在过量能量问题。过量能量是指由于受到内外力的变化影响而使煤矿采掘设施、运输设施、通风排水设施以及其他设施等所造成的撞击、坠落、翻车、渗漏等现象。并且因为矿井中空间狭小,若发生上述任一现象都很难有逃脱的机会。所以,过量能量是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2)煤矿中的大量危险物质。煤矿中存在很多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以及一些小型颗粒等。并且这些物质极易发生爆炸。当它们达到一定的浓度,有了充足的氧气和火源时,就不再是人们能改变和控制了。这对于煤矿开采来说,就是致命的隐患。

1.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煤矿通风安全影响因素中,除了人为因素和物质因素以外的另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主要分为三种:(1)科学技术环境因素。在现今条件下的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经常存在粉尘飞扬和堆积、烟雾蒸汽流动、风流是否稳定等问题,所以对矿井中的大气进行及时监测和分析是保证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首选。所以,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全面性,就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理论和先进的科技设备。如若煤矿开采中使用的科技设备和科学理论不相匹配,那么就不能很好的保证科技设备设施的灵敏度和安全性能,就非常容易发生事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2)管理环境因素。一个好的煤矿企业,它在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上一定是非常优秀的。首先,管理方式和管理人员的挑选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系统、全面、复杂的管理模式比较无条理的管理模式而言,会为煤矿通风安全提供更加优越的保障。所以,正确、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在保证环境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样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影响着通风系统的安全性能。要想安全,需要管理得当;(3)矿井附近的社会环境因素。煤矿开采过度造成的地表下沉、土地资源浪费等生态破坏情况就是在说社会环境因素了。矿井周边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矿工的安全和开采工作的运转情况。因此,我们应该为煤矿开采工作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2、应对煤矿通风安全影响因素的措施

2.1避免人为因素的举措

因为工作人员是开采工作运转的中流砥柱,所以,他们就应时刻保护好自己。为增强他们自身的安全意识、忧患意识以及警惕性,煤矿企业应该多对他们进行培训,不仅在工程机械技术上,还应该在思想水平和知识水平上,逐步提高员工的素质。培训不是指有时间就进行,而是应该定期进行。企业的上层领导不应该吝啬钱财和资源,而是应该为了企业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形成一个系统的员工培训体系。保证煤矿通风安全需要员工和领导者共同努力。

2.2减少物质因素带来过多伤害的办法

由于煤矿中的过量能量和危险物质不能采用一些设备和方法完全消除,所以,采用定期、合理、有效、全面的监控方法对避免其发生是非常科学和有帮助的。我们可以建立和使用通风安全过量能量和危险物质数据库、图库、模型库,运用计算机进行系统的模拟实验,寻找最佳状态,以保障煤矿的通风安全以及其正常运转。

2.3不同环境因素状况下,不同的解决策略

(1)解决科技环境因素隐患的举措。第一,就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的科学理论,煤矿生产中如何避免爆炸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探究的。爆炸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化学气体在作怪,因此,深入的研究煤炭和瓦斯的生成理论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二,就需要我们在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上,加快研制和开发新型、高端的科技设备设施的步伐。加紧研制不是说可以允许低劣的科技产品进入煤矿使用领域。低劣的科技装备是事故频发的罪魁祸首。因此,一个有责任心、有远见卓识的煤矿企业是不会允许落后的、低劣的科技设备被投入使用的。所以,我们要认真的选择有效、安全、质量优良的科技设备,为煤矿通风安全担负起应尽的责任。

(2)杜绝管理环境因素隐患的措施。煤矿发生事故的原因有一部分在于管理不到位。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首先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应该启用一些细心、责任心强、做事认真的人来管理和监督通风安全系统工作,并且多进行素质培训和思想教育。接着,我们就要建立一个有体系的通风隐患安全事故信息管理系统是极其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快速的解决问题。其次,我们应该做好通风系统隐患排查工作,定期地进行排查和记录在册,并对其隐患级别进行危险性评估和隐患治理及其考核,严防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情况发生。通风安全管理机构方面必须要求各部门以及各种工作人员达到权、责、利明确一致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赏罚条例,促使管理更加合理有效。这样才能保证煤矿通风安全,避免造成人员、经济和资源方面的损失。

(3)应对社会环境因素的策略。社会环境因素的问题主要是生态的破坏。所以解决方式很简单,就是改善煤矿周边的环境。但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煤矿企业开采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对于花费钱财在环境保护上是不愿意的。那如何解决呢?就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进行协商了,这需要双方都出一份力。所以,为了不因小失大,我们应为煤矿开采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3、总结

综上所述,煤矿生产的重中之重就是安全问题,在进行安全工作的过程中,通风系统又是其核心环节。煤矿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工人的人身安全能否得到保障等都受煤矿通风安全问题的影响。虽然,我们已经做了许多煤矿通风方面的工作,但仍需加强。本文就影响安全的因素及其防范措施进行了探索。

参考文献

[1]高伟.试析煤矿通风中安全影响因素与防范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6(4):34—42.

论安全环保的重要性篇4

风险研究最早运用于项目工程管理领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应用于管理学、金融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中。

(一)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1963年梅尔和赫奇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1964年威廉姆斯和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1]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从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到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再到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不同时期。传统风险管理理论主要对风险管理的对象进行界定和区分,将纯粹意义上的风险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将不利风险纳入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范畴。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减少不利风险的发生,降低不利风险对企业的可能损害。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采用保险的方式转移和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些学者对市政管理中的风险问题进行研究。托德(Todd,1969)和沃恩(Vaughan,1971)通过对美国九个州市政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市政官员应加强市政风险管理的主张。风险管理理论逐步与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融合与发展,风险管理研究对象逐步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对纯粹风险的管控,金融风险管理兴起。金融风险管理不仅是为了克服纯粹风险,更不是仅仅利用保险的方式转移风险,而是注重保险的收益功能。金融风险管理标志着风险管理理论向纵深度发展。20世纪80年代,接踵而至的金融危机推动了风险管理理论的蓬勃发展,迫使金融界进一步思考风险管理问题,全面风险管理时代来临。全面风险管理主张从系统的角度对所有风险集合整体上加以管理和控制。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企业决策和金融业决策的重要指导,作为一种系统和科学的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

(二)风险社会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后半期,人类社会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取得非凡成就,但也潜藏着各种危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频繁发生,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日趋严峻;与此同时,化学污染、核威胁、各种电磁辐射、转基因产品危害等现代性的负效应正威胁人类,使社会面临严重风险。出于对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反思,1986年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在其德文版著作《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但是在当时风险社会理论并未引起过多关注,直至1992年其英文版著作《风险社会》出版,风险社会理念才备受瞩目。伴随着对风险社会形成原因的不断追问,贝克进一步指出工业社会所面临的风险与以往社会所面临的风险存在区别,如果将人类社会早期所发生的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归结为自然规律所导致的,那么工业社会发生的危机则与人类社会的重大决策紧密相关。贝克认为:“工业化以前人类社会所遭遇的各种自然灾害与工业化以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大不一样。”[2]安东尼•吉登斯则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社会发展的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与社会风险关系进行探讨,提出全球风险社会理论。吉登斯认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如果是来自自然界的外在风险,那么是自然风险;如果是由人类社会内部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等“人力制造出来的风险”,那么是“人造风险”。人造风险与人类工业化发展、对社会现代性的追求相伴生。吉登斯对风险社会的研究系统而深入,对由现代性引发的社会风险类型进行了阐释,认为现代性蕴含着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破坏、极权主义、军事冲突、核危机等社会风险。从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社会研究可以看出,风险并不必然伴随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而消失或减少;相反,可能由于人类的某种选择和决策的失误而被强化。因此,从全球的视野来分析社会风险,反思人类社会的管理与决策,加强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有助于探寻社会风险的化解方法。

二、欧美重大事件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发展能力被彰显出来。与此同时,社会面临的风险与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风险转化成危害,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与持续发展。为此,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强化风险社会管理手段与方法。其依靠重大事件的科学决策有效化解风险、促进社会稳定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一)美国环境风险管理制度

美国一直以来重视环境保护,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是将环境管理问题上升到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社会稳定同等重要的高度。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管理,对于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美国对于环境管理及风险防控的基本做法主要体现在:一是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将其确定为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1977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LesterBrown)在其研究报告《重新定义国家的安全》中,首次提出将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问题紧密相连。布朗的观点引起广泛关注,关于环境安全的研究逐步增多。1987年里根政府的《国家安全报告》明确指出,自然资源的损耗与污染成为国家繁荣和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与风险,环境安全、环境管理被列入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重要领域,成为政府决策管理的重要范畴。二是进行深入系统的环境风险评价科学研究,为环境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美国是较早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环境风险评价开始萌芽,但关于风险评价的内涵尚不清晰。20世纪80年代以来,风险评价的框架基本形成。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出环境风险评价包含危害鉴别、剂量—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四个阶段[3]。20世纪80年代后期,环境风险评价运用于决策的相关研究逐步增加,特别是比较风险评价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大大推动了美国环境决策发展。艾扎斯(Ijjasz)和特雷耶(Tlayie)认为,“在宏观上,比较风险评价是在掌握大量正确数据的基础上对决策中的风险进行排序比较,并以风险的大小作为决策方案的选择依据,从而形成一个包含有科学家、决策者与利益相关者的开放、公平的相互交流的环境。”[4]三是建立生态风险评价的政策依据,为风险评价提供行动指南。“1998年美国国家环保局正式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指南》,提出生态评价三步法:问题形成、分析和风险表征,同时要求在正式的科学评价之前,首先制定一个总体规划,以明确评价目的。”[5]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风险评价方面的指导文件。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将比较风险评价应用于环境决策,确定了将当前环境决策未解决的问题具体化、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决策方案、决策者依据环境因素与潜在风险等因素对方案进行评估、方案选择决策确定、校验决策等基本环节。四是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与环境应急机制。对于环境存在的风险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美国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环境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主要包括环境风险的宣传与教育机制、风险预测预警机制、风险管理机制,针对潜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宣传与防范,为降低风险和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二)欧盟食品风险评估制度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为确保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在成员国自由流通,欧盟就制定了食品安全政策。目前欧盟已建立相对完备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体系,能够有效防控食品安全危机。一是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法律框架,为风险评估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欧盟委员会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食品安全绿皮书》、《食品安全白皮书》,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总体思路,特别是提出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提出成立欧盟食品安监局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机构,初步奠定了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制度基础。2002年颁布了EC178/2002条例,明确提出食品安全法应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成立食品安全局(EFSA)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相关工作。二是建立食品安全的快速预警系统。欧盟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建立了食品与饮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6]。根据危急程度不同,预警系统分为预警通报和信息通报两大类。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可能危及人类健康时,成员国可以借助预警系统互通消息,从而减少风险。三是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机构,以保证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与独立性。欧盟食品安全局作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的专门机构,开展相对独立、科学、公开、透明的风险评估工作。食品安全局组织机构完备,下设管理委员会、执行主任和成员、咨询论坛、科学委员会和科学小组[7]。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下年度工作计划和上年度工作总结报告等职责。执行主任公开招聘产生,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咨询论坛协助执行主任开展工作,负责与各成员国主管机构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充分了解和把握潜在的风险。科学委员会和科学小组负责为决策提供科学建议。科学小组由食品安全领域专家组成,可以组织听证会,加强与公众交流,搜集公众意见。科学委员会则由各小组的主席以及来自科学小组以外的六名专家组成,开展全面协调工作,确保科学建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欧盟食品安全局自动发起或者是应欧盟委员会或其成员国的科学建议请求,必须在规定期限内为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尽可能地搜集决策相关信息,在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将评估结果、风险信息等因素一并提供给欧盟委员会及其成员国。

(三)英国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与城市风险评估体系

英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国家安全风险评估和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能够对国家层面和城市中可能发生的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控制。英国建立了完备的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测机制,建构了《国家安全风险评估》、《国家安全任务与指导方针》等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的防范政策体系。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广泛了解和分析潜在的国家安全风险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可能性及其影响,促进和协助政府联合其他部门共同面对和化解风险。以英国伦敦为例,其“一案三制”意义上的城市风险管理机制十分完备,堪称城市风险管理的典范,可以为区域内重大事件决策的风险防范提供参考。通常情况下,风险管理分为风险评估与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处置与恢复等环节。在伦敦的城市风险管理中,风险评估程序非常完善。伦敦城市风险评估的基本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依法确立风险评估主体。英国2005年4月正式实施的《国内应急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是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在风险评估与应急规划中担负重要责任。二是建立风险评估的协调机构。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后,伦敦出于对危机事件有效防范的考量,着手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风险评估协调机构。伦敦区域应急论坛下设伦敦应急团队,每个论坛的主要职责是对区域内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使伦敦能有效应对危机事件。三是完善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系统。伦敦的城市风险评估工作流程主要分为“选择风险事项、挑选评估者、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监控与审查等六大步骤”[8]。选择风险事项阶段,主要由风险评估工作组和各应急论坛的组成部门协同合作,确定风险事项,识别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结合区域环境因素确定风险评估的原则与标准。挑选评估者阶段,主要是确定风险评估者及地方应急论坛相关人员在工作中的分工与职责,确定主任评审员的人选,为后续工作奠定组织基础。风险评价阶段,主要由主任评审员负责,对未来五年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分析与建议。风险分析阶段,主要是由主任评审员对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并提出相对详尽的风险分析报告。风险应对、监督与评审已经成为制度化、稳定化的工作,地方应急论坛每四年就要对所有风险提出正式的评审报告。

三、国外经验对我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启示

国外关于风险研究的理论与重大事件风险管理的实践都取得了长足进展,而我国重大事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需要完善之处。汲取欧美发达国家重大事件风险管理的有益经验,建立健全我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一)加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

中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已经进入实践阶段,实践中形成了四川“遂宁模式”和江苏的“淮安模式”,但是中国关于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还十分匮乏。分析美国环境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美国国家科学院等环境保护的科研机构及专家学者关于环境风险的相关理论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引,对保障决策科学性和化解决策风险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集中于风险社会意识形成和风险社会危害等研究领域。这些研究虽然奠定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的理论基础,能够为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撑,但是结合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稳定风险的分析不够深入,对于重大决策可能引起的风险认识还不够清晰。中国对于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价值的探讨较多,但是对于如何推进实践的可操作性研究明显不足。风险评估作为一种技术已经在国内外政治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在国家、部门,特别是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但是目前中国在重大决策中应用较少,学者提供了风险评估的框架体系,但是缺少细节设计,还有待于对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的技术方法和实践机制等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

(二)增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意识

目前,从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到社会公众,整体上风险意识淡薄,对于风险管理认识不深入、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决策与社会稳定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认识不清,缺乏管控风险的意识。因此,强化对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意识,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软环境。发达国家的风险意识十分强烈,美国20世纪80年代就将环境保护问题上升到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进行管理,对重大事件风险评估与决策十分重视。英国对于国家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进行识别与防控,也是缘于其高度的风险意识。

(三)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法律制度

欧盟在食品安全管理中,有关食品风险评估的法律制度提前建立起来,为食品风险评估提供法律保障。英国国家安全以及城市风险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较早地完备起来,为风险评估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使风险评估可以按照法律和制度要求系统化、经常化、稳定化地开展。中国对于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的法律依据尚不充分,所以需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的相关法律政策,为开展重大决策风险评估提供政策依据,保障风险评估工作有序进行。

(四)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专门化、独立化的风险评估管理机构,保障重大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欧盟为了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维护,减少食品领域风险的发生,成立了专门的食品安全局。欧盟食品安全局作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的专门机构,开展独立、科学、公开、透明的风险评估工作。英国为了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建立了应急论坛、应急团队,每个论坛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区域内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风险评估协调机构,使英国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危机事件。其次,建立健全重大事件风险评估的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公众在风险识别、风险防控中的积极作用。重大决策议程需要重视促进社会公众、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广泛搜集社会公众的意见和要求,合理赋予公众在重大决策议程建立过程中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话语权。政府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有助于决策更加科学与民主,减少社会风险的发生。再次,创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增加其他评估主体的作用。政府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专门化的非官方风险评估机构的作用,客观公正地对社会利益需求和利益倾向进行了解,充分理解社会利益与重大决策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给风险识别与风险分析提供理论借鉴;同时成立相关的风险评估委员会与咨询部门,培育和生成具有独立意义的风险评估专家团队,为重大决策风险分析提供科学支持,保证重大决策的科学性。

论安全环保的重要性篇5

1、监管主体要素

食品安全的监管主体主要是指政府的相关监管机构。近年来,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食品的生产、流通以及消费不仅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与农业依存度最大、与其他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门类,更是与人们的生存与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中国食品工业一直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食品工业实现产值4.20万亿元,增速为29.7%,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7.0%。2009年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经济增速普遍放缓,但食品产业仍保持了大幅增长,完成总产值4.97万亿元,同比增长17.8%,预计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实现10万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食品安全的监管重则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大则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不是单纯依靠企业自律、道德约束可以完成的,必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予以规范。政府的相关机构必须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必须建立统一的平台,披露食品安全重大信息;必须打破条块、地域的分割,使资源能够按照市场的需求自由的分配;必须建立相应的准入制度,使食品企业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必须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及时解决市场违法行为。政府的相关机构代表国家,只有开展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工作,才能保障整个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在食品安全的监管制度中,监管机构是整个监管制度的运行载体,机构的设置影响整个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发挥和完善。

2、监管法律要素

法律是调节某一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是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的基本保障。这一因素有着强制性、国家保障性的特征,与其他三个要素互为作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制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围绕着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监管主体、监管标准和监管环境能够有法可依,相关的市场准入制度、风险防范体系、从农田到餐桌的原则都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并且贯彻下去,法律能保障其制定、实施,以及规定违法的惩罚性后果,从而起到规范各主体的最终效果。

通过完善的立法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规范是各国的通行做法,政府的相关机构能够依法行政的前提就是有法可依。政府相关机构行使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的依据就是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对于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意义。食品企业依法生产、流通、销售食品的前提也是有法可依。食品企业必须遵照法律的规定进入食品市场,按照相关的标准生产符合营养和健康要求的食品,在运输的过程中,食品的包装和储存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实施,销售的过程中也必须合理合法。食品法律对食品企业违法的惩罚性规定能起到震慑的作用。食品的消费者在保护自己权益方面也必须有法可依。因此,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是影响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要素之一。

3、监管标准要素

食品安全是贯穿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条的概念,具有全过程的预防和控制的特征以消除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其环节包括了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动物疫病防治、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到食品加工、运输、储藏、加工、退出。因此,食品安全标准也是一个涵盖食品链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集合性概念。为了防止危害于未然,我们要在各个阶段进行事前的规制,对食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进行认定。

监管标准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依托,由于食品安全的自然属性决定了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问题,为了对各个环节各个阶段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指导,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符合人们生理健康要求的食品安全标准。监管标准的设立影响着食品市场的安全性,如果食品安全监管的标准先进,政府、食品生产企业、消费者就能快速、准确的检测判断出食品问题,那么就能保障食品市场的良性运行;反之,如果技术标准落后,部门之间标准相互矛盾,政府以及其他相关的主体很难判断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如果缺乏相关的标准,食品市场就无法正常运行。可见,食品安全监管的标准是影响食品安全的要素之一。

4、监管环境要素

监管环境是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重要要件之一。良好的监管环境能够对有效的监管起到促进作用,反之,恶劣的监管环境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能起到非常大的制约作用。监管环境主要包括市场信息对称程度、行业自律水平、社会舆论影响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强弱等因素。

信息传递的对称是一个成熟市场的标志。如果信息充分和对称,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频率就低;如果信息不对称,传递的不充分,那么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频率相对就高。所以,信息是影响食品生产和消费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行业自律水平的高低和食品企业是否有社会责任感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食品企业有着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那么食品市场秩序就能处于良性运行状态,食品安全监管相对而言就会简单;反之,如果食品企业没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那么食品市场秩序就会混乱,食品安全监管相对而言就会复杂。

社会舆论的影响作用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因素。新闻媒体一向被称之为无冕之王,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西方食品安全监管发展历程来看,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重大事件一向是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社会舆论不仅仅体现在事后规制的推动,社会舆论的导向越来越倾向于事前规制,防患于未然。社会舆论的影响作用是食品安全监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心程度、鉴别能力以及维权意识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维权意识强权意识直接影响着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效率。如果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较强,督促监管主体会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约束食品企业提高食品的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监管就会良性运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是监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秦富: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

[2]王伟: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法律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张云华: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

论安全环保的重要性篇6

(一)前提条件

1.确定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目标。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目标:通过加大管护力度,停伐、减产,检查现有的天然林资源保护状况,天然林资源消耗控制情况,达到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执行情况本身生态效益的评估结论;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等,检查荒山荒地绿化,森林植被增加情况,达到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意义的评估结论;通过妥善安置企业富余职工,劳动力完成战略性转移,保证林区和社会稳定,为林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达到对国家天保政策的评估结论。

2.确定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内容。天保资金安全完整为评估的基本内容。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内容包括天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工程实施的现状和发展、政策制度的执行和检查、决策实施的效果和结论等方面。

3.确定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原则。一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政策的可持续性:天保政策的执行、完善、支持;森林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森林面积的扩大、森林蓄积的增加、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营机制的运转、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科学性原则。从天保资金的真实合法审计入手,研究天保政策和制度的落实状况,分析天保工程目标和任务的完成程度,检查天保工程程序和质量的优劣,认识天然林生态环境的特点,反映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客观实际,按天保工程生态环境的固有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三是针对性原则。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应以实地调查为主,评估结论应符合审计准则。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的范围、内容、标准,等级和评估方法等需根据天保工程实施的影响性质和生态环境条件做具体的分析和决定。

4.确定天保工程生态环境安全评估的指标。审计涉及事项为评估的基本指标。一是工程实施情况按照《实施方案》评估。投资完成量、森林管护面积、富余人员安置、人工造林指标、工程程序和质量管理。检查验收制度、资金运行质量状况、责任追究制度及其执行状况。资金计划到位率、有效利用率、损失浪费率和资金监管的有效性。二是生态效益情况借鉴专家经验和抽样评估。造林成活率、木材减伐指标、森林覆盖率、宜林荒山造林率、毁林行为处罚率、局部生态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增减。三是社会效益情况以实际调查为主评估。工程区社会就业率、转产率、富余人员分流量、林区职工的收入和社会保险与当地职工收入平均水平的差距、林区职工的居住条件、天然林停伐对当地木材供求影响程度。四是经济效益情况以样本县和样本企业的有关资料评估。非林非木产业发展状况、当地森工企业产业结构比率、林区经济成分比重、天保工程对林区财政收入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森工企业收入变化、地方财政和县域经济的影响程度)。

(二)理论基础

1.以国家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为审计方向,按照国家关于天保工程的工程管理、资金管理、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的规定作为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以促进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为审计目标,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天保工程环境审计模式和评价体系。

3.以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为审计标准,确定天保工程环境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三)基本思路

1.审计目标要明确。抓住国家天保工程实施目标和审计署五年规划,实施政府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与审计工作在审计目标上的结合。围绕和服务政府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中心工作开展环境审计,在促进天保资金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促进政府建立稳定、持续的资金管理与环境保护投入增长机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执行国家环保政策,全社会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更高层次发展。

2.审计内容要深化,抓住天保工程资金投入的主要部门,实现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与国家天保政策落实在审计内容上的结合。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审计监督,不仅查清账目,及时纠正问题,而且要提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具体建议。

3.审计方法要多样,抓住天保工程审计程序的关键环节,实现项目完成质量与环境绩效审计在审计方法上的结合。除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检查、查询、计算、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继续运用外,一是计算机技术将得到全面推广。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方法对环保资金使用的基础数据进行审计;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对资源和环境管理系统设置,运用效果进行审计。二是专项审计调查技术方法在资源环境审计领域的运用。对资源管理和天保政策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揭示和反映执行政策制度方面以及政策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

4.审计形式要灵活。一是通过审计的形式对天保资金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关注资金管理不规范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关注环境保护政策落实和目标实现的保证程度。二是通过专项审计调查的形式对天保政策和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三是跨越审计分工的不同领域的环境审计资源的整合。

二、天保工程资金审计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估重点与方法

(一)天保工程资金审计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估重点

1.建立重点模式。一是从计划入手,核实是否严格执行上级下达计划或擅自变更计划的问题。二是从资金入手,审查有关部门是否按规定及时拨付到位、兑付到位的问题。三是从项目入手,检查是否按计划设计施工、按要求检查验收,有无管理不善、损失浪费、挤占挪用、减少面积、以次充好、降低标准和树木成活率低等问题。四是从政策入手,调查有无兑现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五是从森林资源(生态效益)、产业调整(经济效益)、职工安置(社会效益)入手,做出客观评价。

2.涉及重点领域。把负责筹集、分配、管理天保工程工程资金的主管部门作为重点部门;把天保工程实施作为重要环节;把苗木育种供应的单位作为重点单位;把投资额较大、建设期较长的苗圃建设和工程实施效果作为重点项目;把造林成活率和国家林业政策是否落实到位作为重点抽查内容;把会计资料失真、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现象作为重点问题;把施工设计、检查验收、环境测定等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作为重点联系对象。抓住计划批复、资金拨转、工程实施、项目管理、资金分配等关键部位,着重研究解决天保工程在体制、机制、制度、管理和绩效层面的情况及其问题。

3.把握重点环节。一是抓好审计立项环节,着力提高针对性。在选项立项上,按照重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宏观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对影响天保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单位)、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及领导关心社会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天保工程审计的主要对象。二是抓好审计工作方案制定环节,着力提高指导性。认真搞好审计调查,熟悉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规定,摸清基本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局性天保工程管理和运行状况及其发展动态,将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实际问题作为审计重点。集中研究讨论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明确审计的重点、范围、方法、步骤和要求。三是抓好审计实施环节,着力提高准确性。对明确规定的审计范围和内容,做到不漏项、不缺项,查深查透。除做好资金真实合法审计外,把造林的成活率、治理水土流失、森林职工人均收入等作为重要的效益指标进行审计。重点检查各项目实施单位是否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作业设计进行施工。抽查一定数量的地块,检查完成造林成活林是否达到规定标准。四是抓好审计报告环节,着力提高宏观性。加强深入分析,利用审计资料和专家经验,向政府提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审计报告。五是抓好督促跟踪落实环节,着力提高有效性。主要做到“三个到位”:即跟踪整改机制和制度到位、跟踪整改内容和重点到位、跟踪措施和办法到位,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整改意见,维护了审计的权威性、严肃性、法律性,促进了审计成果质量的提升和转化。

4.审计重点内容。以国务院批复的工程实施方案为龙头,检查方案确定的公益林建设任务、森林资源管护、采伐限额指标和富余职工安置计划完成情况。一是审查天保工程实施方案执行情况,主要是各项目主管部门批复计划和用款单位执行计划情况。二是审查天保工程资金拨付,使用情况,主要是各项目主管部门和用款单位管理、使用天保工程资金的情况。三是审查天保工程相关政策落实情况,主要是职工安置分流和保障工程实施政策的执行情况。四是审查评价项目实施管理效益情况,主要是主管部门、用款单位组织实施工程中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工程实施后的质量情况,树木生长情况。五是审查天保工程项目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5.做出重点评估。一是该保护的天然林是否实施了有效保护;二是天然林禁伐区是否按要求停止了采伐;三是工程区木材产量是否按计划实现了减产到位;四是富余职工是否得到了妥善分流安置;五是林区经济是否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林区社会是否保持了稳定局面;七是公益林建设是否按标准完成了任务。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指标对比变化做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二)天保工程资金审计的生态环境安全评估方式及方法

1.评估方式。一是从制度设计上进行检查。对天保工程的环境管理系统的科学性、有效性做出结论和评价,包括政策的执行,制度的建立,实施的程序,资金运行质量状况、责任追究制度及其执行状况等。二是从资金管理上进行分析。对天保工程的环境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测试和评价,包括资金的到位率、资金使用率、项目管理水平等。三是从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计算。对天保工程的环境工作绩效做出考核和评价,包括项目规划执行情况、造林成活率、森林覆盖率、宜林荒山造林率和工程区经济增长及其森林职工的收入增长率。

2.技术方法。一是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法。主要用于分析环境的决策,评价环境质量的变化,其中,通常采用的方法为经济净现值法、经济内部利润率法和效益费用比法三种评价准则或指标;二是环境的经济评价法。依据相关的标准和程序对环境影响所导致的损害和效益进行货币计量的过程。三是在审计中除利用了一些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观察法、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外,还要采取实地调查了解、利用文献资料和公共数据、利用被审计单位已有的数据资料、案例分析研究、利用专家工作、与其他部门的联合审计等方法。

3.工作方法。一是以天保工程资金真实性为基础,加大对天保工程政策的关注和思考,检查政策的落实情况,注意现有政策和实际的结合;二是以财政财务收支合法性为重点,扩大天保工程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在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融入绩效检查、分析、评价的内容;三是以农业专项资金审计队伍为主力,加快环境绩效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引进。

4.组织方法。一是建立“整体统一、分工配合、优势互补、运行高效”的环境审计协调机制。二是实行“上下联动”、“交叉互动”、“内外结合”的审计方式,在统一时间范围内统一行动,协同作战,形成纵横交错的监督网,优化配置审计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审计系统的整体效能。三是坚持“省级先行,典型引路”。对确定由省厅直接审计的被审计单位率先开展审计(或试点),抓住典型审计实例,做好引导示范工作。四是审计与调查并重。围绕目标和重点,对部门管理使用的资金实施全面审计,对树木的成活率,方案的实施、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进行审计调查。五是充分听取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士的意见。六是在审计综合报告上报省政府之前,分别征求省级有关主管部门和被审单位意见,以确保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准确,分析产生问题原因深刻,审计意见和建议可行,使环境审计成果成为政府改进和提升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

5.发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天保资金审计中的作用。以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现场实施系统(AO)交互为载体,构建天保工程资金审计项目统一指挥中心,实现项目审计的统一调度。以集中采集被审计单位财务及业务数据、综合业务系统数据结构,构建对应项目资料树为基础,先行归纳、提炼、整理、分析,将审计重点、关注点和利用数据库查询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通过审计专网等信息数据快速传递通道,及时发送参审组,实现天保工程资金和项目信息资源、数据共享,进一步强化审计全程监控和协同作战。

6.进行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对外交流,建立环境审计的外聘专家制度。一是强化现有环境审计人员的培训。在理论方面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更应强化统计学、计算机、法律、管理、环境学、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实践方面,要突出环境审计实务的培训,促进审计人员熟练掌握环境审计的各种技术和技巧,促进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审计项目时能准确把握各项目之中的异同,能够用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和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同时审计机关应加强环境审计人员对外交流力度,及时掌握国内外环境审计新的思路和方法,尽快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素质。二是探索环境审计的外聘专家制度,逐步建立环境审计所需的外部专家库,根据环境审计的具体情况,聘请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和精通环境法律法规的专家,以及具有环境工程和鉴定方面资质的机构参与环境审计,尽快改变目前环境审计人员结构单一,环境专业知识匮乏的局面。

课题负责人:兰诚陈淑芳

论安全环保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电网企业;危机管理;情景模拟实训

情景模拟教学是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由学员在模拟场景中担任不同角色,目标是培养学员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处理突发矛盾的应变能力,培训师通过在旁边观察、指导、分析、最后总结的一种虚拟实践性培训方法。情景模式教学方法具有使学员如身临其境,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兼顾学理性,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培训师与学员高度投入、学员自身管理经验与模拟情景高度融合等特点,符合现代教育学中的“从做中学理论”和“教学相互作用论”原理。

一、电网企业中层干部危机管理情景模拟实训开展的必要性

1、电网企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电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各种危机,无论哪种危机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危机管理迫在眉睫。面对突如其来的电网危机研究如何化解,实现电网全方位安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城市中的能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水资源安全、恐怖主义袭击、信息安全、人口安全和等问题隐藏于电力企业生产运营安全的背后,这一切都亟待电力企业用新观点,新思维的大安全观审视和处置危机。

2、危机处理能力是中层干部应具备的能力之一

危机的本质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后果可能对企业、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品牌造成巨大的损害。领导科学家史蒂芬.柯维曾经说过,“在成为一个领导者的潜质中,处理危机的能力极为重要。成功的领导必须具备炉火纯青的危机处置的艺术”,其中处理危机的能力包括危机决策能力,危机沟通能力,媒体合作能力,危机表达能力和危机协调能力。中层干部是解决和预防具有突发性、威胁性、紧迫性和公开性特点的危机事件是中层干部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电网企业危机管理情景模拟实训课程的开发

危机管理情境模拟实训课程具体分为危机事件的处置决策和媒体沟通两大类,前者指通过模拟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以达到提升领导干部的危机预警、应急响应、现场调查和信息报告能力;后者指通过模拟会、沟通会情境,以达到应对媒体反应迅速、分工明确、流程清晰、表现出“遇急不乱,应对有序”的良好应急状态。

危机管理情景模拟通过培训师引导学员进入一个预先设定好的危机事件情景中,让参与培训的中层干部分别模拟扮演不同角色;各个小组根据模拟的场景和限定的信息,集中讨论并阐述结果。整个课程充分引入了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体现出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培训特点,引起了企业领导者和中层管理者的广泛关注,明显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改善了教学效果。

危机管理情景模拟实训课程具有趣味性强、互动性强、针对性强、对比性强、学习效果好等典型特点。

・趣味性强:课堂气氛活跃,学员参与性强;

・互动性强:学员之间,学员与培训师之间进行广泛交流与探讨;

・针对性强:虚拟公司各个部门会发生的危机事件,极具挑战性;

・对比性好:通过将学员分组,充分的体验和对比不同部门的危机情况的差异和相同点;

・学习效果好:通过成败的切身体验,可以给学员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三、电网企业危机管理情景模拟实训课程的应用

1、背景介绍

“大虹桥”是21世纪上海的新支点,承担整合上海西部空间的历史重任。为了缓解大虹桥及其附近地区的用电供需矛盾,提高市区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未来将在虹桥商务中心北片区建成一座500千伏新沪变电站[1]。经过严密的电网负荷预测和主网电力需求论证,选址落在明星家园隔壁的空地。明星家园是一个拥有10万常住人口的大型住宅小区,小区内设有三所幼儿园、三个小区和两个初中。2013年下半年在张贴出建造500千伏新沪变电站的施工告示:变电站建筑占地面积53000平方米,结构层次为地下三层、地面一层。

明星家园的居民获悉消息后自发发起维权行动,以存在电磁辐射、影响健康为由要求变电站停建,并采用张贴标语、阻挠现场施工、上访等多种方式表达自身诉求。为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工,政府和电网企业亟需与小区居民进行沟通,为此,经过多方讨论决定召开居民沟通会。

2、角色分配

学员分为规土局、环保局、电网企业、街道、居民、环保专家六个组。规土局组负责回答居民在规划选址方面的疑问;环保局组负责回答居民在环评结果、环评程序方面的疑问;电网企业负责回答电网专项技术和施工问题;街道负责主持沟通会;环保专家在环保标准、环保政策方面做宣传。小组成员根据自身模拟角色的任务列出居民提出的问题商议解决方案。

3、情景模拟

本次沟通会主持人是街道主任,会议时间约为1个分钟。

(1)组内讨论(15分钟)

各组根据背景资料内容展开15分钟组内讨论,列明可能出现的危机,需要准备的材料,以及对问题的回答。居民的疑虑主要集中在:电力设施会产生电磁辐射,影响身体健康;电力设施尤其是高压线破坏景观,影响生活质量。

(2)项目概况介绍和知识宣传(10分钟)

电网企业代表介绍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实施必要性、选址过程、选址依据、技术方案等;环保专家宣读国内外的环保知识,对居民做知识普及。

(3)现场答疑(20分钟)

居民组逐个提问,内容可集中在环评程序、环保标准、不文明施工等方面。规土局组、环保局组、电网企业组等根据问题内容作出回答。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电磁辐射问题,电力和环保部门公布了对全市已运行的30个输变电项目进行监测结果,结果显示输变电项目的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以期得到明星家园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4)课程总结(15分钟)

各组通过对模拟角色的亲身体验,总结问题回答的准确性、针对性,讨论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提出危机事件应该采取的更多措施和建议。最后由培训师作出点评,本次危机管理情急模拟实训顺利结束。

四、应用效果评价

情景模拟室的使用,使危机管理培训效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主要体现在:(1)中层干部危机意识增强。中层干部模拟不同的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充分感受危机造成的压力,真实感陡然提高,为危机管理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2)学员积极性增强。老师和学员进行现场点评,使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紧迫性得到充分的提升,学员在讨论时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3)中层干部危机管理能力得以提高。中层干部在情景模拟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危机和商议决策方案、回答居民等一系列的工作,使得自身的危机处理能力得以提高。

注释:

[1]该变电站为课程需要虚拟构成。

论安全环保的重要性篇8

今天,市政府专题召开全市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的主题是总结过去一年的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部署和安排今年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811”环保新三年行动工作,以此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刚才,*副市长对我市去年的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对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闾市长的报告是今天会议的主报告,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赵祥军副市长代表市政府对去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通报表彰。此外,大会还进行了表态发言,市政府还与有关单位签订了今年度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责任书明确的工作任务,积极努力、再接再厉,确保完成今年度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任务。

下面,根据会议安排,在闾市长讲话的基础上,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紧迫感

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都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也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抓的要事。虽然,去年我市这三项任务各项指标完成较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一些根本性、结构性、普遍性的问题依然存在,后续工作的压力将会更大,完成今年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及“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依然任重道远。

就安全生产工作来说,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去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连续第五年实现了三项指标“零增长”目标。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市的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为103人,比上年减少了21人,但目前我市火灾、危化品、工矿企业等各种安全隐患和矛盾仍然突出,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不强,这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坚决克服盲目乐观、消极厌战、松劲麻痹等倾向,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努力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实现安全保障下的可持续发展。

就节能降耗工作来说,节能降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是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从中央、省到*市对节能降耗工作都非常重视,*市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节能降耗工作有关政策的意见》,对节能降耗工作实行“一票否决”、行政问责、情况公示和奖罚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我市情况来看,节能降耗任务非常艰巨。我市万元GDP能耗下降了2.48%,去年通过努力下降了4.19%,但由于我市的能耗基数较低,仅为0.6吨标准煤,为全国水平的41%,是全*市最低,加上我市工业主导产业主要为纺织服装、机械电机、家电厨具等低耗能产业,高耗能行业不多,节能空间非常有限。今后三年要完成期间降低20%的目标,必须每年降低5.05%以上,要完成这个目标,任务艰巨、难度很大。当然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落实责任,扎实抓好节能降耗工作。

就环境保护工作来说,也存在着减排任务艰巨、整治任务繁重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较多等各类问题。

对此,各级各部门务必进一步认清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基础性和全局性;务必进一步认识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务必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性和责任感,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振奋精神、真抓实干,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

二、突出重点,克难攻坚,进一步开创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各级各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嵊州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一要强化两个主体,即政府的监管主体和企业的责任主体,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二要加强三项建设,即安监队伍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三要完善四大体系,即应急救援体系、企业分级监管体系、安全投入保障体系、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安全监管能力;四要狠抓五项工作,即安全生产大检查、行政审批源头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安全生产事故查处工作、企业安全标准化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加强嵊义线等重点路段的交通整治工作,加强公路安全设施改造,同时要防止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实现全年安全生产三项指标“零增长”。

关于节能降耗工作:一要通过推进结构调整节能。要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核办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继续推进“三高一低”企业专项整治行动,研究制定落后生产能力退出的责任制度和补偿措施,制定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分年度淘汰计划。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机构,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使用比重,不断提高电气化、燃气化水平,有效降低全市的能耗水平。二要通过推进技术创新节能。大力推广变频电机、绿色照明、热电联产、中水回用等节能技术;出台纺织印染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在热电、医药、化工、印染、水泥等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同时通过对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的能源利用状况评估和论证,不断改进节能技术。三要通过推进科学管理节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节能降耗长效机制。要完善节能降耗政策体系,政府扶持资金向重点耗能企业、重点用能单位、重大耗能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等方面倾斜;要完善节能降耗考核体系,对没有完成节能降耗考核指标的乡镇、街道,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和“行政问责制”,乡镇、街道行政负责人,年底必须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作检讨;要完善节能降耗督查体系,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及重点区域,进行定期督查,定期监测,并定期对重点企业的能耗情况进行公告;要完善节能降耗奖罚体系,对节能先进企业进行奖励,对耗能较大、整改不力的企业要实施红、黄、绿警示制,并予以处罚,直至关停。市级机关要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进一步加强节能降耗工作,为全社会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做好示范和榜样。

关于环境保护工作:一要严把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关。环保部门要加强环境制度建设,切实履行环境执法职能,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执法手段,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加大对违规建设项目和非法排污企业的清理整顿和处罚力度,下大力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在项目环评审批中,所有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和技术改造等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凡不符合产业政策、生产工艺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的项目,发改局要坚决不予立项,环保、土地、工商、电力等相关部门不予审批,切实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要加强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今天,我们与经济开发区及各乡镇、街道签订了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书,将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进行了层层分解落实,希望各单位高度重视,强化措施,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督促重点排污企业在加强技术改造和环境管理的同时,增加污染治理投入,全面实现达标排放,确保完成减排任务。要依法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对违规建设项目和非法排污企业的清理整顿和查处力度。三要扎实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从今年开始将启动“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结合嵊州实际,市政府制定了《嵊州市“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按照方案中明确的目标任务,突出重点,细化工作措施,持之以恒地推进各项行动,确保完成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解决突出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努力使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重点是要关注*市政府督办的5个环境问题,特别是曹娥江水域排污口整治问题,有关乡镇要引起高度重视,落实责任,下实措施,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营造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良好环境

做好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细化责任,狠抓落实,全力以赴,确保圆满完成目标任务。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无论是安全生产、节能降耗还是环境保护工作,都是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和投入到位,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调度、重要案件亲自督办,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切实负责,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同时,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绩效评估体系,把有关目标任务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分析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和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二要强化依法行政。要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严格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建立完备的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执法监督体系,严厉查处违法行为和案件,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执法管理部门要认真踏实、严谨细致,盯紧重点行业和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部位,积极开展不间断的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和问题隐患。对发现存在的普遍性、典型性和矛头性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措施;对那些主观上不积极整改、客观上无法达标的企业,坚决实施停产、限产直至关停;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违法行为,要一查到底,绝不手软。

三要强化机制创新。要大胆探索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要通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土地以及政府采购等政策,建立企业进行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积极发挥政策杠杆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根据政策规定和环保要求进行企业搬迁、转产和改造。在实施排污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调控下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同时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补偿的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加大对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力度。

四要强化生产投入。鼓励自主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各种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各类安全生产管理新机制、新措施,努力提高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设备改造、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加快建立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和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的动态监测监控,切实提高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确保突发事件依法、科学、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置。

五要强化宣传引导。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只有社会大众认识到位,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因此,要把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创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增强全民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监督作用,对重大环保案例和突出安全隐患予以曝光,营造“关注安全、关注节能、关注环保”的浓厚社会氛围。

上一篇:乡镇财务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民宿运营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