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言文阅读之虚词复习

时间:2022-09-28 05:06:56

谈文言文阅读之虚词复习

一、考点透视——明确虚词的重要性

浙江省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一直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考点在2009年的《考试说明》中开始表述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考查,是文言文阅读部分的铁杆考点。本考点的命题形式以全国卷的命题形式为主流,四组八句,每组两两比较文言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一句为给定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另一句为中学教材中所选篇目中的句子。另一种命题形式是四项为一组,或比较同一个文言虚词在各句中用法的异同,或比较不同的文言虚词用法的异同。浙江卷一直采用全国卷的命题形式进行命题。

不仅如此,文言虚词也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环节。它同样渗透在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题型中,是进行句子翻译时首先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的三个知识点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实词和句式)。如2005年的文言文阅读《书褒城驿壁》,其中对“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一句的翻译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虚词“盖”的理解。虚词“盖”有三种用法:①副词,一般用在句首,表推测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子有“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②连词,表示原因,解释为“因为”。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③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不译。此处“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一句的正确译文应为:(褒城驿)在当时比其他驿站更为壮观。“盖”的用法当属第三种,但我们同学因对“盖”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如下错误答案:①大概当时比起其他驿站较为壮观。②因为在那个时候认为他的城驿很壮观。③原来在那时比较其他驿站是宏丽的。④所以在那时比较别的驿站这是壮丽的。

此外,掌握文言虚词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一考点的另一种题型——断句中。我们讲到断句的技巧方法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抓住常用虚词,常用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因为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开的地方。句首:“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句尾:“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句中:“以、于、为、而、则”等连词。掌握了虚词的这些特点,就会有助于断句。

面对考查如此广泛的虚词和不菲的分数,我们对虚词的复习应采取一种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是顺其自然,不加干涉,能掌握多少是多少;还是有的放矢,逐步推进,把《考试说明》上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并拿下。实事求是地讲,18个虚词的容量挺大的,而且有些虚词的用法非常丰富,往往有好几种词性,即使同一种词性往往又有不同的含义,掌握18个虚词对语文基础一般,对文言文又有点畏惧感的同学来说确实并非易事。

二、破解之道——掌握虚词的复习方法

笔者在执教高三的几年里,经过反复的实践,觉得虚词的掌握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用心,再加上得当的方法,复习起来还是卓有成效的。以下是笔者在复习这一知识点时的一些做法,现将其归纳为:

(一)分门别类,区别对待

通过对浙江省2004—2010年考查的虚词,2009年、2010年全国各省所考查的虚词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是所有的虚词都能那么幸运地被命题专家相中,作为高考虚词考查,有的虚词从来没有登上过“考试的舞台”,如“何”、“若”;而有的虚词则相反,屡屡被选中,甚至在同一年份出现在不同省份的试卷里;即使是同一个虚词,有些用法也反复考,受到许多命题专家的青睐,甚至所举的课内的例子也是一样的,如对“焉”这个虚词的考查常常是考查它作为“兼词”的用法,2007年浙江卷:“置杯焉则胶”;2010年浙江卷:“风雨兴焉”;2009年安徽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句子中的“焉”都用作兼词。而选自《劝学》的“风雨兴焉”,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竟然出现了两次。又如对“且”这个虚词的考查,专家往往喜欢考查它作为“副词”解释为“将要”的用法。2009的山东卷和2010年的湖南卷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鸿门宴》中的“若属皆且为所虏”一句。据此,笔者把18个虚词按出现频率的高低分成三大类:高频虚词(而、以、其、之、于)、一般虚词{因、为、乃、与、且、焉、则、乎、所(翻译中涉及“所”字结构较频繁)}、“少数民族”虚词(何、若、也、者)。引导学生有区别地对待虚词的复习,对高频虚词的高频用法尤其要引起足够重视,从考试的角度讲,这些高频虚词被考到的几率大,复习的回报率高。但对高频虚词高频用法的重视,不等于对少数民族虚词和高频虚词中的不常见用法的漠视。譬如我们浙江省命题的专家会有意识地给那些低频虚词以“露脸”的机会,如2004—2010年从未考查过虚词“所”,但2011的调测卷把“所”考虑进去了,这应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信号,提醒我们不能忽视18个虚词里面的任何一个虚词,哪怕目前一点都没有“发迹”的征兆。还有如虚词“以”的用法非常丰富,它既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连词”,还可以是“助词”(作语气助词,与“来、往、前、后、左、右等方位词组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等),一般情况考查它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为助词很少考到,但2009年的北京卷考到了这样一个句子“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这一语境中的“以”就是一个助词,表示对前面官职的限定,可以不译。

(二)强化训练,各个击破

在有区别地对待的前提下,再对这些虚词进行有计划地落实。笔者的做法是高频虚词每两天巩固一个,提前一天把任务布置下去,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一本高三复习用书的附录,先把这个虚词整理在摘记本上,补充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子,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在以后的复习中,不断地把例子补充进去。然后隔天在早自修抽出几分钟时间进行检测,把这个虚词的各种用法的典型例子用幻灯片的形式打印出来,每个同学一小张,检测批改后贴在整理好的虚词后面。当然,这些例子要精心筛选,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尽管不能保证和高考题撞车,但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熟悉中学教材,然后老师认真批改,去发现典型错误。第二天把该虚词容易混淆的地方反馈给学生,以便他们彻底弄清楚这个虚词的相关用法。其他几类虚词的复习也可以举一反三,依次类推。

(三)回归课文,网罗课例

前面已经提到,浙江省本考点的命题形式以全国卷的命题形式为主流,四组八句,每组两两比较文言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一句为给定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另一句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目中的句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考生有的时候不是不知道给定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因为有一定的语言背景,学生一般可以根据已学知识推测该虚词的用法。但选自中学语文教材篇目中的句子,因为所涉及的篇目较多,学过的时间已长,再加上有的同学当初学新课文时又学得不那么扎实,所以“时过境迁”,很多教材中的例子反倒遗忘了。所以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学生回归课本的意识。但凡在平常的练习包括上课时所涉及的例子,务必请学生注明选自哪篇课文,所举例子所涉及的课文范围要尽量大一些,尽可能让学生多熟悉课文。其实学生熟悉课文不仅是可以网罗几个虚词的典型例句,它的作用可以朝多方面辐射,譬如熟悉课文通读注释,在此基础上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背诵默写,也有利于提高翻译能力、断句能力等,总之益处多多。

(四)难点突破,讲深讲透

通过分类整理与比较,我们会发现,有些虚词的用法很单纯,没有很容易混淆的东西,各种不同的参考书说法也比较统一,譬如“为”作为虚词时有两种词性:介词和助词,介词时四种用法,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向、对”。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鸿门宴》);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译为“给、替”。例:“君为我呼入”(《鸿门宴》,2009浙江卷考查了此用法),这种用法高考中考得最多;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译为“为了、因为”。例:“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④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格式,译为“被”。例:“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2005年辽宁卷)、“重为乡党所笑”、“若属皆且为所虏”等均属此类用法。助词时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但有些虚词的用法则不然,譬如“而”,作为连词时,既可以表承接关系也可以表修饰关系,看起来这组关系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而”前后都是表动作的动词,就要看前后的逻辑关系。如“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2010年江西卷),“切”“啖”两个动作有先后顺序,所以表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接着”或不译;但“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2009年安徽卷)中的“而”也连接两个动作,但它们是同时发生,且后面的“走”为中心词,故为表示修饰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地”或不译。同理如“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2006年四川卷)又如“以”这个虚词,用作连词时可以表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也可以表承接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但学生往往很难区分,笔者就告诉学生一个诀窍,如果做前一动作行为主观上是为了后一动作行为,那就是表目的关系。又如虚词“与”,解释为“和、同”时,既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介词,可在具体操作时并不那么好区分,例如:“今君与廉颇同列”(《廉颇蔺相如列传》,2009年安徽卷)与“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2008年浙江卷)这组比较容易区分,但与“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区分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前者是连词“和”,后者是介词“和”,可学生觉得两者没甚差别,这里要告诉学生一点技巧:“与”连接的名词前后位置调换,不影响句子的意思,就是连词;反之,则是介词。

还有一类虚词,不同的参考书上对其词性的定位不一样,如“所”,有的参考书上是助词,但学生拿出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翻,发现“所”,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地方”等。又如“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注明是“代词”,但其他的参考书更倾向于助词。学生有时候对这些“差别”偏偏很较真,可虚词本身有些用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即使专家也莫衷一是,尤其是在词性不影响解题的情况下,就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没必要在词性上纠缠不清。

(五)牛刀小试,初见成效

一段时间以后,18个虚词积累完毕,再经过虚词的专项训练、学生自出虚词训练题等环节,笔者发现学生的进步确实比较大。在平常的课外文言文训练中也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文本中虚词的用法。每次做到考查虚词的题目,他们解题的信心都很足,在这个题目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同一层次的平行班,此外在对句子的理解翻译上,也更到位更准确了。

以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重分析了文言文阅读虚词复习的一些方法。其实,只要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平时留心观察,注意积累,用心揣摩,文言文虚词复习的方法肯定还会有很多。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朋友能够和我们分享他们好的经验与方法,以便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虚词复习的效率,并最终形成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

参考资料:

[1]杨林.2009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全编全解[J].语文学习,2009,(高考增刊).

[2]陈彪.2010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全编全解[J].语文学习,2010,(高考增刊).

[3]何胜.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语文[M].杭州: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09.

[4]何胜.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语文[M].杭州: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0.

[5]葛伟明.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M].杭州:浙江省教育考试院,2011.

[6]林忠港.核按钮·高考语文[M].湖北:青于蓝考试研究室,2011.

(潘秋霞 浙江省新昌县鼓山中学 312500)

上一篇:让阅读活动流淌文化韵味 下一篇:因为平行,所以不会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