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标与教育科学研究

时间:2022-09-28 03:31:42

教育指标与教育科学研究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教育指标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育指标在以逻辑一实证为范式的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式主要是一种观测性指标,它在教育理论研究中起着为理论提供事实支持,进而

增强理论可信性或可接受性的重要作用。教育指标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问题需要从指标在教育研究中的作

用、应用形式、应用设计等方面来把握。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指标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

作为汇集教育数据、监测教育发展和支持教育决策

的教育指标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几

年来,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也越来越多地借助教育

指标这种“研究工具”分析教育问题,评鉴教育发

展水平,引导教育发展方向,提供教育发展策略。

同时,随着教育指标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

泛,有关教育指标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也引起学界

的重视,“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但从目前已发

表的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有关教育指标研究几

乎都集中在如何在教育评价、教育管理领域应用和

构建指标的问题,而对教育指标在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实验)中的应用研究却鲜有所见。为此,我国

有学者提出要“增强教育研究中使用教育指标的自

觉性”。

对教育问题进行科学研究须遵循科学的范式。

“科学被描述为逻辑(理论)-实证(观察)的。”在

这个结构中,对研究对象主观的理论构想到客观的

事实确证,在逻辑上必须借助一个“认识中介”才

能达成,而这个认识中介就是“指标(indicator)”,它

在科学理论研究中起着一种为理论提供事实支持,

进而增强理论可信性或可接受性的重要作用。因此

有必要对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指标问题进行探讨。

目前从已发表或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

育实验学”等一类教育科学研究文献中还缺乏教

育指标及其应用问题的研究。本文拟从方法论角度

对教育科学研究中教育指标的作用、形式、设计等

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同仁关注。

一、指标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笔者对“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解是,用科学的方

法认识教育规律。社会研究专家袁方教授指出,“科

学方法的核心是科学程序”,因此有关教育指标在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或必要性问题需要在认识

教育现象的研究过程中来把握。

对于其研究过程,我们无须穷尽所有的科学研

究文献,只须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文献中抽取若

干有关研究过程的描述进行比对,在比对中撇开具

体的研究内容,只在方法论层面上考察其“科学研

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若以“假设、实验、

统计”㈣和“操作化”为主要方法,按照“逻辑-实

证”的范式可展开为五个步骤:1.理论思维:即针对

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提出理论概念和描述理论概

念间关系的理论假设。2.理论概念操作化:即把

理论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为可以进行观察和测量的

指标。3.观测记录:即对指标所指示的现象进行观

测和记录,获得支持理论概念/假设的事实信息。4.

加工整理:即对指标观测结果进行统计整理和加

工,形成描述理论假设的统计分布和统计量数(统

计指标)如平均量数、相对量数、相关系数、位置量

数、差异量数等。5.分析判断:即对加工整理结果进

行分析判断、检验解释,形成理论是否具有实在性、

有效性的结论。

这个过程研究的起点是假设(hypothesis),它一

般来自对某一理论的演绎推理。例如,教育学认为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主要原因”,由此可以推演出两

个假设:“人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则人的发展程度越

高”;“人所受教育的方式不同,人的行为方式或身

心素质就会有所不同”。再如教育学认为,“在遗传、

环境、教育三个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

用”,由此可导出假设:“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偏相关

高于遗传或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偏相关”。研究假设

有两个基本性质,一是推测性,即假设对概念间关

系的描述是一种思维中的想象,是对所研究问题的

答案的主观推测,其正确性有待研究结果检验确

证;二是抽象性,即假设对事物间关系的描述,是用

抽象概念表述的,其实在性需要具体事实资料加以

充实。

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求教育事物的客观

规律。“规律即关系”,显然,它与假设所表述的概念

间的推测性主观关系是不同质的,因此客观规律是

不能直接被假设的概念关系所直观,从而说假设就

是客观规律。那么如何在认识上得出主观假设与客

观规律相符合或不相符的结论?或如康德所说主观

符合客观“何以可能”?显然,这需要一个“认识中

介”,这个中介应具有将概念的主观性与事实的客

观性结合在一起的统一性,使主观的假设用客观事

实进行实证成为可能。从上述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

看出,这个认识中介就是研究过程第二阶段(概念

操作化)分析生成的观测指标。所以指标在教育科

学研究中扮演着连接理论到实证的关键角色,对提

高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至关重要。

关于教育指标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根据其

“直观性、可测性等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教育研究的客观性。指标是用看得见、听

得到、摸得着的具体现象、事件或方法表示概念(变

量)的,这就使得研究假设包含的概念成为可直接

感知、操作的东西,因而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客

观性。第二,使教育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在实际的

教育研究工作中,由于不同研究者对同一概念的理

解不同,常常造成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产生不同的结

果,使得研究结果之间无法进行比较。但对概念用

指标明确加以指示,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问题的研

究(可能选用不同的研究对象)结果就可以进行比

较、分析了。第三,保证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对一

项研究假设包含的概念用指标给予明示,也就提供

了重复本研究的确切信息,从而有助于其他研究者

评价本研究,乃至重复本研究以检验研究结果的可

靠性。第四,确保教育研究结果的实在性。在实际的

教育研究过程中,研究的结果通常要用反映研究对

象总体数量特征的统计量数来表示,使之在总体上

证明研究结果的普遍性或普遍适用性。由于统计量

数在没有实际事物的情况下也可由没有实际意义

的抽象数字计算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统计量数只

是一种没有实际内容的空洞形式。但如果统计量数

是由对指标指示的具体教育事物通过大量观察的

信息汇集而成,这样统计量数就是有实际内容的研

究结果了,因而指标有助于保证教育研究结果的实

在性。

二、教育指标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形式

关于教育指标,即以教育为内容的指标。从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历年出版的《教育概

览》和我国教育年鉴的教育指标来看,这种指

标在形式上主要是一种统计性教育指标,即一种

“旨在客观的显示教育实态及其水准的统计值”,

“系衡量教育系统状况或表现的一种统计量数”。

如学校数、在校学生数、教师数、经费数、识字率、适

龄人口大学生的比例、小中大学综合入学率、生师

比、学科测验成绩等。这种形式的教育指标是一种

对教育现象的特征,“通过大量观察”,对观察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后生成的反映教育现象总体数

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因此,统计形式的教育指标

在教育研究活动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研究成果,而非

研究过程;是一种为指标使用者(如决策者、管理者

等)考虑教育问题提供指示的工具,而非研究过程

中搜集信息的工具。那么,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所用

的教育指标是一种什么形式的教育指标?从上述教

育研究过程看,它主要是一种在研究过程中用来搜

集事实信息,为证实或证伪研究假设提供事实支持

的观测性指标。在笔者看来这种形式的指标是一种

更为切合“指标”本性的教育指标。

指标一词是外来语,源于拉丁语中的index,在

现代汉语中它的基本含义主要来自英语中的

indicative(指示的、表示的),indicator(指示物、指示

者)等词语。汉语中“指标”是由“指”和“标”组合而

成的复合词,分而解之,“指”即指示、表示,含有指

出来、示之以眼前的意思。“标”与“本”相对,本意为

树木的末端,引申为表面的、外在的、现象的,含有

本质的外显标志之义。两字合为指标一词,因词释

义,可理解为指示内在特征的外显标志(表现)。

指标作为概念术语,属于科学研究方法领域里

的一个范畴。在以实验和调查为主要方法的教育学

研究中,一般是指为了验证某一教育学的理论假

设,用来搜集经验事实的工具,是一种能够与一定

的研究课题及假设中的概念内涵的某一方面对应

起来,可被研究者的感官所观测到的现象标志,属

于经验层次的现象,其形态包括任何一种能够说明

研究对象特征的东西:事件、事实、实物、操作方法、

行为、语言、文字、数字等,只要能够指示和说明对

象的某一特征或概念,它就成为一个观测指标。如

可用迅速辩认各类图形作为“智力”高低的一个指

标,用耐心回答行人问路作为“同情心”的一个指

标,用成人有目的地引导儿童进行或终止某些言行

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指标。正如《世界指标大纲》

一书作者所说:“是可以被观察到的一切。”指标作

为一种可被人的感官确认的经验层次现象,通过它

可以推知某些特定的事实,并从中得出特定的结

论,例如,对教学法的研究:学生的测验得分这一现

象标志常用来指示(反映)某种教育方法对学生学

习有无促进作用,或学生对某种教育方法是否做出

积极、有效的反应。再如,可用学生到校率、迟到早

退次数、旷课数和时数、守时程度、上课持续专注教

学内容的时间、积极提出和回答问题、作业干净整

洁的程度等作为学习态度的现象标志,指示和判断

学生的学习态度状况。指标正通过其现象标志指示

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特征,因此指标是我们认识教

育现象的基本依据。

教育学研究同任何一种科学研究一样,一般是

先确定观测对象的性质,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描

述,进而形成反映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概念,然后

通过考察认识对象的数量特征和关系来把握认识

对象的性质,揭示认识对象固有的规律性。因此,教

育科研中的观测指标既可以从质的角度来表述,也

可以从量的角度来表述。例如从质的方面表述是某

一教育方式对某种行为变化“有作用与无作用”,

“有效与无效”,“消极还是积极影响”,从量的方面

表述则是作用程度、有效程度、积极程度等。因此,

指标可分为定性观察的和定量观察的两大类。前者

着重指示研究对象在指标上所显示的属性或质性

特征,后者着重指示观测对象在指标上所显示的数

量变化或数量特征。从指标的定性观察中可以获得

反映研究对象出现或不出现某一属性的频数或比

率方面的资料,如统计具有或无某一特征的个体数

可以使我们获得具有该特征的个体有多少个,占总

观测对象个体数的比例是多少,从而使我们对某一

特征是不是所考察对象的普遍属性作出判断。如我

们可用“愿意承担成年人所承担的工作”这一现象

标志作为成人感的指标来观察初中生总体,根据一

个个初中生在这一指标上的回答比率确定“成人

感”是不是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普遍特征之一。

由定性指标获得的资料是用计数而不是用测量方

法,因此也叫计数资料。以这种资料为基础可以进

行属性统计,计算各种比率,进行x2检验,探讨属

性间的关系,揭示研究对象变化的规律。与指标的

定性观察不同,从指标的定量观测中可以获得反映

研究对象某种数量特征或对某一属性拥有程度的

数量资料。例如,用学生的测验得分作为指示学生

对知识拥有程度的指标可以使我们获得学生掌握

某一学科知识的状况,从中作出更精确更有把握的

结论来。由于用这种指标测量所获资料比较精确,

即多次重复实验测量所得结果变异(s2)较小,所以

实验观察次数或个体数(样本容量)可以较少,因此

指标设计应尽量选用可获得计量资料的量表现指

标,计量指标是计量统计借以发挥作用的工具,其

统计结果常用均数表示,常用z检验法、t检验法和

方差分析法进行假设检验。

不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教育指标都具

有四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可观测性,即它们都可以

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测量,二是具体性,即它们都是

反映一定具体学科(如教育学)范畴的,三是中介

性,即它们作为定性认识定量化的工具,起一种将

定性认识与定量认识、理论认识与经验数据之间连

接起来的桥梁作用,是所研究的教育现象得以转化

为数学方法、统计方法能够接受的一种认识形式,

四是客观实在性,即指标所指示或反映的是实际存

在和发生的客观事实。

三、观测性教育指标的分类和设计

在指标理论中,从不同的角度可对指标进行不

同的分类,了解这些分类对于在教育学研究中正确

地设计和应用观测指标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指标

自20世纪70年代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以前是社

会指标的一部分。社会指标主要有两种功能形式,

一种是用来“描述、解释、评价、监测和预测”社会

现象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统计指标;一种是用来观测

社会现象,对社会理论进行实证研究的调查指标。

而教育观测指标相当于社会研究中的调查指标。因

此我们可借鉴社会研究中社会指标的分类框架,同

时考虑教育研究的特点对教育观测指标从不同角

度进行一些分类。在笔者看来下列指标是一些对指

标运用有重要意义的分类。(一)按教育研究的内容

可把教育指标分为三类:1.状态指标,有表示教师或

学生个体状态特征的指标,如年龄、教龄、性别、能

力、知识、经验、学历等;表示教育机构状态特征的

指标,如教学组织结构、师生规模、教育效率、课程

设置、教育方式、教育过程、教育秩序等;表示教育

结果的状态特征指标,如学生身心素质和行为的改

变、教育质量等。2.意向指标,如教育态度、教育观

念、行为倾向等。3.行为指标,如学生学习、参加活

动、加入组织,教师备课、上课,学校组织活动、制定

计划、安排工作、检查评估等。(二)按指标表达方式

可分为:1.量表达指标,如学生记忆量、注意的广度、

智力测验的分数、答题的数量等等;2.质表达指标,

如品德的好坏、熟悉不熟悉、反对与赞成、肯定与否

定等等;3.时表达指标,如学生发展的时距,记忆保

持时间、注意的稳定性、教育时数、修业年限等等。

(三)按反映对象特性的方式可分为直接指标和间

接指标。前者如可用“尽可能多的说出一个物体的

用途”作为直接测定学生创造性的指标,后者如用

听课学生数、愿意接续学习课程后续内容的表态等

作为间接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四)按反映事

物的专一性可分为综合性指标和专一性指标。前者

如智商,后者如数字记忆。(五)按度量层次可分为:

1.定类指标,如性别;2.定序指标,如上课认真听讲

的程度;3.定距指标,如学生测验得分的标准分;4.

定比指标,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年龄等。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指标设计是制定研究方案

的关键,不能不予以考虑。关于指标设计问题,我国

学者袁方、郭志刚、何玉琨、李方等在他们各

自领域发表的著述中均有关于观测指标设计的研

究成果。结合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和需要,摘其要

者归纳如下:

确定和设计观测教育现象的指标主要有两种

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以理论分析为基础,运用演绎

方法,由概念演绎出变量,然后以变量的各种表现

(取值)作为指标予以指示。这种方式在具体操作

上,实际就是给概念下操作性定义,以定义的内容

陈述作为观测指标。简捷的做法是:从概念的“内涵

分析入手,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把这一属性

的现象性外观表现确定为指标”。例如,给学生的

集体主义精神确定一条观测指标,可采用如是程

序:集体主义精神/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参加集体

活动次数(指标)。第二种方式是以经验分析为基

础,从丰富多样的教育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一些基本

的分类事项,由此建立指标,以指示教育现象。当

然,这只是从方法论角度称之为经验方式,因为它

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理论观念成份。例如,美国著

名教育心理学家瑟斯顿对智力进行研究时,从56

种不同的测验中,通过因素分析,先将智力定义为

语文理解、语词流畅性、数字运算、空间表象、机械

记忆、知觉速度、一般推理七种基本能力,然后对七

种能力用行为描述方法进行操作化定义,形成对智

力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指标(附表1)。

上一篇:探索石文化为主题在景观中的应用 下一篇: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