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研究

时间:2022-09-28 03:06:40

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研究

[摘要]分析Web2.0对信息环境的影响,讨论个人信息环境的概念;根据个人信息环境的概念及Web2.0对信息环境的影响,提出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的基本架构及各部分组成要素,阐述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构建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Web2.0个人信息环境 构建

[分类号]G250.7

当今互联网领域,Web3.O已经成为讨论的时尚,然而迄今,并无成功实例实证人们有关Web3.0的期望。因而,基于Web2.0来讨论和构建个人信息环境,可能更具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 Web2.O对信息环境的影响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它涉及信息创建、、传播、存储、组织、管理、交流和利用等要素。2005年来,以Blog、RSS、Podcasting、SNS、Wiki、Micro―Blog―ging等为典型代表的Web2.0,成为互联网领域学术研究与商业运用的热点,使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1.1 信息创建更加自主

Web2.0时代,互联网用户既能通过Blog书写文章,报道新闻、发表评论,表达个人观点;也可通过Wiki针对同一主题与他人一起进行写作;还可以借助Pod―casting制作各种各样的节目。使用户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自主的“内容贡献者”或“内容制作者”,使内容生成呈现出离散、去中心化、非权威化、集体创作与协同创作的特点,进而促使互联网信息创建向一个更加自主的方向发展。

1.2 信息更加自由

进入2.0时代,人们除了可以通过BBS信息,还可依据个人喜好自由选取Blog、Micro―Blogging、Podcasting、Wiki、SNS等无需严格审查的渠道自由信息。

1.3 传播手段更加丰富

Blog、Wiki、Podcasting为用户提供了写作、发表、评论、转载、交流、阅读、下载的平台和工具;SNS使得用户能自己组建圈子,围绕共同的话题生产并分享资源;Micro-Blogging允许用户进行方便简洁的信息交流,并使挖掘潜力不单停留在文字、图片、视频范畴;RSS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订阅自己感兴趣的网络信息。所有这些,不仅扩展了信息传播的途径,也促成传统媒体引进Web2.0应用。例如,几乎所有主流媒体节目都有了Podcasting播出形式。

1.4 存储方式更加分散

以Blog为例,涌现出了多种服务提供商(BSP)。一类是独立运营的,如Blogchina、Blogcn等;一类是基于传统门户网站建立起来的,如新浪博客、搜狐博客等;还有一类是借助关联产品建立起来的,如网易空间、QQ空间、MSN Space等。正是各种Web2.0应用的发展,目前不同应用平台、不同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应用服务器及其存储系统正生成海量信息,从而使得信息的存储更加分散。

1.5 组织管理更加方便

目前,RSS不仅可以用来订阅支持RSS的新闻、Blog、Wiki、Podeasting、电子期刊、数据库中基于主题或关键词的论文等,还可以用来创建个人门户,进行多平台统一,对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开放获取资源以及前述的各种Web2.0应用提供链接支持,并且愈来愈多的网站和其他基于互联网的数字资源也提供了对RSS的支持。因此,利用它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管理。

1.6 交流渠道更加开放

Web2.0是一个以用户为核心的开放性互联网,它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的Micro―Blogging、SNS等构建不同的交流圈子,与不同的人群进行交流沟通,并且享有完全的选择权和参与权,交流渠道空前开放。

1.7 信息利用更加个性

Web2.0的核心就是让用户参与内容创造,从而更好地变革互联网的内容组织和信息传播,创造关联性和社会性。这种发展带来的变化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由网站中心化向用户中心化转移,信息资源的聚合更多基于个人知识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更加适宜个性化利用。

2 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基本构成

2.1 个人信息环境的概念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个人信息环境给出了不同的定义。James C.French提出,个人信息环境就是用户根据自己特殊需要创建的一种“个性化资料集”。郭家义、张晓林则认为个人信息环境是指与个人信息需求相关的信息资源、信息交流渠道等信息交流要素的总和。前者着力点是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信息资源的构建,后者扩大了个人信息环境的内涵,强调个人信息环境不仅包括个性化信息资源,还包括个性化的信息交流渠道。但从个人需求的实际看,个人信息环境仅有个性化信息资源和信息交流渠道是不够的,还要有能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创建与渠道、信息搜索与获取渠道,要有能满足用户组织管理个人信息资源、信息渠道的工具。因此,个人信息环境完整的概念是:与个人需求相关的信息资源、信息创建与渠道、信息交流渠道、信息搜索与获取渠道、信息资源与渠道的组织管理工具等要素的总和。

2.2 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基本架构及组成要素

2.2.1 个人信息创建与平台 信息创建与有两种基本途径:①正式出版;②非正式出版。Web 2.0时代,出版社、期刊、杂志、报纸等正式出版渠道大多建立了自己的网上投稿系统,而Blog、Wiki、Podcasting等则为用户提供了非正式出版渠道。因此,Web 2.0时代的个人信息创建与平台应该由用户需要的各种网上投稿系统及Blog、Wiki、Podcasting等构成。

2.2.2 个人信息搜索与获取平台 Web2.0时代,人们搜索与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种:①互联网上通用的搜索引擎和各种Web2.0应用;②互联网上各种数字信息服务系统;③直接检索查询相关数据库。因此,个人信息搜索与获取平台应该由这三种途径构成。

2.2.3 个人信息交流平台 Web1.0时代,QQ、MSN等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较好的交流沟通。Web2.0时代,Micro―Bloging和SNS正日益成为互联网用户信息交流沟通更为便捷的工具。例如,Micro―Blogging的领先者twitter,两年内就突破了5 000万用户。SNS在国外吸引了75%的欧洲互联网用户,其中Face-book和MySpace每月吸引着1亿以上的访问者。在国内,截止2009年3月,校内网以4 339万人牢牢占据用户数首位,排名第三的开心网用户数则突破2 000万大关,达2 235万人。因此,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交流平台应该由它们构成。

2.2.4 个人信息资源及信息渠道的组织管理平台目前的信息环境总体呈数字化、网络化和开放式特点,

与个人需求相关的信息资源、信息渠道等各种要素具有明显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和繁杂性。个人信息资源及信息渠道的组织管理平台就是要在这种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将能满足个人信息需求的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数字信息资源、信息创建与渠道、信息交流渠道、信息搜索与获取渠道等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使之既能通过一个集成入口实现个人信息环境中各要素的有效利用,同时避免信息过载、同类平台重复设置、信息渠道杂乱繁多的局面产生。为此,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资源及信息渠道的组织管理平台必须具备三个功能:①能对支持RSS的各种数字信息资源订阅与聚合;②对不支持RSS的数字信息资源、信息渠道链接收藏;③对数字信息资源和信息渠道进行科学组织与管理。基于桌面的RSS阅读器能够满足上述要求。

3 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构建

根据前面的分析,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构建,实际上就是借助基于桌面的RSS阅读器,创建一个包括个人信息创建与平台、个人信息交流平台、个人信息搜索与获取平台在内的个人信息资源与信息渠道组织管理平台的过程。必须强调的是,构建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信息需求、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使用习惯等对个人信息环境中各平台的组成要素和个人常用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认真的筛选和选择,确定各平台具体的构成要素和常用数字信息资源,然后根据个人信息环境的基本架构分门别类,并按照分层次、分类聚合的原则,利用基于桌面的RSS阅读器建立个人信息创建与平台、个人信息交流平台、个人信息搜索与获取平台和个人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人信息环境结构体系,从而创建一个能满足个人信息需求的便于有效利用的个人信息环境。下面通过一个原型来说明基于Web2.0个人信息环境的构建方法。

根据笔者的学科背景(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专长(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管理)、当前研究兴趣(Web2.0及其应用)、个人利用信息资源与信息渠道习惯与爱好及个人信息环境的基本结构体系,借助基于桌面的周博通RSS阅读器(下称阅读器)构建了一个基于用户需求的个人信息环境原型。具体由4部分构成:

3.1 信息创建与平台

个人信息创建与平台由正式出版渠道的网上投稿系统和非正式出版渠道的Blog、Wiki、Podcasting等构成。首先,我们利用阅读器的收藏夹创建“信息创建与平台”目录,并在其内建立两个次级目录“网上投稿”、“网上发表”,然后将自己注册使用的各种网上投稿系统在“网上投稿”内建立相应链接并命名,将自己注册使用的Blog、Wiki、Podcasting系统在“网上发表”内建立相应链接并命名。原型中“网上投稿”链接了《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等的网上投稿系统,“网上发表”建立了新浪博客的链接。

3.2 信息交流平台

信息交流平台主要由Micro―Bloging和SNS构成。具体方法是,先利用阅读器收藏夹创建“信息交流平台”目录,然后将自己注册使用的Micro―Blogging和SNS在其内建立链接并命名。原型中注册使用的Mi―cro―Blogging和SNS分别是新浪微博和豆瓣。

3.3 信息搜索与获取平台

现阶段,仍有许多资源、系统和应用是不支持RSS的,它们在满足个人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利用阅读器的收藏夹收藏它们,以建立对它们的信息搜索与获取平台。根据个人需要及不同资源、系统和应用任务性质的差异,笔者创建了“信息搜索与获取平台”目录,并在其内建立4个次级目录“集成检索与获取系统”、“文献传递系统”、“馆藏及借阅查询系统”、“常用数据库”,以满足自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信息需求。

3.3.1 集成检索与获取系统 用于链接提供集成信息服务系统的目录。笔者所在单位提供了两个可合法使用的集成信息服务系统:①“鲁大学术文献搜索”;②“eduChina”。前者是一个以“读秀学术搜索”为平台,以“读秀知识库”资源、用户馆馆藏OPAC、用户馆馆藏中外文数字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为搜索对象的集成信息服务平台,它不仅实现了鲁东大学馆藏主要数字资源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实现了与鲁东大学馆藏印刷型图书目录检索的对接,还建立了以“读秀知识库”资源及所有用户馆资源为支撑的文献传递服务系统。后者是以“e读”为检索平台,以各高校图书馆馆藏OPAC、学位论文及引进外文数字资源为检索对象,并实现了对引进外文数字资源全文链接的集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利用它既可获得馆藏引进外文数字资源的一站式信息服务,也可获得基于“e读”检索结果的文献传递服务。因此,原型中笔者在目录内建立了“鲁大学术文献搜索”、“eduChina"两个链接。

3.3.2 文献传递系统 用于链接专门提供文献传递服务系统的目录。不同的文献传递服务系统提供的文献传递服务范围和文献传递服务价格是不同的。鲁东大学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国内5大文献传递服务系统的链接,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根据个人需要,笔者建立了“CALIS文献传递”、“CASHL文献传递”、“NSTL文献传递”三个链接(见图1)。

3.3.3 馆藏及借阅查询系统 用于链接用户所在图书馆馆藏OPAC系统及用户借阅情况查询系统的目录。原型中建立了笔者所在鲁东大学图书馆的OPAC系统及读者借阅情况查询系统的超链接。

3.3.4 常用数据库 用于链接用户常用数据库的目录。目前,图书馆的数据库较多,分布于不同栏目,使用起来需要不断重复查找相应超链接,为避免这种麻烦,笔者将自己常用数据库的超链接集中于“常用数据库”目录中,建立了自己的常用数据库体系。原型中,目录内建立了SD、SpringerLink、PQDT和CNKI的超链接。

3.4 信息资源聚合平台

周博通RSS阅读器中“我的频道列表”实际就是一个基于RSS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阅读器自带的RSS频道在构建个人信息环境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时可根据用户自己的需要进行增删。目前,支持RSS的数字资源种类很多,如网站、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Blog、Podcasting等,但实际应用中,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用户需要的。因此,信息资源聚合平台的构建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要贪多求全,以免造成信息冗余。根据个人需要,原型中,笔者将“我的频道列表”中自带的RSS频道全部删除并创建了“常用期刊”、“专题资料”、“通知通告”三个目录用来聚合订阅个人需要的相关RSS频道,以保证仅对个人有用的信息资源的分层次、同类相聚。

3.4.1 常用期刊 利用电子期刊库中提供的期刊RSS订阅功能实现对个人常用期刊的跨平台订阅,建立个人常用电子期刊体系,以获取其主动推送服务,实

现对相关期刊研究内容的一站式连续跟踪,提高信息获取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型中,笔者从S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订阅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15种中外本学科权威的核心期刊。

3.4.2 专题资料 利用数据库中提供的基于主题或检索结果的RSS订阅功能实现对个人关注的跨平台专题研究资料的连续跟踪和订阅。根据目前个人的研究兴趣――Web2.0及其应用。原型中,“专题资料”目录内根据主题的不同下设了“Web2.0”、“Micro―Blogging”、“SNS”、“widget”、“Mashup”等子目录,实现了对来自SD、SpringerLink、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同一主题研究论文的聚合和订阅。

3.4.3 通知通告 用于对个人关心网站通知通告的订阅。原型中,笔者对自己关心的国内几所著名高校图书馆的通知通告进行了订阅,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以及时了解兄弟图书馆的动态。

4 基于Web2.0个人信息环境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4.1 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构建应坚持按需构建的原则

个人信息环境是一个基于用户需求的有序个性化的信息环境。目前互联网上各种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信息渠道层出不穷,如果人们在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构建中不加选择地求全、求大,则构建的信息环境必然是大的信息环境的缩影,依然杂乱无序。因此,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各平台及信息资源的组成要素必须按需选取,以保证个人信息环境的有序和优化。

4.2 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构建必须采取混聚策略

混聚(mashup)是近几年伴随着Web2.0和社会化网络的兴起而迅猛发展起来的一种网络应用开发模式,其设计思路是以特定的用户与业务需要为目标,将来自不同站点的数据源和Web服务(Web services)加以混合与集成,以此构建一个新的应用。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构建实际就是一个混聚过程,其最大特点就是能根据用户的需求灵活设计和聚合所需要的资源与服务。我们知道,不同用户信息需求不同,所处的信息环境也不同,因此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构建必须采取混聚策略,以保证个人信息环境的构建能按需进行,从而适应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4.3 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构建应遵循二八法则

人们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符合二八法则这是一种共识。在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构建中,如果不遵循这个法则,凡是个人需要的数据库、电子期刊、开放获取资源、网站信息统统聚合到个人信息环境中,则我们的个人信息环境必然处于冗长、庞杂的境地。为此,在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构建中应遵循二八法则。具体实现的途径是,通过精选建立较小的类似于“常用数据库、常用期刊、专题资料、通知通告”等的常用信息资源目录,以获取个人需要的主要信息,通过精选“集成信息服务系统、文献传递系统和其他信息渠道”以获取其他必要的信息。

总之,基于web2.0的个人信息环境构建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需求的简便实用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创建、、组织、交流、利用的理念、方法与工具,它的推广和应用将有效促进互联网用户信息素质的提高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我国知识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璐,曹三省,毕雯婧,等.Web2.O技术应用及Web3.0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08(5):50-52

[2]熊回香,王学东,许颖颖.基于Web3.0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12):1770―1775

[3]石卫.从Web3.O看图书馆与用户关系新变化[J].图书馆学研究,2009(9):63―65

[4]张哓青,张植禾,相春艳.基于web2.0的知识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2010(4):123―126

[5]赵宇翔,朱庆华.Web2.0环境下影响用户生成内容动因的实证研究――以土豆网为例[J].情报学报,2010,29(3):449―459

上一篇:面向网络传播形态的公共信息预警模式研究 下一篇:基于关系网络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