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劳动经济学的另一层面纱

时间:2022-09-28 01:10:27

掀开劳动经济学的另一层面纱

摘 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对劳动经济学的深入学习自己的一点小感悟和体会。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体会

在上杨老师这门课之前曾经接触过劳动经济学,当提及劳动经济学这五个字眼时,脑海中会蹦出几个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需、人力资本、劳动力流动、工资、劳动市场歧视、失业以及宏观收入分配。其实这几个词可以基本涵盖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前仅仅对大的理论框架有所掌握,当时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但是,也正是对劳动经济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使我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我发现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之前的学习只是揭开了的她的一层面纱,我并没有真真切切的看清楚,这学期的学习使我又揭开了她的另一层面纱。

揭开她的另一层面纱之后她的模样更加清晰的展现在眼前。劳动经济学,将该名词分解来看有两个关键点,即劳动和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属于经济学,但是它又不同于经济学,它有经济学所拥有的一般特质,但是它又有独一无二的“魅力”。劳动经济学的一般特质在于它要解决一个矛盾和两大问题。一个矛盾是劳动力资源有限和人的欲望无穷之间的矛盾。劳动经济学要解决的两大问题:第一,如何使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第二,如何使有效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此外,它的独一无二在于“劳动”二字。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进行交换时,劳动者仅仅让渡使用价值,并非劳动力的所有权。劳动力和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并且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的作用。总之,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它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的方法和规范的方法,实证经济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与其他学科相比,劳动经济学更接地气。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都跟这门学科相关。比如我所真真切切体会到的一个问题。一直以来我的脑海中有一个很大的疑问,苹果公司生产的的手机为什么在中国可以卖到那么高额的价格?它凭什么获得那么高的利润?包含在苹果手机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值那么多钱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按照价值规律的说法,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正常情况下,价格是不会偏离价值太多的,但是苹果手机的价格远远高于它的价值。除了经济学一般的供需理论之外,我觉得还涉及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每次苹果出新品,很多人就会跟风去换手机,之前的手机根本没有坏。在苹果的消费大军中,包括了大学生这一群体。大学生并没有靠自己的劳动力挣得财富,他们还需要花费家里的钱,理性的消费应该是很认真的对待父母给自己的来之不易的钱,但是很多大学生却盲目攀比,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一部新款苹果手机而四处借钱。这很明显是虚荣心在作怪。换言之,许多人认为为了所谓的“面子”花再多的钱都值得,这不禁使我想起中国人在海外疯狂购买奢侈品的画面。中国人的消费好像已经打破了经济学的一般假设,即理性人。中国人的很多消费是非理性消费。在我看来手机的功能就是通讯,只要可以接打电话和收发信息足以,为了获得这两项功能花费那么多的真金白银,我觉得是浪费。以后有机会可以研究下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应该也是一个蛮有意思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跟我们学校有很深的渊源。课上杨老师曾经讲到过北京经济学院,即首经贸的前身,对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1958年,劳动学院成立,后改为北京经济学院,设立劳动经济、劳动保护和物资管理本科。2001年,首都经贸大学成立劳动经济博士点。我们学校的发展也正体现了国家对于这一学科的重视,同时又反过来印证了这一学科对于国家的实际意义。在所有经济学相关的问题中,只有劳动经济学是唯一与民生问题高度相关的。由此可见,在“以民为本”的今天,它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近些年来,劳动经济学的关注面更宽,更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更积极,面积更大,成为相关学科的经济学支撑。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更加充实了自己有关劳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而且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即提问题的能力。我觉得在学会回答问题之前应该先学会提问题。杨老师对每个问题的阐述都可以出口成章,而且阐述的很清晰,这需要很深的积淀,我要慢慢积累。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多的是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看待问题更具条理性,这些能力通过这学期的课程我都有所提高。感谢杨老师这学期的精心讲解,感谢各小组同学对每个专题的用心准备,每次的课自己收获都很大。

我至今尚未看清劳动经济学的“庐山真面目”,相信随着自己的不断学习,我会将她的面纱一层一层的揭开,下学期要继续跟大家一起去揭开她的另一层面纱。(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 杨河清.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5.

[2]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

[3] 唐k.劳动经济学的问题演进[J].教学与研究,2004(11).

[4] 袁伦渠,林原.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6).

上一篇: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之我见 下一篇: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