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写作中的文学元素

时间:2022-09-28 12:20:22

校园新闻写作中的文学元素

摘 要: 校园新闻写作大都程式化,读起来老套乏味。在校园新闻写作中适当引入文学元素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具体说来,就是根据校园新闻写作的不同内容分别引入散文、小说、诗歌的因素,以增强校园新闻的可读性。

关键词: 校园新闻写作 文学元素 美感

在新闻写作中引入文学元素,让读者在读新闻时感受到美,其最终的目的和最大的好处就是让读者更容易接受。校园新闻具有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这个群体年轻、富有朝气,更易接受别具一格的东西,对于刻板、老套的新闻写作方式则有明显的排斥情绪。因此,如何改变新闻报道的传统形象,对于校园新闻写作者来说,就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校园新闻写作中更多地引入文学元素无疑是一个简便可行的办法。那么,如何在新闻中引入文学元素呢?我在学习和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在坚持和弘扬新闻的真、新、快、短、实等特性的基础上,可适当借用美学和文学的表现手法,把美感引入新闻写作,使新闻的“线条”更加婀娜多姿,使新闻更加可读、可信。

要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文学元素,首先要明确校园新闻和文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遵循客观事实,如实反映客观实际,而校园新闻更是对发生在一个较小范围之内的事实的报道,很多事实在报道之前读者就有所耳闻了。文学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通过艺术概括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二者同时强调真实性原则,但文学与新闻对真实性有着不同的要求。新闻写作是“再现”事实,它强调在坚持生活之真的基础上,注意升华真实生活中的因子,提升为本质的真实。文学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再造”的合理性上,文学不是生活的机械摹写,重在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对从生活中获得的材料必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加工、合理想象和修缮,再纳入作品的框架,从而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写作与文学写作就泾渭分明了,在新闻写作中适当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把文学的元素引入到新闻写作中来,不但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而且可以赢得读者的认可和欢迎。从本质上来说,新闻本来就是一种“快餐文化”,长期以来,新闻写作的程式化、标准化、概念化使得新闻如出一辙,毫无生趣。一些新闻报道之所以不耐看,或者边看边忘,给人留不下深刻印象,究其原因往往就是缺乏文采,缺乏对细节生动典型的描述。没有细节,写人物活不起来,报道事件平铺直叙,介绍经验常常概念化,宣传成绩雷同。校园新闻的读者群体对这种类型的新闻具有强烈的排斥情绪,往往是报纸一到手随手就扔进废纸篓。这就使校园报纸的编辑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在保证校报主流宣传作用的前提下,让校报内容鲜活起来,吸引广大师生的眼球。文学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文学元素,凸显文学特色,是广大新闻写作者乐于尝试的一种好办法。

一、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散文元素

消息是新闻中最常见的文体,它以事实说话,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在创作校园新闻消息类作品的时候,适当地引入散文元素,可以使消息所传达的情感更加真挚,结构更加活泼,内涵更加丰富。

(一)真挚情感的流露。散文化消息写作与传统消息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传达新闻事实的同时,前者饱含着作者的感情。打开当前高校大部分校园网,全文充斥的只是“汇报、指出、强调、希望、要求”之类的词语,所有的内容都是“只见领导不见人”,缺乏生气,缺乏情感。作为校园新闻人,我们应该力戒使用这样的文字和表述,敢于纠正这些形式死板、老套、枯燥乏味、公式化、概念化及充塞政治术语等弊病,积极置身于新闻发生的现场,实地观察和亲身体验,参与到被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地进入角色,积极地参与,细心地观察,深入地体验,以获得与新闻当事人更加贴近的真切感受和对新闻事实更加清晰而透彻的了解。写作时,勇敢采用生动活泼的写作形式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把这些活动的主体放入新闻事件中,让他们和其他新闻人物一样,以鲜活的话语出现,重现校园新闻的自由活泼、生动优美、清新明快的特色和风格。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的新闻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的思想,流淌着作者的智慧,闪现着作者的身影,记录着作者的足迹。

(二)自由活泼的结构。我国的新闻前辈穆青曾在1982年明确提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的方向发展,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的明快的形式。”穆青前辈的话,影响了许多的新闻工作者,且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符合时展的新闻写作方式。

散文化结构的使用,有助于在结构安排上突破僵化的八股式新闻俗套,机动灵活运用时间顺序式结构、倒金字塔结构、并列式结构及悬念式结构这些形式,从而将简单的内容写得富有变化,把呆板的新闻写得生动活泼。采用这样的结构章法来报道新闻事实可使原本单一的新闻事实变得较为复杂,使平面的事实立体化。这种结构看似行文随便,结构松散,画面与画面、事实与事实之间,腾挪跳荡,好像是作者神思浮游、漫不经心。其实,这里所选用的事实都是精挑细选过的,事实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这种表面的松散,为全文的中心起铺垫衬托作用,以免行文太直,一览无余,从而使我们的报道错落起伏,呈现出丰富、多姿的态势。

(三)丰富多彩的场景和意蕴。散文化的导语,能够把那些索然无味的材料以趣味盎然的手法表现出来,给读者清新、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描写式导语,往往会因用语的生动、新鲜、别出心裁而令人赏心悦目。这种描写更多的是表现新闻所发生的场面,这种场面是记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再现出的真实而客观的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生活画面和情景面貌,它既是构成新闻情节和新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揭示新闻主题和彰显新闻价值的主要要素。它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新闻发生的现场,是记者亲历的新闻环境,是新闻发生事实环境的再现,有助于突出新闻主题,丰富新闻内容,增强消息的现场感和生动性,增添消息的新鲜性和真实性。同时,它还能表达和展现记者的审美理想和思想观点。用散文化的笔法来写新闻的主体部分,能增强新闻的立体感,深化主题,打动读者。消息结尾部分如果能很好地运用散文的抒情笔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的思索。恰当运用背景材料能增强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以及报道的深度。利用“散文式”的笔法能形象而简明扼要地表达背景材料,深化主题,使读者对新闻有更广阔、更多元的理解。

二、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小说元素

通讯是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事件的详尽报道。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容量较大,它要求和谐地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再现新闻事实,较细致地表现新闻事实的发生、变化、结果、影响。著名记者柏生同志在谈到通讯时说道:“通讯和新闻不同,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而通讯除了事实以外,还要有情节,有镜头,有联想。”可见,一篇优秀的通讯是离不开文学手法的运用的。纵观当前优秀成功的通讯,无不渗透着对小说手法的借鉴与运用,这些通讯非常重视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描绘丰满完整的新闻情节和新闻场面。由于这些小说元素的渗入,使得这些通讯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审美性,增强了这些通讯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由此可见,在校园通讯写作中,要想获得更多读者的青睐,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下,适当运用小说的表现手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十分必要。

(一)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校园通讯中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所占的比重较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两种通讯中十分重要。写作时,我们首先要通过行动刻画人物。高尔基关于文学创作曾说过这样的话:“为了使艺术作品有说服力,有教育的力量,要尽可能地使人物多行动,少说话。”通讯也不例外,通讯中的人物是行动着的人物,人物的思想、性格,都要靠行动进行刻画。对新闻人物,只有通过他的行动才能展现他的“事迹”,换句话说,一个不行动的人,也许有“心迹”,却没有“事迹”,没有“事迹”也就没有新闻。其次,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性格。选好细节是写活人物的关键。有时,一个典型而有意义的细节,就能写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来。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吝啬性格让人过目不忘,主要得力于作者写他临死时因家里的油灯点了两根灯芯太费油而不能安心闭眼一个小小的细节。又如《自行车队的主心骨》写李文耀“在荒芜人烟的戈壁沙漠中,自己忍着饥渴,在烈日下把自己仅有的一壶水和七颗花生让给同学”。这一细节活画出了一个默默奉献、热爱学生的车队司机的形象。

(二)注意写好人物活动的场景。这是我们的校园通讯较为薄弱的方面。纵观校园通讯,真正有人物场景描写和故事情节的较少。我们说场景的描写可以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这样的场景要求真实、简洁,不可凭空想象,也不可孤立绘景,喧宾夺主,湮没了人物和事件。

(三)注重典型情节和细节描写。虽然通讯不可能都写得像小说那样有故事性,但是,至少不能情节简单、枯燥乏味。一定程度的丰富性和曲折性还是必要的。有丰富生动的情节,是通讯区别于消息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通讯产生魅力、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因素。通讯的情节安排要讲究完整、丰富,还要有一定的波澜和曲折,情节发展态势忽而下跌、忽而上扬,继而再下跌、再上扬,跌宕起伏,总是让读者保持着阅读的浓厚兴趣。此外,通讯的情节要典型、生动、深刻,即有典型的情节,它不仅生动感人,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也有着突出的作用。因此,校园新闻通讯也应该深刻挖掘有生动、深刻的典型的情节。

三、在校园新闻写作中引入诗歌元素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何使新闻有一双魅力传神“美目”,在一瞥之间,拨动读者的心弦?大学校园是高层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是人类高雅、精英文化的传承地,是人类思想火花的萌发地。大学校园新闻标题的制作应该体现出阳春白雪的一面,而不应全部充斥万能套话式和平铺直叙的会议式长标题,这样的标题直勾勾、干巴巴,令人兴味索然,望而生厌。

校园新闻诗意化的标题,可表现出传者主动与受者进行对话的姿态。这种诗意化的标题的制作除了必须遵循新闻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即准确具体、生动形象、简练精粹之外,我认为还可采用妙引古代诗、词、歌、谣、赋等,或借句发挥,或利用比喻、对偶、仿拟辞格等手段使古句翻新,或捕捉流行等方法,从而增加标题的高雅意境和个性韵味,使人读来唇齿留香、余味悠长。如《映日荷花别样红》(《贵州大学报》,2003年10月30日),标题直接引用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用荷花映在早晨的阳光里,红得特别鲜艳,比喻该校历史系2000级(2)班这个全国先进班集体,很有文采。又如《今晚,怎一个“喜”字了得》(《孝感学院报》,2003年11月9日),把李清照词《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中“愁”字反改为“喜”字,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该校师生的欢乐心情。

对流行语的采用方面有“地球一小时,无电也精彩”(《上海大学报》),而陕西省高校新闻文集中的《人间自有真情在》、《洒向校园皆是情》等改用了流行语“洒向人间都是爱”。另外,像《用“声音点燃激情”》《“创新达人”李云霄》(《华北电力大学报》,2010年),前者仿照歌词,用“梦想点燃激情”,后者仿“时尚达人”构词。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若是有了文采,新闻可能会以新闻性为主加入一定的文学特色。我们惯常的概念是只要新闻能描述清事实就可以了,但是许多文学性元素的融入,使得新闻这种“易碎品”所描述的事件、信息在人们的生活记忆中保留更长的时间,从而体现了更多的价值。但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化的语言是要把握度的。我们可以在详细充分地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在不歪曲事实的具体形态,即保证材料真实的前提下,用形象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用文学语言生动地报道新闻事实,以强化事物的本质特征。

上一篇:审美思维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下一篇:教育改革应全面激活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