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你看”的变体

时间:2022-09-28 12:14:36

摘 要:本文探讨话语标记“你看”的相关形式。通过分析“你看”的重叠形式、“你看+代词”和“你+否定词+看”三类形式,探讨“你看”与相关变体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话语标记 “你看” 变体 主观化

董秀芳(2007)论及话语标记演变过程的共性,其中包括语形上的变化。她认为话语标记的形式可以不稳定,例如话语标记“别说”存在变体形式“也别说、可也别说、倒也别说、您/你别说”等等。刘丽艳(2006)探讨了话语标记“你知道”的三个语用变体“你知道吗”“你知道吧”和“你知道”。陈丽君(2010)考察了话语标记“我给你说”的演变过程,指出“我说”“我给你说”“不是我说你”几个相关的话语标记在有些场合可以互换,但又分别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同时指出,“目前,对于话语标记变体的研究还较少有人涉及”。

本文探讨与“你看”这一话语标记有关的变体形式。

一、“你看”的研究现状

刘月华(1986)列举了“说、想、看”的特殊用法,指出“‘你看’有时也可以引出说话人的看法,……含有不满、责备、嗔怪的意味”,但对此问题未作深入分析。

有学者从情态角度研究这类话语成分。张伯江、方梅(1996)指出,口语里的系动词和一些心理动词,前面加上指示词或人称代词,用来表明说话人的能愿、态度、评议。陈振宇、朴珉秀(2006)将“你看”分为表示认识情态、充当非现实标记的“你看1”和提请注意、充当现实标记的“你看2”。李君、殷树林(2011)和殷树林、李君(2011)分别探讨了“你看”作为提醒标记和征询标记的用法。

不少学者运用词汇化、语法化、主观化理论,从历时角度建构话语标记的形成过程,如曾立英(2005)、董秀芳(2007)、张旺熹、姚晶晶(2009)等。曹秀玲(2010)从构式语法化的角度探讨汉语“我/你V”系列话语标记的形成及其制约机制,提出主谓结构是话语标记的重要来源之一,具有一定跨语言的共性特征。孙利萍(2012)讨论了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内部构成、分布特征及管界等形式特征;意义的程序性及主观性、交互主观性等语义特征。

此外,还有学者探讨了与“你看”结构相近的话语形式。例如,郑娟曼、张先亮(2009)和李宗江(2009)分别探讨了表责备义的话语标记“你看你”和“看你”类话语标记。李治平(2011)探讨了“瞧(看)你说的”形式。

可以看出,对于“你看”类话语标记的研究正在不同层面展开,但仍有一些问题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探讨话语标记“你看”的变体及其形成动因。通过分析“你看”的重叠形式、“你看+代词”“你+否定词+看”三类形式,初步探讨“你看”与相关变体形式的关系。

二、“你看”的重叠形式

“你看”的重叠形式包括“你看看”“你看你看”。张德岁(2009)提到,“你看看”多出现在口语中,较多含有不满或责备的口气,符合话语的“数量象似性原则”。本文认为,“你看看”“你看你看”与单个的“你看”相比,增强了语势,充分地表达了说话人的情感。例如:

(1)鲁贵(看见鲁大海那副魁梧的身体):你看看,这孩子这点小脾气!

(2)鲁贵(笑,掩饰自己):你看,你看,你又那样。急,急,急什么?我不跟你要钱。

例(1)中的“你看看”表达说话人“鲁贵”对听话人“鲁大海”强烈的不满。例(2)中,说话人连用两个“你看”,反映出内心的慌张、急促。

一般情况下,意义简单的概念,认知上的处理也就比较简单,反之,意义复杂,认知上的处理也就比较复杂。这就是“数量象似原则”(伍思静、崔敏,2009)。“你看”简单形式与重叠形式功能的差别,正是“数量象似原则”的折射:“你看”单独出现,发挥话语提示、话语强调、交互认知和消极表态功能(苗丽,2013);而“你看看”和“你看你看”,不仅表现出这些一般功能,而且增强了语势。

三、“你看+代词”结构

郑娟曼、张先亮(2009)探讨了表责备义的话语标记“你看你”。“你看你”“你看他”“你看她”等都可充当话语标记,发挥消极表态功能。

(3)鲁贵(向四凤):你看你,哪有你这么说话的?太太叫二少爷亲自送来,这点意思我们好意思不领下么?

(4)鲁贵(汹汹地):讲脸呢,又学那点穷骨头,你看她!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

在例(3)、(4)中,说话人通过使用“你看你”和“你看她”凸显自己不满的情绪。以上“你看+代词”结构至少有以下共同点:①语音:后面可以停顿,可以加上语气词“啊、呀、吧”等;②句法:“你看+代词”常出现在句首,相对独立,或者只是松散地附接在句法结构上;③语义:它们的有无并不影响语句的语义;④情感:在话语中除了具有话语提示功能、话语强调和交互认知功能以外,还具有非常明显的消极表态功能。

郑娟曼、张先亮(2009)认为,“你看你”的“责备义”是语义规约化的结果,是指某种语言形式所含有的语义一旦与另外一种语义结合后,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完整的语篇意义,经过人们长期和广泛地使用,这种语义联系就会逐渐固化到前一种语言形式上,使之一出现就能使听者或读者联系到与该形式密切联系的那个语义。

“你看(+代词)”的消极表态功能,不仅是语义规约化的结果,还源于说话人的地位差异。陈辉、陈国华(2001)指出,地位原则指地位低的说话者选择第一人称视点,地位高的说话者选择第二人称视点。有时候,有理的一方所占有的地位较高,因此,只要说话人认为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都可以使用“你看”和“你看你”。当说话人认为听话人的某种行为或者行为的结果不符合他的预期想法时,就会使用话语标记“你看(+代词)”表达嗔怪、不满的语气。

李宗江(2009)认为,“看你”由“你看你”等形式省简而来,用来“提示对方注意自己言语或行为的不当之处”,表达说话者埋怨、嗔怪的情绪。

我们认为,“你看”“你看你”“看你”三个话语标记的出现顺序是:“你看”“你看你”“看你”。

(一)“你看”“你看你”

消极表态功能是“你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苗丽,2013),因此将这个功能独立出来,用“你看你”来表示。这个问题既可用数量象似原则,也可以用标记理论来解释。

胡壮麟(1996)指出,标记和无标记的区分有以下标准:一是在结构表现上,无标记性较简单,标记性较复杂;二是在出现频率上,无标记结构的出现频率高,标记性结构的出现频率较低;三是在认知上,无标记性较简单,具有普遍意义,标记性和其他诸多因素有关,趋向于认识上较复杂的情况。(李振营,2009)

与“你看”相比,“你看你”是有标记的,“你看”是无标记的。二者相比,结构形式上,“你看你”较为复杂,出现频率较低;在认知上,“你看你”比“你看”多了一个固定的义项,即“你看你”可以专门用来表明说话人的消极表态功能。“你看”常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消极态度,如嗔怪、调侃等,后来“你看你”专门用以表达这项功能。

(二)“你看你”“看你”

“你看你”常被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消极态度,三个音节包括两个“你”,说话人为了话语的简洁,去掉一个“你”。因为“你看”已经存在且被广泛应用,所以就将后一个“你”去掉,出现了“看你”。

四、“你+否定词+看”结构

对“别+动词”形式的话语标记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董秀芳(2007)、韩蕾、刘焱(2007)、刘永华、高建平(2007)都探讨了话语标记“别说”,刘焱(2009)探讨话语标记“别看”。话语标记“你看”中间可以加上否定词,构成“你+否定词+看”的形式,如“你没看、你不看、你别看”,“你+否定词+看”整体充当话语标记。

(5)范炳臣调笑说:“呼伯,你没看他是干啥的,他会胖?他是主管‘生死簿’的人,全省干部的前程都在他手里。”

(6)你不看有多少优秀的北方人杰在南方气吞云天,有多少勇敢的北方将才纵横,北方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在南方打出一片天地。

例(5)、(6)分别是“你没看”和你不看”作话语标记的用法,这两种用法和“你看”相似,“你没看”和“你不看”都能换成“你看”。下面再看“你别看”作话语标记的用法:

(7)积累,不见得对别人有好处,但却对自己有利;当馆长是自我牺牲,你别看你是馆长,别人都围着你转,挺热闹的,但对自己却不一定有好处。

例(7)用的话语标记是“你别看”,要告诉听话人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事实),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事实的反面)。刘焱(2009)探讨了话语标记“别看”,将“别看”称作反预期标记,其实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你别看”不能直接与“你看”互换。

五、结语

本文探讨了话语标记“你看”的变体形式。“你看”的变体包括“你看”的重叠形式、“你看+代词”结构、“你+否定词+看”结构。它们的语用功能分别是:“你看”的重叠形式与“你看+代词”常用来表达嗔怪、不满的态度,发挥消极表态功能;“你+否定词+看”中,“你没看”和“你不看”的作用类似于“你看”,而“你别看”引介的话语内容则标示对其前的话语内容的出乎意料。

参考文献:

[1]曹秀玲.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我/你V”的语法化及相关

问题[J].汉语学习,2010,(5).

[2]陈辉,陈国华.人称指示视点的选择及其语用原则[J].当代语言

学,2001,(3).

[3]陈振宇,朴珉秀.话语标记“你看”“我看”与现实情态[J].语

言科学,2006,(2).

[4]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

(1).

[5]韩蕾,刘焱.话语标记“别说”[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2007,(4).

[6]李君,殷树林.说提醒标记“你看”[J].求是学刊,2011,(3).

[7]李治平.“瞧(看)你说的”话语标记分析[J].汉语学习,

2012,(6).

[8]李宗江.“看你”类话语标记分析[J].语言科学,2009,(3).

[9]刘丽艳.话语标记“你知道”[J].中国语文,2006,(5).

[10]刘焱.反预期信息标记“别看”[J].汉语学习,2009,(4).

[11]刘月华.对话中“说”“想”“看”的一种特殊用法[J].中国

语文,1986,(3).

[12]刘永华,高建平.汉语口语中的话语标记“别说”[J].语言与

翻译,2007,(2).

[13]苗丽.口语话语标记“你看”的语用功能[J].语文建设,

2013,(3).

[14]孙利萍.论汉语言说类话语标记的基本特征[J].暨南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2,(4).

[15]伍思静,崔敏.语言的象似性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9,(7).

[16]殷树林,李君.说征询标记“你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3).

[17]曾立英.“我看”与“你看”的主观化[J].汉语学习,2005,

(2).

[18]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

社,1996.

[19]张德岁.话语标记“你想”的成因及其语用修辞功能[J].安徽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0]张旺熹,姚京晶.汉语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系统的主观性差异

[J].汉语学习,2009,(3).

[21]郑娟曼,张先亮.“责怪”式话语标记“你看你”[J].世界汉

语教学,2009,(2).

(苗丽 宁夏银川 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750002)

上一篇:情境教学在技工院校应用文写作中的路径研究 下一篇:农村教育几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