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09-27 10:46:19

文教师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如今语文教学中,学生普遍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应特别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的世纪需要创新的人才,要培养创新的人才就要实施素质教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呢、通过我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能发现新问题的前提,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促使学生把基础知识学好,只有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也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且还要要求学生多阅读,博采众长,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有敏捷的思维能力,也才能产生各种有创意的想法,从而质疑问难。而问题又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石,学生如果能经常发问,他的求知欲就会加强,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强。这对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二、建立开放式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大胆提问,让他们敢于质疑。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发言,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发现、探索。而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不是把学生带到老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统一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教师要构建一个“问比不问强”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总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这就有助于强化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积极思考,努力发现问题。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到谋篇布局,小到用字用词,都有许多问题可供发现。,很多课文,文章的题目往往就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也是主旨所在。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我在讲授杏林子的《生命,生命》这课时,在板书课题的时故意只写一个生命,有不少学生就说‘老师,你少写了一个词’‘老师,你为什么要少写一个生命呢?’对我写的题目进行质疑,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就题目进行思考,进而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处,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通过这些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我有时还抓住课文的内容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学生思路,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提问。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积极去思考,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有疑可问、有疑要问。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构建适合学生发现问题的教学模式

根据对学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归纳得知,在课堂上有8的学生不想问。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不强,有80的学生不敢问。一是因为害怕、胆小、自卑。一是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重知识轻问题,迷信书本迷信教师。有12的学生不会问。不懂提问的方法,不会表述存在的问题。而好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结合我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经验,觉得可采用问题式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一般分为五步:(1)预习存疑。每学习新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提出在预习的过程中自己存在的问题。(2)小组合作探究。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是帮助他们沿着探究的方向去阅读教材,生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又去研读,求得部分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再生成。(3)师生合作探究。在教师的组织下,将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展示流。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探究的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恰当的评价。(4)延伸拓展。目的是让学生的语文能力由阅读理解阶段向阅读运用阶段提升发展,拓宽学生学习与交流的空间,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向现实生活,向大语文境界延伸。如《散步》进行到这一环节,我就这样设计:让学生思考,你在家中与长辈因为一些事有分歧时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回答也是精彩纷呈的。(5)课堂小结。让学生想一想今天我有什么收获?我提出了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我把这一教学模式总结为:“激疑―质疑―释疑―存疑”,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这样做即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有的学生想问而又不知道该怎么问,作为教师,就应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1)平时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参加社会活动。因为社会就是大语文。能从中发现许多问题;(2)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自然的美,这不仅有利于想象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开拓思维,这对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很有必要的;(3)要养成预习习惯,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炼问题;(4)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同一教学单元中的文章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这些恰恰是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点;(5)要教会学生抓题眼,抓中心句和重点段,教会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提出问题。还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入手发问,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6)在学古文时教学生善于从古人的观念与现展的观念进行对比中发现问题。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有益尝试。不但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保持一颗善问的心,这既是现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育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丁念金.问题教学[M].厦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信息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突出鹿乡特色 营造创新环境 进一步加快农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