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27 09:53:42

中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中职作为教育界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具有极强专业性,产品性,定向培养性。而在中职学生管理方面,由于学生自身具有综合素质低,受教育程度低,学生年龄差异大等特点,存在众多管理问题和潜在问题。现就中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做浅要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生;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一、中职学生管理若干问题探析

(1)教育设备不健全。作为国民职业教育重要组成成分,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培育专业性质社会人才,技能性高素质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向。但既然是高中阶段进行的教育,社会焦点在高考,压力在高考同样完善的教育资源也在高中阶段。据不完全统计,高中教育国家政府投资占据总体教育投资15个百分点,而中职教育仅为2个百分点。社会关注度和受用度不同注定投资方向和力度不同。在有限教育资源和教育设备的同时管理单位经费内的学生,其难度大于高中教育管理。在监控设施内一但发现可疑问题或学生可疑行踪,可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将管理工作的难度降到最大,实现可视化校园。(2)自控力不强。夹在教育与职场交界处的中职教育,其独特教育性质决定教育模式不同。在灌输专业知识基础上也要进行相应技能大量培训,锻炼,在保证专业知识过硬前提下达到标准职业要求。知识积累和能力体现不仅要求教师解读与讲解,更要求学生具备增强自身能力之意识,在课下或节假日多关注时事,多联系,多学习,但中职中普遍问题既是学生上课不积极,下课遍地走。(3)教师职业素质不高。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其职业规划和道路铺建不同注定受关注程度各异,现阶段国家以研发型人才培养为主,技术型学生培养为辅的层次培养模式。特定培养模式决定教师水平不同,高中教师最低要求大学本科,但中职教育可能工厂中颇有经验工人也有可能加入其中。资源配备最终要受社会关注度决定和自身社会价值决定。

二、中职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1)抓好自身建设。校园建设是落实安全管理工作重中之重,提高管理团队整体素质,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打造和谐,归属感新校园是优先之推广工作。校园设施建设是中职教育基本物质保证。利用自身有效资源将资源合理最大化理念灌输于每个管理者,整体进行校园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每一处资源,将垃圾变废为宝;或申报基础体育设施,教学设施,在学生体验先进教学资源,优秀教学模式同时可通过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劳逸结合,达到教学最大化,有效改善教学质量。营造温馨,舒适,有竞争力校园环境,是教学管理工作自身建设之根本。选取自控力强,有个人魅力,表现突出之学生,对其进行深层管理培训,灌输管理意识,讲解管理方式。以参加业余党校进修,加强管理知识学习和基本品德教育。通过灌输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的形式,让学生内部实现自治管理,节省教师管理资源。积极开展培优管理工作,形成学生内部竞争,形成“不教而学”之势,保证人才输出质量及学生管理水平。学生自治管理模式是自身建设之稳固发展阶段。(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中职学生管理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建立健全制度是促进管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基本可行性方式保证。中职学生管理过去存在以点辐面式教育模式,稳固抓某一点管理,通过一点辐射至全面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存在欠缺,有待改善。中职学生管理中面临面大,点多,线长之特点。对待学生管理工作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式。中职学生管理需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统一,合理,多层次教育制度,对情况有特殊变故着予以宽限考虑,对情节恶劣者予以严肃处分,奖罚分明,松弛有度,以应变实际管理工作快捷,有序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明确管理机制,稳步管理条例,制定管理明细,让学生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对照管理条例,规范自身行为方式,管好自己。(3)落实“情感”教育。“中职”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职业人才重要培养基地,祖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愈来愈依赖技术性人才,对推动社会稳步发展具有历史使命。建立校园自身建设和健全管理制度均是不同层面需求,现阶段教育需抛却理论束缚,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方式,发挥学生潜能,塑造品行高尚,素质一流的新型职业人才。在理性教学基础上开展感性教育是“情感“管理核心所在。加强师生沟通是促进良好双边关系的又一“情感“保证,互相尊重是沟通前提,自尊,自信,自强性格是学生情感教育三大因素,在尊重信任基础上与学生进行真诚,有效沟通。

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众多可变性和不可预知性。但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其核心一切为了学生,为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过硬职业技能之社会发展型需要人才。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养成教育,力求完善教学,落实管理,探索创新,为社会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郭栗,刘畅.有效沟通是学生工作的重要途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4):121~124

[2]谢崇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5)

[3]陈雪丽.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素质的培养[M].江苏高教.2001

上一篇: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营销专业体验式教学法新探... 下一篇:以X-Y理论视角看某物流公司的人员激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