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

时间:2022-09-27 09:41:31

思考,彰显数学课堂的魅力

摘 要:数学教学不单单是结果的教学,而应该是注重过程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但要学习数学的思维结果,而且要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数学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体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等都离不开自身的独立思考以及同伴的合作交流,使课堂彰显无穷魅力。

关键词:思考过程;感受体验;彰显魅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应该学到什么,还要重视他们是怎样学到的,也就是说要重视学生的思考,展现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能够了解结论的由来,既学到数学知识,又学会思维方法。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可见,思考的课堂,才会有无限的精彩,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问是学习和思考的开端。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引发学生自觉、主动地思考。例如,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时,首先要求学生任意写出一个最简分数,可以自己写,也可以同桌写,然后借助计算器把这个分数化成小数,看结果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接着请学生汇报自己写的分数,并说明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并把自己的结论在黑板上板演出来。肯定学生会有两种结论:一种是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还有一种是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这时,我适时提问:“观察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吗?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列举、计算、分类的活动中,必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等等。学生就会理性地分析这其中的奥秘,思考自然而然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有意义的活动,加速学生思考

数学活动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经历,更是体验、经历背后深深的思考。例如,在探索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时,我给每个学生准备若干个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包括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不等底也不等高的。这些操作材料的提供,学生有了很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在反复的操作中学生就会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思考: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用思维指挥操作,通过操作激活思维。

三、有时效的探讨,促进学生思考

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固然重要,但是与他人合作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就缺乏基础;没有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个体的思考有时难以深入,因而两者的有效结合能使探索活动更有深度,直抵数学的本质。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我问学生:取一根16厘米长的细绳,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先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个人思考无法解决时,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孩子们最终得出:16厘米就是所要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周长÷2就是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之和。然后,借助于钉子板,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并结合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四、有目的的反思,完善学生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数学活动进行讨论与总结,并回顾与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有助于深化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内驱力。例如,学生经历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请大家回顾一下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有什么好的经验愿意与大家分享?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对刚才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梳理、完善的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呈现学生思维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之中深入思考,在愤悱之中学习数学。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思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思考中,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挑战与挫折、成功与喜悦,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彰显数学课堂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新安镇琅墩小学)

上一篇:自主作文新探索——“交换日记大转盘” 下一篇:课堂生成,彰显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