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探讨

时间:2022-09-27 09:32:50

心理护理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剖宫产术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并对其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加强心理护理产妇总有效率高达95.00%,并且此组患者机体恢复情况好于常规护理组(p

[关键词]心理护理;剖宫产;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34-01

剖宫产手术(Cesarean)是利用手术方法切开子宫而直接使婴儿娩出的生产方案,剖宫产手术作为一种不通过软产道分娩婴儿的特殊方法是解决部分产妇因分娩困难而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剖宫产手术已经成为解决难产、挽救孕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术方法[2]。但是手术毕竟是一种创伤、并且破坏了产妇正常生理代谢等功能,所以常常能够给产妇带来心理上的极大创伤,因此我们对在本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40例产妇加强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符合剖宫产指征的80例产妇,并对心、脑、肝、肾等器官存在严重疾病者予以剔除,另外所有产妇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将8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护理组和加强心理护理组各40例,常规护理组产妇年龄18岁-42岁、平均(26.9±3.7)岁,孕龄34周-44周、平均(38.2±1.3)周,首次进行剖宫产者28例、占35.00%,再次剖宫产者12例,占15.00%;加强心理护理组产妇年龄19岁-43岁、平均(27.0±3.3)岁,孕龄34周-44周、平均(38.0±1.5)周,首次进行剖宫产者29例、占36.25%,再次剖宫产者11例,占13.75%。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后两组患者在年龄、孕龄等基本资料方面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护理

两组患者均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内容包括:一般护理、疼痛护理、切口护理、尿路护理、哺乳护理等综合性的护理),而加强心理护理组在上述基础上加强心理方面的护理,比如针对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以及针对产妇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等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案。

2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内容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常规护理组显效1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0%;加强心理护理组显效14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00%。

4.2 两组患者机体恢复及住院时间对比结果见表1所示。

5 探讨

心理护理是指在心理理论的指导下,对个体以及群体的心理健康障碍及行为施加策略性的措施,从而引起患者出现指向性预期目标的改变[4]。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在临床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良好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以明显增加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对患者以后机体功能的恢复也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尤其是剖宫产作为一种有创性手术极大地干扰了产妇生理和心理状态,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的话,就会大大影响产妇日后的生活;同时本次临床研究也从侧面印证了良好的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从以上结果中可看出,加强心理护理后临床总有效率达95.00%、并且产妇机体的恢复情况大大好于常规护理组,p

所以我们针对心理问题,提出①术前心理护理,此时由于产妇受到阵痛的影响、对环境的不适应以及担心手术风险和婴儿的安全等,往往紧张、恐惧和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较为严重,所以我们在术前不仅要态度和蔼、言语亲切,更要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如讲解手术方案),多沟通、多帮助、尊重其隐私,使其尽量转变角色、改变其心理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妇的心理顾虑,进而缓解其紧张不安等情绪,使其以良好的状态进行手术。②术中心理护理,术中除做好基本的护理外,同时注意心理安抚,比如对产妇进行鼓励、触摸、保暖等,其次严禁术中大声谈话(不谈与手术无关的事情)等。③术后心理护理,手术结束后尽早告知产妇手术情况和婴儿情况,从而使产妇得到安慰、稳定其情绪;另外增加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并引导产妇尽早喂养与吸允;其次是切口疼痛是影响产妇术后心理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主张应转移其注意力并及时向产妇及家属解释产生疼痛的原因、所持续的时间,从而缓解其紧张情绪。

总而言之,术后应让产妇尽量心情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产妇机体恢复、更能避免产后抑郁症等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孙清兼.剖腹产的适应症和术后保健[J].家庭医学,2006,6(3):56-57.

[2] 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3-992.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8.

[4] 姜乾金,主编.医疗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上一篇:72例畸胎孕产妇的心理观察及护理对策 下一篇:21例重症药疹临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