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时间:2022-09-27 09:19:56

现代诗歌教学研究

摘 要:现代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更是对其提出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的现代诗文教学却存在种种弊端,究其原因,文章拟根据现代诗文教学的意义,参考课程标准对其要求,面对现状,在回顾成绩和分析问题的同时,对现代诗歌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意义;成绩;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190-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个苍白的躯壳,而文化是怎样来传递和表达,毫无疑问,是语言和文字,它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传声筒,通过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字描写,我们可以聆听历史的回声,可以捕捉时代的气息,可以掀开未来的盖头,而在其中占重要位置的现代诗歌,又是我们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现代诗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都至关重要,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现代诗文教学。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

学习现代诗歌不仅能够丰富个人的知识储存,提高应用能力,还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学识修养,是了解和体悟文化的必备能力。

(一)了解现代诗歌,增强文学修养

一个人必备多种素养才能够完美,有人格素养、心理素养、情感素养,而如果要有内涵和气质,要言语得体,思维缜密,还必须具备知识素养,文学素养是其中之一,多学习现代诗歌,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文学常识。

(二)学习鉴赏诗文,提高鉴赏能力

生活中,美的事物会觉得赏心悦目,分离会感到悲伤,欢聚会其乐融融。这些都是因为身在其中所思所感的原因,而现代诗歌也都是作者的经历和感受,只要阅读作品时能细心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不同的人生,就会感悟到纷繁的现代生活,提高鉴赏美、体悟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诗歌所体现的思想美、语言美、意象美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与作者达成共鸣,去补充文章中留下的空白。

(三)增加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选入教材的现代诗歌都是在语言、语法上面比较规范的文章,通过学习不仅可以积累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而且给写作知识也提供了相应的借鉴。现代诗文大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体会,恰好符合现作要求的构思上的“与众不同”,立意新,题材广等要求,正是要求学生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李红波学者的一句话“让孩子有会观察的眼睛,能体验的心灵,他们会在单调的地方,发现五颜六色,会在索然无味的事件中发现乐趣。”[1]89这无疑是与现代诗文交相呼应的。

二、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更加注重个人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强调在语文学习上注重积累,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培养鉴赏现代诗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身阅历和个人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科院文学院研究所研究员杨义先生对理想中的语文教学作了如下充满诗意的描述:“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要通过语文教学,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语文课堂应该弥漫着浓浓的诗意,充满着个性的自由,洋溢着厚重的人文气息,这里有情意的对流,爱憎的碰撞,真情的欢歌,这里有哲理的启迪,思想的点燃,认识的升华,这里还有趣味养成,美感熏陶,价值的认定。”[2]9杨义先生的这段话也确是对现代诗文教学意义的精辟概括。

目前现代诗文教学中有比较突出的优点,比如教材中现代诗文篇幅加大,新课程实施以前,老教材中现代诗文篇目相对其他文体是极为缺失的。以诗歌为例,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新诗不过七八首,且范围有限,多以、郭沫若、闻一多的作品为主。新课程下,各地教材增加了现当代诗人如徐志摩、戴望舒、舒婷等人的作品;现在师生也普遍重视现代诗文教学,表现为现代诗文的教学课时加多,方法相对完善,从视觉听觉方面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悟其中蕴含的思想;而且目前师生的鉴赏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传统教学思想下,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只求“学会”,不求“会学”,疏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开始重视现代诗歌的审美性,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诗文的特色。

现代诗文教学取得很明显的成绩,但仍存在相关问题,比如现在的教育理念还是很落后,表现在教学目标单一模糊不清,只是提出一些表面、形式化的教学目标,高慎英学者提出的“有效学习”是这样描述的,教学目标应明确,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儿童的身心的发展水平,并有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机制[3]。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学环境上,现在的教师在现代诗文教学上都是单一的方法,重“灌术”而非艺术,只是“一言堂”,毫无生趣可言,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诗词的意境始终是和诗人的情感一致的,正值花季的学生没有更多的人生经历,知识积累比较少,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诗人的情怀;最后就是对现代教学技术运用,音频,视频,配乐朗诵,课件的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体会到画之美,歌之韵,而且还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体会深邃隽永的意境。刘建初学者在文章中提到现代教学资源的优势,他提到“真正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另外还可以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即由传统的教师——学生模式转变为教师——媒体——学生模式,实现师生行为角色的转变,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启发者和引导者”[4]。

三、诗歌教学之我见

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适合沟通创新的教学科目,所以不能只注重课堂上的讲解和听讲,应从多方面实施教学工作,我认为可开设两个课堂,具体如下。

(一)第一课堂

1.读——诗歌教学之魂

所有的语文教学都不应该离开读,现代诗歌注重体会和感悟,更应该把读放在首位,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或者朗读,才能更好地进入作品世界,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现代诗文的教学要求阅读主体的融入,讲求氛围的浸润,没有阅读的引导,那情味就出不来。叶圣陶先生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5]342,如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等,作者或真挚或凄婉或清凉的感情是完全可以靠一个“读”字去体会的,反复诵读后,学生不得不叹服中国诗词的神韵,并且陶醉于其中。

2.品——诗文教学之躯

现代诗文重在感悟,理解诗文,仔细品味很重要。品是发现,是咀嚼,是感受。品离不开读,先读后品,品后再读,读读品品,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现代诗文必不可少的,品就是在对作品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来对作品中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进行鉴赏,用对妙词妙句的品读,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独到之处,积累精妙的语言。

3.写——诗文教学之归宿

现代诗文教学离不开写,在阅读和品味了诗文的意蕴后,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感悟,就必须让学生尝试写作,夏承虞在其《语文教学资料》中说得很到位,“写是为了更好地读,学生在写作时能有自己切身的思考和体会,因此再回到学习作品时就更容易入情入景,和作者进行交流,产生共鸣”[6]68。语文学习的各个部分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应注重综合性学习,在诵读品味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思想和理解,进而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第二课堂

1.扩大阅读

课外阅读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求作品的丰富意蕴,比较中外作品的差异,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思想差异,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课外阅读是对课堂知识的拓展和运用,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能补充学生的知识储存,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专题讲座

开展现代诗文专题讲座,能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了解现代诗文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动态,丰富知识储备,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居里夫人说:“对于某种新奇的现象,给了它一种解释之后,许多人便接受了,但有思想的人却并不满足,他们说不定还有可研究的地方。”“永不满足”的、“有思想的人”多了,“可研究的地方”也就多了,创造性的奇迹也就可能出现。

3.撰写评论

要对现代诗歌进行撰写评论,就必须对诗歌有深入的体会和感受,学生只有对作品仔细阅读,深入思考,才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评论,教师在这方面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给学生多作指导和分析。撰写的评论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心得,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现代诗文的热情,最终能够深刻理解学习现代诗文的重要意义。

4.朗诵比赛

现代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能够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诵读也就成为有效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示范朗读,学生模仿自由朗读,学生试读,学生齐读的教学流程来进行诵读这一环节。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可挑战同学,也可挑战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现代诗文的热情,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对现代诗文有更好的体验,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纯真趣味,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

5.尝试创作

让学生动手创作现代诗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现代诗文教学完成后,学生往往跃跃欲试,自我写作的热情很高,教师此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练习时,可将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口头作文,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文的过程中,可采用讨论的指导方式,让学生一起将学习诗文的感受在课堂上交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萌发求知的欲望,当学生的练习有了一定的成效后,则可鼓励学生放手去写,不要限制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东西。

语文课堂应该充满诗情和温婉含蓄的意境,而现代诗歌教学更要体现这一点,当形式与内容完美契合后,便会擦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正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理想生成。望而却步,循环往复的教学方法应该调节,大胆创新,新型课堂才是当下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红波.用形象说话,魅力无穷[J].语文建设,2007,(10).

[2]秦志强,陈明华.价值引领:语文教学的精神内核[J].语文教学之友,2006,(4).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刘建初.教育技术现代化与语文教学——21世纪语文教学展望[DB/OL].http:///jylw/jyw17.htm.

[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夏承虞.语文教学资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上一篇:黑龙江省区域音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下一篇:论林语堂小说《京华烟云》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