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在城乡规划中的问题

时间:2022-09-27 09:02:03

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在城乡规划中的问题

摘要:本文中结合城乡规划的概念及作用,对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在城乡规划中的问题及思考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相关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城乡规划;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城乡规划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城乡规划,就是各级政府进行科学布局,朝向城乡发展的建设空间,遵循其自然规律,并且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社会公正与公平的依据。我国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中,所提到的城乡规划,主要包括城镇体系的规划、镇总体规划、城市的规划和乡规划,以及村庄规划等。城乡规划所涉及的领域较多,其中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政治等,是具有战略与全局性,以及相对较强综合性的一种统筹工作。科学的开展城市规划,需要遵循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全局规划与部署的工作。同时处理好城乡局部和整体、短期或长远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及城市的规划,还有就是环境保护等方面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作用

城乡规划作为政府的一种行为,其操作性比较强,主要推动区域的发展,利于政府所制定的科学决策与目标。城乡规划合理化,能够促进整个城镇规划发展的协调性,能够保证城镇建设顺利进行。其作用包括:首先,城乡规划可以宏观调控与指导我国城镇的建设,能够调节城乡的人口与收入分配的结构,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促进区域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还促进工业化的进程速度,既提高了城镇人员的就业率,从而健全了社会保障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推动了城乡的经济共同和谐发展。其次,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乡规划的开展,减少了城镇建设中,由于多次拆建所造成的资金及其他方面的浪费和损耗。在当地财政能力能够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预期规划好城镇的交通路线及地下空间等相关的设施,解决与消除各类城市不良现象。最后,城镇化的进程中,其城乡规划也是区域的产业,是基础设施真正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处理三农问题、减少城乡的差距,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二、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在规划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编制前,缺乏合理的前期调查

调查是整个城乡规划编制前期必要的工作。调查过程,也是规划编制方案的孕育过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在不断变化中,对其原有的资料,也要不断的进行补充和修正。注意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及农民能够接受的程度,还有就是地形图和现状之间的对比,部分村庄其规划成果,在编制过程中,采用的地形图作都是原有的版本,与当代规划编制中的现行图,存在很大偏差,加上部分规划在其编制时,没能进行实地的走访,致使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本起不到规划编制的引领作用。

(二)编制的理念缺乏灵动性

很多设计师在其理念上存在些误区,往往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规划的技术问题上,常常停留在规划目标的概念中,忽略了未来在实施中的可操作性的有关研究。在多元的主体利益要求中,以及民意为被充分采纳,就完成规划编制的成果,在实施过程中为其埋下了后遗症。

(三)规划编制在审批中缺乏互动性

现如今,部分规划的人员,只将编制的主体与当地政府意见文本化,缺少实际考虑,还有部分牵头编制主体,其自身对规划认识不足。对广大群众的意愿没能调查充分,只走过场,没能解决问题,致使很多规划都不能得到群众认同,增加了实施过程的难度。

(四)规划编制缺乏权威性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为了完成部分硬性的任务,在规划用地的规模上,随意打破整体规划,已经确定好的建设用地的范围,为让土地的出让利益更加最大化,频繁修改控规,调整其用地功能与提高容积率。同时,在规划用地的布局与设施配套中,尽可能压缩必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以及绿化的用地,忽视公共与长远的利益,在规划编制时间的周期上,为了抢进度,赶项目,从而忽视时间与进度的保障。

(五)规划编制与相关部门的规划缺乏有效衔接

当前,国土与规划部门都分别实施各自的政策,部分土地修编根本不看规划,还有些土地修编在规划的路上或者规划在建设用地的范围之外,严重制约土地置换,阻碍了城镇建设的推进。土地修编时间过长,经常修编完成之后,一旦在出现问题,只能等到下一轮进行再次修编(一般时隔几年)。但是群众根本等待不了,从而造成了通过变通的调整规划,来达到土地能够报批的目的,使其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六)编制与审批程序不够科学

城乡规划的编制,其规定缺乏程序性,首先使对编制规划的相关城市缺乏更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其次,为规划编制的随意性,预留了空间。因为城乡规划编制的研究,缺乏合理的法律规定,致使规划编制在一些技术人员或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员间进行了研究,因规划编制的研究不到位,致使主观的规划代替客观的规划。城乡规划的审批程序较繁琐,也不够规范,在加上审批的时间很长,从而影响了整个规划管理的连续性。另外,审批缺乏相应的监督环节,使开发商进行了高容积率及高密度开发,破坏了整个城市原有的传统历史文化,致使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三、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相关思考与建议

(一)建立基层组织的基础资料数据库

规划编制中涉及的相关基础数据共享不足,统计口径不一致,指标不一样,导致城市规划急需的统计资料如建设、经济社会等数据难以及时满足规划的数据分析需要。往往导致规划编制基础先天不足,规划成果不能最有效地指导规划实施。所以在基层建立一个基础资料数据的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建立编制过程互动机制

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设计单位和编制单位,以及实施主体与民众,尽量都要参与进来。作为一项调控政府、利益团体、利于广大民和开发商等多元主体利益的公共政策工具,在编制中,不可避免的面临大量的利益协调工作。同时,还要注重资金的平衡、利益相关方权益等内容,提高城乡规划的可实施性。

(三)重视批后管理的反馈机制

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其反馈,首先,就是来自实施主体间的相关信息反馈,其次就是来自基层管理相关单位的反馈,有效的给新一轮的规划编制,提供经验与借鉴,形成规划和实施的优良性势态。告别其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

(四)加强相关规划的有效衔接

加强发改委,住建公司和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的相互协作,强化其全局的意识,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来确定其发展方向与发展程序。并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土地供应的计划,分期分区的有序推进整个城市 建设。制定相关措施,使各专项的规划与重点建设工程与城市的总体规划,能够相协调。在土地修编的工作中,加强对其核对,使修编地块能够符合有关规定,让稀缺资源不要因修编工作的失误,影响其正常的运作,提供规划实施的保障。

(五)加强规划编制理念的引导和审查

加强城乡规划从业人员的调研、考察等方面,及时的反馈建设实施的情况,不断的完善规划编制有关人员的理念取向,提高城乡规划编制的水平。同时,要加强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查的工作,现在部分设计人员,为满足编制主体的要求,会将不符合相关建设技术规定的编制方案,对其进行上报并送审。技术规范全由审查单位来把关,审出问题则修改,如若审不出来也就过关。这就给审查单位增加了部分工作量,从而影响其成果的整体质量。所以,要杜绝其随意性的规划,所提出调整的相关诉求,要合理的维护规划,加强其延续性与权威性。

结束语:

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核在城乡规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城市发展也有着非常其重要的影响,城乡规划编制的过程,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对城乡规划调整与修改缺乏其约束力,编制与审批的程序也不合理,其修正与检讨也不够及时等问题,所以,要通过相应的法律规定着手,规范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的行为,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的有关法律法规,使城乡融为一体,为了相互和谐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与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1]王东. 《城乡规划法》实施背景下广州市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 规划师,2010,01:47-53.

[2]代欣召,肖荣波,刘云亚. 城乡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机制思考[J]. 规划师,2010,08:82-86.

[3]王芳,易峥. 城乡统筹理念下的我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改革探索[J]. 规划师,2012,03:64-68.

上一篇: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结构研究 下一篇:船舶轮机常见的检验问题和应对措施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