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范文

时间:2023-02-22 10:59:28

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

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第五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八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十条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第十一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二条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第十三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第十四条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第十七条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各类专项规划等。

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二十年。城市总体规划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八条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乡规划还应当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第十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条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二十一条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二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二十三条首都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应当统筹考虑中央国家机关用地布局和空间安排的需要。

第二十四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城乡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

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审查合格,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

(一)有法人资格;

(二)有规定数量的经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注册的规划师;

(三)有规定数量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相应的技术装备;

(五)有健全的技术、质量、财务管理制度。

规划师执业资格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制定。

编制城乡规划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标准。

第二十五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勘察、测绘、气象、地震、水文、环境等基础资料。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编制城乡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有关基础资料。

第二十六条城乡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依法将城乡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第二十七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批准前,审批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二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城乡规划。

第二十九条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当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区改建的关系,统筹兼顾进城务工人员生活和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镇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安排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文化站、幼儿园、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当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十条城市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应当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体现地方特色。

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第三十一条旧城区的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以及受保护建筑物的维护和使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第三十二条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统筹安排风景名胜区及周边乡、镇、村庄的建设。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应当与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遵循统筹安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并符合城市规划,履行规划审批手续。

第三十四条城市、县、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近期建设规划应当以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内容,明确近期建设的时序、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期限为五年。

第三十五条城乡规划确定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道路、绿地、输配电设施及输电线路走廊、通信设施、广播电视设施、管道设施、河道、水库、水源地、自然保护区、防汛通道、消防通道、核电站、垃圾填埋场及焚烧厂、污水处理厂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以及其他需要依法保护的用地,禁止擅自改变用途。

第三十六条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项目不需要申请选址意见书。

第三十七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

第三十八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第三十九条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无效;对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批准用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撤销有关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应当及时退回;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四十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交使用土地的有关证明文件、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建设项目,还应当提交修建性详细规划。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

第四十一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不得占用农用地;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四十二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

第四十三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必须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公示。

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有关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四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进行临时建设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临时建设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不得批准。

临时建设应当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自行拆除。

临时建设和临时用地规划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

第四章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四十六条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公众意见。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镇人民代表大会和原审批机关提出评估报告并附具征求意见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组织编制机关方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

(一)上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城乡规划发生变更,提出修改规划要求的;

(二)行政区划调整确需修改规划的;

(三)因国务院批准重大建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

(四)经评估确需修改规划的;

(五)城乡规划的审批机关认为应当修改规划的其他情形。

修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前,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原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原审批机关报告;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

修改后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应当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四十八条修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对修改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并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依照本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涉及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的,应当先修改总体规划。

修改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应当依照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第四十九条城市、县、镇人民政府修改近期建设规划的,应当将修改后的近期建设规划报总体规划审批机关备案。

第五十条在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后,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不得随意修改;确需修改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因修改给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五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城乡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采取以下措施:

(一)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与监督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进行复制;

(二)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就监督事项涉及的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并根据需要进入现场进行勘测;

(三)责令有关单位和人员停止违反有关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履行前款规定的监督检查职责,应当出示执法证件。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不得妨碍和阻挠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活动。

第五十四条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依法公开,供公众查阅和监督。

第五十五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查处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时,发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第五十六条依照本法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者建议有关人民政府责令其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七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作出行政许可的,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权责令其撤销或者直接撤销该行政许可。因撤销行政许可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对依法应当编制城乡规划而未组织编制,或者未按法定程序编制、审批、修改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九条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委托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编制城乡规划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有关人民政府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二)超越职权或者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三)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未在法定期限内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

(四)未依法对经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予以公布的;

(五)同意修改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前未采取听证会等形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的;

(六)发现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的规定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行为,而不予查处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依法处理的。

第六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未依法取得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核发建设项目批准文件的;

(二)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

(三)对未依法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建设单位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第六十二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合同约定的规划编制费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由原发证机关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超越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

(二)违反国家有关标准编制城乡规划的。

未依法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资质证书,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六十三条城乡规划编制单位取得资质证书后,不再符合相应的资质条件的,由原发证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第六十四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五条在乡、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六十六条建设单位或者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可以并处临时建设工程造价一倍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进行临时建设的;

(二)未按照批准内容进行临时建设的;

(三)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超过批准期限不拆除的。

第六十七条建设单位未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的,由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补报;逾期不补报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八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停止建设或者限期拆除的决定后,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等措施。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范文第2篇

背景

《城乡规划法》走上立法前台

在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召开的城乡规划法工作会上,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唐凯透露,城乡规划法草案中的分歧问题已基本达成共识,如今年6月能将草案顺利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城乡规划法最快可于今年年底出台。

现行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起施行,在赞叹我国有了第一部规划大法的同时,专业人士和学者就开始呼吁将“乡”字纳入大法当中,城乡一体化的概念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有关部门目前正在修订中的《城乡规划法》,因此备受大众的瞩目。

解说

完善城乡规划许可制度 增强规划效能

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珏林

16年前的4月1日,我国首部城市规划建设的根本大法――《城市规划法》正式施行,我国城市规划开始走上依法行政轨道。经济体制的转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城乡规划带来改革的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城市的飞速发展,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这部16年前制定的大法越来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按规定,5年应该修改一次,但10多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城乡分割的规划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城乡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严肃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机制应当适应土地有偿使用的需要;对城乡规划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制约机制需要完善;法律责任需要进一步具体化,加大对违法建设的处罚力度。

正在加紧制定的《城乡规划法》将增强规划效能,加大执法力度,更符合发展的趋势、形式。在新形势下,让新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适应现在以及未来情况。

《专利法》修改:

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

背景

《专利法》第三次修改工作启动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传出消息,《专利法》第三次修改今年将进入国务院和人大的立法程序,其修改的建议方案将在年底前报国务院法制办。

现行专利法于1985年颁布,于1992年和2000年曾两次修改。在经历了入世过渡期后,《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下一步修改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更深广的意义。

解说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强有力的专利法护航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WTO委员会副主任 黄文俊

专利法是用以调整由发明创造活动而产生的智力成果所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立法宗旨是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保护专利权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法律制度,也是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的权利保护意识。

完善我国专利制度,使其更为适应市场的公平竞争,是提升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原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

自1984年我国第一部《专利法》颁布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此后虽经1992年、2000年两次对《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过修改,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现行《专利法》和专利制度仍面临许多迫在眉睫的新问题。对《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再一次进行修改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时机已日趋成熟。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的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的年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然而,这一片繁荣背后,“创新泡沫”却已隐隐显现。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虽然都居世界第一,但其整体质量却不容乐观。标志之一是,发明专利在专利总授权量中只占大约1/5,而其余大部分都分布在审查并不严格的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当中。因此需要完善审查条件,挤掉“泡沫”。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第三次修改涉及四个方面:优化专利申请手续和审查程序;完善授予专利权实质性条件;完善专利权的保护以及专利侵权判定的标准;完善专利法其他方面的有关规定。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以安为先

背景

农产品产地环境将受立法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4月25日至29日在京举行,继续审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草案。

我国是世界农产品第一生产大国,也是农产品消费大国。我国正由农业生产大国向农产品贸易大国迈进。然而,据农业部的2005年第四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显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有显著提高,但仍有不足。

解说

立法保障民众“菜篮子”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裴广川

我国目前尚未有一部完整的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食品卫生法》已经将“种植业、养殖业”除外,而《产品质量法》规范的是“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也不包括农产品。因此需要制定出台一部综合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填补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律空白,处理好与《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在于两方面,一是保障民众“菜篮子”,二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农产品除了食用或作为食品原料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与食用无关。据统计,我国农产品总量中约有一半为直接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原料,还有近50%的是非食用农产品,如棉花、花卉、饲料和工业原料等。这些非食用农产品在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同样面临着农药、化肥、化学原料等的污染,从而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而其产品质量则直接影响着我国纺织品、花卉等的出口创汇和这些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生产环境与生产条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直接、重大影响,为了从源头加强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草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明确执法主体、执法程序、处罚力度等,依法规范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经营者的行为,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规范“从农田到市场”的质量安全控制。随着该法的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将日益完善,人们的“菜篮子”安全日后将得到法律保障。

《反垄断法》:将反垄断纳入法治化轨道

解说

反垄断法律制度亟待建立

商务部国际贸易研究院外资部主任 金伯生

1994年我国《反垄断法》立法前,已经有1992年《反不正当竞争法》出台,设定了5项反垄断条款。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颁布。这些法律法规不同程度涉及了反垄断问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立法都过于分散,力度比较小,没有形成一个专门和完整的反垄断法体系,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迫切需要制订一部权威、统一的反垄断法,系统规定如何定义、如何进行审查、处罚反垄断行为。

反垄断立法的本意并非反规模经济,而是防止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排除或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现状出发,我国反垄断立法针对垄断行为的规制应该更具合理性。既防止出现垄断,促进竞争,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又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同时防止规模经济形成后可能产生的垄断。这种做法为多数国家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反垄断法》将在更高层面对外资并购作出严格限制,并对监管外资的机构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一直主要采用传统的“绿地投资”方式,国有企业利用外资,主要是采用嫁接改造的方式,基本上没有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并购方式。世界上其他国家利用外资80%是通过并购实现的,而我国90%都是“绿地投资”方式,外资并购空间很大,将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2003年出台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就外国投资者并购的有关事宜作出了法律规定。但是与《反垄断法》相比,力度小多了。并购该不该批,得有法可依,规章制度的力度太轻,容易被钻空子,可操作性不是特别强。

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一证两书;城市规划;规划管理;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的有序良好发展,永远离不开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城市规划部门管理工作的质量也关乎着城市建设的质量;所以必须要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质量,必须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中“一证两书”的管理,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在新的时期有序的进行,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做一个探讨,来帮助总结以及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什么是一书两证

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随着国家对于城市规划管理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规划工作的不断完善,就提出了“一证两书”的概念,其中一证两书主要就是指:《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也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这个“一证两书”来管理好城市的建设工作,保证城市建设的质量。

三、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1、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的学科,是为了让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城市规划肩负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加强城市规划对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控和建设活动管理的同时,既逐步向综合规划发展,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和具体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2、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就是根据相关对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施行政审查,批准、核发“一书两证”,对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活动;城市规划拥有依法干预城市开发的权力。根据分级审批原则审批编制分区规划。城市政府及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建设的规范,也是城市规划局依法行政的依据,规划审批工作具有行政立法色彩。在“一书两证”设计审批制度中,城市规划局依据规划法规核发“一书两证”;“一书两证”是城市建设活动合法依据;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属于行政执法活动。

四、如今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规划法规与城市规划管理的问题

(一)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或干预乏力。一方面,城市规划自身存在缺陷。市场经济复杂多变,城市规划的制定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出现“滞后”;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无不与行政权力相联系。我国的城市规划由于缺乏完善的法规体系支持,规划的干预缺乏力度。城市规划缺位和干预乏力,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二)《城乡规划法》与规划执法的尴尬。《城乡规划法》对城市规划领域内的有关法律责任做出了规定。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作为主干法的全国性城乡规划法无法明确做出更为具体详尽的设定。

(三)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由于违法成本趋高,更多的开发商采取较为隐蔽的或“”的手段;许多违法建设,本身在物质形态方面对规划并无明显的违反,但却通过违法建设,屡屡突破规划审批时设定的条件,从而获得不当利益。此类违法现象的频繁出现,就是由于地方性法规不够完善。

2、《行政许可法》与城市规划管理的问题

(一)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就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的规划编制、审批行为等诸多的问题都是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造成的。

(二)内部行政程序不完善影响规划许可的效率和效果。行政许可实施程序得到了较好的规范,但由于与之存在着紧密联系的内部行政程序极不完善甚至充满着较强的人治色彩。

(三)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自由裁量权较大。行政许可的自由裁量权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设定许可标准和条件,二是判断所申请事项是否符合标准和条件。我国现在有不少地区的规划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层次的规划甚至互相矛盾。我国现行的标准规范有些已不适应现在的城市规划管理要求。

3、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管理主体内部制约制度的不完善,涉及违法建设的单位量少面窄,但单个开发项目涉及违法的程度在加剧。由于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缺乏有效的制约制度,使得规划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唯权”或“唯利”,不正确或不正当地使用手中的规划许可权。

(二)当前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部门正当行使“规划审批权”。我国城市市区政府之间的协调并不充分,“规划审批权”的行使上必然会因区政府的要求而放弃从全市整体利益出发的规划原则。

(三)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公众监督。城市规划决策往往是只有领导者才是“决策者”,是少数人闭门造车式的决策。地方政府和部门规划自由裁量权过大,规划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编制单位的直接上级和规划的决策方,这种决策主体的错位使得规划领域的决策呈现封闭型、政治家型的特点,缺乏公众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

五、如何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1、完善规划法规

(一)以《城乡规划法》为中心和基本依据,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依靠法律的权威,运用法律手段,实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关系各行各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必须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职能,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的管理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的法定要求约束管理行为。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完善管理和经营的法规体系。

(二)完善《城乡规划法》与制定实施细则

主要就是以下这些方法:重新界定有关法律责任;城市规划行政处罚权不能分割;应及时制定全国性的《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中应提高规划审批中的羁束性程度,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

(三)设计有效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

城市规划区内的使用土地和各种建设活动,都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防止审批工作中的随意性,制止审批的越权和的行为发生。必须慎重制定审批程序,并将之固化使其在行政管理中起到制约作用。

2、改革管理体制

(一)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

把握住城市规划中行政审批制度、行政许可制度,改革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推进城市规划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完善城市规划实施存在事前、事中监督缺位的突出问题。

(二)改革管理体制的主要措施

主要就是以下的问题需要重视:深化规划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规划管理的重点由开发转向保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协调的原则,做好法律性证书即“一书两证”的核发。

3、完善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

(一)明确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的定位。结合规划工作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听证功能,将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让公众参进来。实现城市规划的透明、公开、公正,增强城市规划的民主性、严肃性。

(二)健全城市规划听证制度

在建设项目选址许可阶段和变更规划许可时进行听证。许可阶段,要有听证制度来维护公众权益、提高决策水平。从实际情况出发,要以维护老百姓合法权益为重点。规划许可决定是政府和申请人达成的契约,具有明显的公共特征。规划许可的变更或者因规划许可而改变已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变更,应该进行听证。

六、结束语

通过研究讨论我们知道,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必须要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质量,必须要做好“一证两书”的管理工作,不断地推进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向前进步,不断地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通过有效地改革措施,来改善如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说通过不懈努力,改变我们如今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沈秋贵.福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瓶颈及对策[J]. 福州党校学报. 2010(05)

[2] 方华,唐良云.浅析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信息. 2009(27)

[3] 缪敏,汪运志,吕道锋,张.城乡统筹构架下的江阴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践[J]. 城市规划. 2009(05)

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不断深入,城乡规划执法活动面临法律困境,我们应当从执法的主体制度、执法事权的合理分配、法律冲突的协调和法律缺位的弥补、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社会公众参与的程序保障等方面对有关城乡规划执法的法律法规予以完善。

关键词:城乡规划;规划执法;法律保障;公平高效

一、城乡规划执法的概念

城乡规划执法是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城乡规划执法活动是特定的城乡规划执法部门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法律的规定和法定程序将城乡规划运用具体实施,并监督检查规划实践的合法性的实施,以保障规划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活动。具有特定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城乡规划实施监督、城乡规划行政检查、城乡规划行政处罚、城乡规划行政处分构成了我国城乡规划的执法活动的基本内容。城乡规划执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依法行政原则、公开公正原则、比例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二、我国规划行政执法中的法律困境

1、基于执法主体视角的法律困境

(1)执法主体不明,事权分配不合理。规划主管部门设置各地表现不同,有的为行政机关,有的为事业单位等,在执法力度和执法效力、强度上各有不同。另外,乡、镇人民政府事权分配不合理,有责无权的情形严重。

(2)执法依据冲突、缺失,由于各级政府的利益趋求,制定的实施细则缺乏操作性,对于地方的空间规划也缺乏法律支撑,给执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法律责任设置不合理,有的责任设置缺乏过罚相当原则,导致执法的不公平。

2、基于利害关系人视角的法律困境

规划执法的利害关系人是指权利和义务受到规划执法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组织,既包括行政相对人也包括受到行政行为间接影响的主体。我国法律已经注意到利害关系人在规划实施的重要意义,规划执法势必也与规划利害关系人息息相关,但对于利害关系人参与规划执法仍然缺乏实体法的支撑和程序法的保障。

三、我国城乡规划行政执法有关法律制度完善

1、完善执法主体制度,合理分配事权

首先,完善纵向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的设置,实现城乡统筹和城乡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促进横向规划管理部门的统一。如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我国城乡规划执法部门的行政机关主体资格,从国家的层面开始统一设立规划执法部门,建立省-市-县-乡镇的统一管理体系,并对规划管理部门统一命名,明确其执法人员为国家公务员,履行行政职责,并选拔具有规划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进入规划管理和执法部门,提高规划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合理分配乡镇规划部门的事权,将监督、处罚等事权下放,使处于基层,与群众联系更为紧密的乡镇部门真正发挥作用,在分配乡镇其他规划职权的同时更应当赋予相应的监督权和处罚权。

2、完善执法依据,避免法律冲突与缺位

首先,基于现有的我国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现状,完善相应的制度,以统一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避免法律法规之间的互相冲突和法律缺位现象已经迫在眉睫。我国已经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我们应当建立以该法作为主干法的城乡规划法律体系,加强规划主干法及其辅助法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其次,细化相关的法律责任,体现实质公平。既让违法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与责任承担相适应,也限制了规划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成为规划执法的坚强后盾和有力保障。制识的人才进入规划管理和执法部,提高规划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3、完善法律责任制度,体现实质公平

城乡规划法律责任是城乡规划法律主体违法法律的义务,有专门的机关依法追究或由其主动承担的否定性后果,要实现法律规则的效率,就必须让违法者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所有的成本,只有这样,行为人才不会选择“蚀本”的违法建设行为,规划执法同样如此,我们应当在《城乡规划法》的基础上,细化相关的法律责任,一方面让责任追究更具有 可操作性,体现了违法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与责任承担相适应,另一方面也限制了规划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以免行政相对人权利遭受损害。对于超出合法权力或权利范围的行为和违反正当程序的行为,要予以处罚,即行为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引入公众参与规划执法的制度保障

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村庄规划;整合规划;问题;对策

1引言

近几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重点。为了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和统揽全局的突破口。可以说,做好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008年1月1日,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明确了村庄规划的法律地位。然而,目前村庄规划实际工作中仍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因此,村庄规划工作仍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本文就当前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对策。

2规划依据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技术规范

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规范亟需出台与城乡规划法相适应的技术规范。村庄规划的编制技术规范在国家层面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其中关于村庄规划的内容概括性较强。此外建设部2008年3月出台《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04—2008),该规范主要针对当时全国普遍开展的新农村规划即村庄整治规划而制定,但如果要体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域性特点,需要各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地方实施细则。2008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其中针对历史文化名村的规划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在省级层面,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于1997年左右出台了省级村庄规划编制条例或办法,地级市层面也普遍出台了村庄规划的实施细则,有效指导了各地方的村庄规划编制与审批工作的开展。由于以上各层次的村庄规划技术规范均是在城乡规划法出台前施行的,没能在城乡规划法出台后进行适时调整,所以在村庄规划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技术规范以及技术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给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对策1:从国家层面到地级市层面尽快出台与城乡规划法相适应、与地方地域特色相一致的技术规范,以利于村庄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对策2:在村庄规划中,应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关于历史性村庄保护规划的内容,即将村庄的保护问题落实到村庄规划中,同时保护对村庄发展有重要历史性影响的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等物质载体,以体现村庄特色。

2.2上位规划

村庄规划的上位规划中,关于指导村庄整合和整治的内容亟需拓展和加强。村庄规划的上位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市(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总体规划。其中对于村庄规划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规划应为镇(乡)总体规划。在市(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能够体现村庄规划的指导性意见包括村庄分类归属、村庄的建设等级;而镇(乡)总体规划中对于村庄规划的指导性内容较少,仅限于定性层面,与技术规范要求方面的缺失、乡镇总体规划层面的规划设计经费不足,以及管理层面的重视不够有关。

对策3:在镇(乡)总体规划层面加强镇(乡)域范围内村庄分类与整合内容的研究深度,包括村庄整合的具体内容,并对村庄规划提出具体实施性对策。如此需要适时出台与《城乡规划法》相匹配的乡规划、镇规划修订版技术规范,并将其中关于乡域、镇域村庄体系规划内容进行规范,加强其中可操作性内容研究,提高其对村庄规划的指导意义。

2.3编制方法

规划编制方法方面强调社会调查的重要性。村庄规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设计单位往往重视物质空间规划,对村民的意愿了解不够。尤其是在村庄整合规划、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中。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项目组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通常会有一天调查几个村庄的情形,这就很可能造成调研过程流于形式。只有通过深入的社会调查,能够掌握村庄的人口流动去向、村民的搬迁意愿以及村民文化价值取向等多个村庄发展要素。

对策4:广泛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开展村庄规划,尤其是村庄整合规划的前期调查,掌握村庄的实际情况。

3规划内容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庄规划的目的在于在上位规划指导下,统筹安排村庄的空间布局以及道路交通等各项配套设施,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一个好的“村庄规划”仅仅专家学者说好是不够的,还要争取做到“村民看得懂、村官可以用、政府方便管”。因此在规划编制层次、内容以及成果表达等方面均应有一系列调整和优化。

3.1规划层次

村庄规划目前在规划层次方面亟需进一步明确、细化。尽管村庄规划涉及的人口规模较小,但其是独立的居民点,远离核心区域,其规划应是从宏观到微观的一个规划过程。其中宏观层面要解决的是村庄(域)的产业发展、村庄居民点体系的空间布局以及交通、基础与社会配套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问题。微观层面要解决的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村庄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市政设施配套以及环保环卫、综合防灾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对策5:村庄规划的实施细则中应将村庄规划分成两个层面,以在不同层面解决村庄发展与建设问题。对策村庄规划包括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层面,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将以上两个层面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界定。可参考城市规划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内容。另外各省组织地方建筑方面专家设计适合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选型,政府出资,无偿向社会,或者以象征性收费方式向村民农宅建设提供住宅施工标准图,以提高农房建设质量。

3.2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在符合技术规范的同时,应符合村民文化与生活习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南北方在气候、地形地貌等方面差异较大,生活习俗迥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重点应有所区别。目前村庄规划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等原因,村庄原有的肌理往往被忽视,村庄的自然与人文特征体现不够充分,甚至建筑形式以及内部结构的地域特征不明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对策6:村庄规划中基本内容应包括:村域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发展战略、村庄用地布局、村庄道路交通、村庄绿地景观、村庄特色、村庄公共设施、村庄基础设施、村庄综合防灾、村庄环境卫生设施等内容。在村庄规划的内容及成果中增加体现村庄肌理、文化、地域特点的内容。

3.3成果表达

村庄规划的成果表达如果仅仅按照城市规划的色块来表达建设用地的话,显然很难让村民接受。目前没有关于村庄规划用地分类规范,使得全国的村庄规划成果不具备研究、比较基础。

对策7:村庄规划适时出台与村庄相适应的村庄用地分类规范,同时要把村庄用地和乡镇建设用地的衔接留足出口,以适应城中村、靠近城镇型村庄用地性质的改变。此外,图纸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表达,要易于村民理解。

4规划编制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由于全国已全面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有的省份已经开始编制村庄整合规划或新农村社区规划,工作量极大。一般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批村庄规划任务,由此带来村庄规划设计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目前关于村庄规划编制单位的资质要求没有明确规定,村庄规划的设计取费普遍较低,加上设计规范不健全等均是导致村庄规划质量难以保证的重要原因。

对策8:从国家或地方政府层面明确并提高村庄规划编制单位资质要求,出台政策规定村庄规划编制费用的底价,以保证规划成果的深度。此外对于村庄规划的项目负责人也应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应具有城市规划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负责人来负责,以此来保证村庄规划的质量。

5规划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村庄规划的实施管理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即来自市(县)规划主管部门以及镇、乡政府的村建主任或村建助理;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管理,即行政村村委会的管理。其中前者是市(县)级规划部门的管理者,由于其面对的是全市(县)的村庄,数量众多,而上级管理部门人员配置有限,管理上主要从政策、制度、技术角度管理;镇(乡)乡建助理是村庄规划的直接管理者,但乡建助理一个人管理其辖区内众多的村庄建设,也会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可见,最好的办法是村民自治,但是村庄的自身建设管理水平有限,故而村庄规划在实施的关键环节容易陷入两难境地。目前“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施行,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备了前提条件。

对策9:普遍提高村官的学历水平,施行更加优惠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为村庄留住人才,建立村民建设自治委员会,作为实施村庄规划的组织与监督机构,使村庄规划真正与百姓需求相结合,村庄建设与生态安全统一协调。

6结语

总之,村庄规划是一项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结合我国村庄实际情况不断发展和完善。尽管当前村庄规划中还有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但相信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这些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村庄规划工作将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乔茂先.浅谈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J].现代农业,2011年10期

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范文第6篇

一、认真宣传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

㈠年初由万源市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由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全体规委会成员、规划和建设局中层以上干部及相关股室人员共300余人参加的《城乡规划法》培训及宣传动员大会。市委常委胡永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认真宣传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做了详细的安排步署。同时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四大家领导分别做了重要讲话。市规划和建设党组书记局长郭明均同志、总工程师宋伟平同志、规划股长裴刚同志、监察大队长张思林同志分别就城乡规划的编制、执行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解。

㈡今年四月对《城乡规划法》进行了集中宣传。一是在太平镇城区主要街道及各建制镇悬挂长幅标语,共计100余幅;二是街头咨询宣传,由规划和建设局牵头,相关股室人员参加,邀请市法制局、市司法局参加在太平镇中心地段进行了街头集中咨询,散发宣传资料,宣传巡回宣传,共按街群众街头咨询3000余人次,散发宣传资料1.5万余份,出动力宣传车150余驾次。同时各建制镇也进行了各种形式宣传,做到经常性宣传,主要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及执法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对广大市民及管理相对人散发资料及讲解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通过宣传,使《城乡规划法》家喻户晓,对广大市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

二、加强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工作

㈠万源市原城市总体规划是1996年编制完成,并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20__年,__市人民政府制定了《__市城镇体系规划》和__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万源市被明确定位为中等城市规模进行建设发展。为此,经四川省人民政府、__市人民政府(达市府函[20__]139号)和万源市人民政府(万源府函[20__]141号)文批准,决定修编万源市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__年6月,市人民政府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对万源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0__年3月完成万源市城市总体规划大纲修编。20__年由万源市人民政府组织对“万源市总体规划纲要”和“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进行了两次评审并已通过,目前已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

㈡乡(镇)场镇规划编制情况:一是现已完成8个建制镇、乡场镇的规划编制(官渡镇、白沙镇、青花镇、罗文镇、旧院镇、大竹镇、黄钟镇、铁矿乡、石塘乡);二是完成省级试点镇官渡镇和太平镇的总规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三是完成了对万源市太平镇坪长村、仙龙潭村,固军乡中河村、梨树乡池家坝村、白羊乡泉溪坝村等2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制定了蓝图;四是完成2个村庄(白沙镇郑家坝村、罗文镇严家坝村)的规划编制,并上报主管部门待审批;五是20__年沙滩镇、草坝镇、河口镇、井溪乡、庙子乡、茶垭乡、石窝乡等7个乡(镇)与规划设计单位签订规划编制合同。

三、严格执行城市控详规划

㈠万源市中心城区太平镇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过去该城区的房屋结构多为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修建木结构1至3层青瓦屋面房,少量的为建国后50至70年代修建砖木、砖混结构平房及两层楼青瓦屋面房。旧城改造掀起高潮前(20__年以前)除“明珠广场”,“万宝商场”2处初具规模外,其余各类旧房仅仅只是配合道路拓宽工程进行了零星改、扩建,1986年至20__年,旧房改造面积只有25万平方米,年平均不足1.5万平方米。20__年4月,万源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城乡建设工作专题会议,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结合万源的实际,对万源城市的规划建设定位为:围绕构建绿色万源、活力万源、红色万 源、开放万源、和谐万源。把万源市建设成为联运秦巴的山水园林城市。并提出了:“突出重点,连片开发,放宽政策,增强活力,拓宽渠道,多元筹资,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的要求。同时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内制定并印发了《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决定》、《城镇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实施细则》、《城镇拆迁补偿标准及被拆迁房屋认定规则》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吸收市内外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的单位、个人参与旧城改造,推动城市建设发展。20__年7月,万源市人民政府委托重庆大学建筑规划学院编制完成了《万源市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__年编制完成了万源市河西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根据__市“十一五”规划要求和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区位优势的变化,原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已远远不能适应万源市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要求,为把我市建设成为中等城市规划目标,为此,万源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城市总规及详规进行修编,并经省人民政府[20__]90号批准同意修编,于20__年9月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对万源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编,目前总体规划修编纲要大纲已通过万源市级评审,正在报送省人民政府审批后执行。

㈡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规范审查、审批的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__年1月1日开始实施后,我局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和《四川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土地供应及使用性质、使用强度和道路、工程管线、公共配套设施及空间环境等进行严格控制和审批,严格按程序进行规划指标的调整和变更。对规划区内未编制控规的地块按程序报批和制定规划条件进行审批。

一是我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万源市实际,制定了《万源市城市规划管理实施办法》、《万源市城区危房加固、维修、改建须知》、《行政责任追究》和“一书两证”办事指南等规范性文件。

二是在规划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对所有在建项目和开发项目进行了全程监督,各项目建设单位能够严格执行规划所确定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规划审批“一书两证”制度,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建设项目审批实行层层把关,分级负责,确保建设项目能严格按规划执行。

三是经审批后严格按程序进行现场定点放线,并监督建设项目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在城市规划的管理执行上有效推行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的工作方法,大大增强了法律的严肃性,审批的公开性,办事的公正性,从制度上和监督的力度上来提高办事效率,预防腐败。

四是城建监察大队加大规划的执法监察力度,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规划,不准超越红线,不准随意改变规划内容进行建设,城建监察大队即实行领导包片、中队包区、监察队员包项目,层层落实责任,加大巡查、监督、督查力度。对发现的违法、违规建设,按法定程序进行严格查处。仅去年城建监察大队共查处违法违章建设150余起,违法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违法建筑面积35000余平方米,发出停工通知书112份,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37份,处罚决定书24份,拆除违法建设4起(其中2户)建筑面积900余平方米。截止目前共处违章建设罚款31万元。通过严格执法,有效遏制了违法违章建设的势头,确保了我市城乡规划和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建立健全城乡规委会,依法履行职能职责

为了科学合理地编制、审批和执行城乡规划,万源市人民政府于20__年12月14日根据《市、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工作规程》的有关规定批准成立了以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善平同志为主任委员,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家忠同志、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胡永芳同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文海同志为副主任委员,市规划和建设局、市发改委、市国土资源局、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法制局、市气象局、太平镇人民政府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委员,部分专家和公众为委员的“万源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同时市规划和建设局与市监察局联合制定了《万源市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万源市规划和建设局局长郭明均同志为组长,万源市监察局副局长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规划效能监察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监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编制规划,依法审批、依法监察、依法查处的原则;坚持过程控制与重点监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规划和建设项目效能监察有机结合的原则;坚持及时调查,严肃查处的原则。着力解决当前城乡规划工作中,不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规划许可证工作拖沓、推诿、扯皮和违规办事,城乡规划实施缺乏有效事前、事后监督,失职、渎职等问题。促进依法行政,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确保政令畅通,推进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提高规划的权威性,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提高规划行业工作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保障城乡规划和建设健康发展。

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公众参与最初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为了稳定市民的“不满”情绪,保持社会的安定而出现的一种安抚措施。后来慢慢上升到寻求一种公共政策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城乡规划是一种为了维护城乡公共利益、实现社会良好发展的公共政策,它一方面具有社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在另一方面,它又包含了各方利益的不同诉求,影响这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既然是公共利益的实现,那么公共的主体―公众,在城乡规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明确的提出“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规划原则,规定了在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监督的过程中必须全面的实行公众参与机制,以确保公众对于城乡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

1 我国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等科学的规划理念也逐渐进入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来。但是,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任然属于初步阶段,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还存在一些不足。

1.1 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由于受到群众自身职业、年龄、性别以及所处的环境的限制,除了一些相关部门的人员、专业人员或者是知识分子以外,其他群众的参与热情明显不高。特别是外来人口,对于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景观、历史文化等不熟悉,更是感觉到无从参与,没有参与的必要。在群众的眼里,只要不涉及自身眼前的利益,不管城乡规划如何决策、如何编制与实施,都和自己无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先关部门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不具体。

1.2 公众参与规划的普遍性不足

城乡规划的最后总目的是体现人民的意识,为人民服务。公众是属于城乡管理的主体,要达到城乡可持续发展,他们必须全程参与到规划工作的过程中来。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当前的城乡规划其实就是极少数专家和领导封闭式自我意识的表现,规划的内容几乎与公众分离。同时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也没有完全到位,他们轻视了公众的作用,片面的追求“宏伟政绩”工程、向上级交差,公众完全没有发挥到作用。

1.3 地区经济差异造成了参与程度的明显差异

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法定图纸”、“经营城市”等已经被引入了公众参与机制,经济发达地区的公众参与程度较高;而在中西部一些比较落后及边远的偏僻地区,公众参与程度普遍偏低。

1.4 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不完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城市管理工作作为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涉及到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切身利益,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决策编制、实施和监督应该得到法律的保障。但是由于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缺乏将公众参与纳入具体的城市规划方案编制审批、规划申请以及违章建设监督的程序中,公众参与规划在程序上的缺乏造成参与的随意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第28条中仅仅是提出“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也就是说批准后的参与,属于较低层次的参与。而在最近公布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也仅仅是规定了公众参与这一基本原则。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具体完善的从规划决策到编制到审批到实施再到监督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因此,群众在获取有关的规划信息以及有关的规划申请的情况和表达意见等方面没有明确和畅通的制度渠道,因此在规划方案的编制与市民意愿相冲突、规划实施遇阻时,不愿满足于“象征性参与”的城市居民在表达自己对规划建设意见时,常常会自发地组织起来,到规划管理部门寻求“说法”。这种情况在实际上成为了市民要求参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规划决策的主要形式。这种参与形式的不足在于其具有临时的突发性,往往干扰到管理部门的正常工作秩序,不利于解决问题,有时还伴随有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的发生。这种现象充分表明了政府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建立的制度渠道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2 公众参与办法探讨

2.1 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宣传工作

规划部门以及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让公众了解参与到城乡规划的具体工作中来。具体可以通过咨询、问卷或者召开情况报告会议以及电视、网络等途径定期向市民通报规划管理的内容、范围、技术指标等具体的工作情况,给市民提供一个全面了解情况的机会。同时还应该邀请市民参加规划的展示会、听证会以及座谈会,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聘请市民作为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的监督员;在报刊杂志上开辟城乡规划相关内容的专栏等等。

2.2 成立多种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参与机构

群众最关心的是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的城乡规划问题,因此,可参考与居委会、乡镇以及村委会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参与机构。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全体村民,可以选取代表参加,发表各集体组织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可以大大拓宽群众的参与度,大大的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更加广泛的汲取群众的意见。

2.3 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去引导公众的广泛参与

“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了每个规划阶段的指导思想,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引导公众向着环境保护、生态安全以及社区健康发展的角度去参与。从小事做起,让公众参与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宜做起,慢慢的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

3 结语

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长期的推进过程,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我国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的深度和范围应该是一个逐渐扩大以及渐进的过程。所以,在逐渐实施公众残的同时,应该着重普及和宣传城乡规划的知识与意识,让群众以及各相关部门真正了解到城乡规划的实质。

参考文献:

[1]韦春艳,王琳,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与探讨,理论月刊,2009(1):68-70.

[2]唐军,从功能理性到公众参与―西方现代规划设计的社会脚印。规划师,2001(4).

[3]梁鹤年,公众(市民)参与:北美的经验与教训.城市规划,1999(5).

[4]陈易,公众参与中的若干问题.城市问题。200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读.

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范文第8篇

第一条经区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房地产(商业、住宅)工程,按本规定实施建设工程规划批后管理。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房地产工程规划批后管理,是指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建设项目实施的批后规划跟踪监督管理,其内容包括:规划验线、跟踪督查、规划竣工验收以及对发现的违法建设依法进行查处。

第三条建设项目应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件批准的用地范围、建设位置、建设性质、平面布局、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停车泊位、绿地指标、色彩造型、建筑间距等规划限定条件及核准指标进行规划建设,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工程进行跟踪监督管理时,应对照原审批文件和图纸,并作出核查记录。

第四条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放、验线管理,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工。房地产单项工程基础建设至±0.00标高时,业主单位应向放样单位申请验线,验线记录单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认可后,方可继续建设。业主单位在申请竣工规划验收时,应附已进行工程验线的记录单。

第五条房地产项目涉及建筑密度指标调整的,按照《市区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筑密度调整管理暂行规定》及《区规划设计条件变更管理办法》执行。

第六条房地产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核定原则上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定的建设内容为单元组织。对未完成整体建设但要求部分投入使用的建设项目,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可以实行分期核定。建设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和分期实施方案,同时提供竣工施工图、竣工总平面图、报建项目明细表等,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定,但分期认可方案和分期认可结果应当公示。

第七条建筑面积误差核算按照《市区建设工程竣工验收规划认可实施细则(试行)》执行。

房地产项目竣工时实测总建筑面积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总建筑面积,但在累计合理误差范围内,不突破容积率指标的房地产项目,由业主单位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补缴相关规费后予以规划验收;在累计合理误差范围内,超容积率指标的房地产项目,容积率调整方案获批准后,业主单位凭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规划设计条件变更决定书”,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调整容积率补缴土地出让金等手续后,再予以办理规划验收。

房地产项目竣工时实测总建筑面积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总建筑面积,且其建筑面积累计误差超过合理误差范围,不突破容积率指标且不影响使用功能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经行政处罚,由业主单位缴纳相关规费后予以规划验收;超容积率指标的,原则上不予以验收。确需组织验收的,由业主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土部门初审同意并报区政府审查批准后,至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容积率调整相关手续,业主单位凭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规划设计条件变更决定书”,至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调整容积率补缴土地出让金等手续,并经行政处罚、缴纳相关规费后,再予以规划验收。

第八条房地产项目申请竣工规划验收时应附由市政园林部门出具的关于该建设项目配套绿化工程验收的审查意见。绿化面积原则上要求按照绿化景观专项设计方案实施,确实达不到要求的,由业主单位申请,经区政府审查批准后,按《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缴纳违约金或按相关补偿标准缴纳易地绿化补偿费后,再予以规划验收。

第九条停车泊位建设需满足日常使用要求。房地产项目不宜设置地面机械式停车位。已规划配建机械式停车位,且小区车位需求不突出的,由业主单位申请,经审查同意,可暂缓建设,但需缴纳相应的建设资金。地面按3万/每个有效机械式停车位,地下按5.5万/每个有效机械式停车位缴纳建设资金,建设资金应缴入专户。待该小区业主委员会成立后,全额划转给小区业主委员会管理,专项用于停车位建设。

第十条不计入容积率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应作为人防、设备用房或车库使用。确需改变用途的,应根据市人民政府相关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一条凡违反规划、不符合验收标准的,不得认定其验收合格。其中,未按规划审批要求实施的,责令建设单位按规划要求实施后,方可办理验收手续;存在违法建设行为的,应依法及时查处,建设单位接受处理后方可办理验收手续,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拆除。

第十二条房地产工程规划审批核定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认可工作,对于、、的,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对测绘单位弄虚作假、伪造竣工规划验收测量成果的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即取消测绘准入资格,情节严重的,依据《基础测绘条例》、《省测绘管理条例》等规定予以处罚;给用户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建设单位在报送竣工验收资料中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不合格,并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不得通过认可。

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公众参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2008 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确立了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机制,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强调了城乡规划制定、实施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是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外的个人和组织依照法律法规通过法定程序或者途径参与和自身利益相关的城乡规划管理活动。在利益多元化和利益博弈常态化的今天, 城乡规划公众参与不仅是遏制 “领导规划”、防止规划权力失范的“有力武器”,也是坚持民主决策、维护社会公正的根本途径。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实践进行审视与思考,探索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真正实现的途径。

1.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意义与价值

城乡规划公众参与在我国是一项重要的改革探索,近年来,各级政府把城乡规划公众参与作为民主行政的重要途径,增强了城乡规划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执法的公平化、公正化和文明化。从价值上分析,城乡规划公众参与不仅仅是各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自觉接受监督,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做好城乡规划工作的有效途径,更是紧密联系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凝聚公众集体智慧和力量的重要纽带。

2.城乡规划公众参与总体评析

目前,我国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自上而下,公众参与尚处于较初级阶段,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对公众参与的研究和实践大都停留在理论和方法上;二是自下而上,大量的开发项目产生的侵权行为使得人民群众表达意愿的要求日益强烈,一些地区因缺乏合理的引导而导致极端的对抗、上访等现象的发生。这种希望参与、表达诉求的方式也是公众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体现了公众参与的根源和意义。

面对这种状况,建立公众参与体制的《城乡规划法》应运而生。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城乡规划公众参与还未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法定环节,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有效开展。

2.1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认识不够深入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体现,但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往往不够。有人认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只是走过场,作摆设,敷衍了事。还有的人认为,城乡规划是政府的事,由政府领导“拍板”决定的,不管城乡规划如何决策、编制、实施,都是事不关己。更多的人认为公众参与最主要目的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务,而对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关心较少。这些观念束缚了人们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导致人们公众参与的意识不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够,参与度低。

2.2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制度不够完善

《城乡规划法》虽然明确赋予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权利,但尚未有一部从规划决策―编制―审批―实施―监督的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公众参与采取何种形式,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公众对城乡规划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否被采纳、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如何答复社会公众,如何规定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工作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工作的实效,使得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运行效果大打折扣,也很难与社会公众产生互动。

2.3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效果不够理想

就目前而言,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效果几乎完全取决于城乡规划决策者,规划中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是否被采纳、采纳多少,公众自身无法知晓 ,更无法监督被采纳意见是够真正落实,因此公众对城乡规划决策基本上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公众参与城乡规划仍处于“事后参与”、“被动参与”的初级状态,规划制定过程中主动要求公共参与往往很少,导致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被迫参与”的现象发生。另外,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存在随意性和主观性,特别是大部分中小城市都没有固定的城乡规划展览馆,仅局限于在广场等地进行临时的展出或征询意见,形式单一,公众参与缺乏途径。加之,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公示内容过于简单,基本限于几张主要的图纸和非常简略的文字介绍,技术指标没有解释,缺乏专业知识的公众无法真正明了规划意图,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研究不够全面

目前,针对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概念、内容、范围等相关内容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关于公众参与的研讨活动少也不多,可以说,公众参与尚未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无论是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研究力度,还是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研究深度,均应引起学术界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3.探索实现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探索实现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需要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更我国需要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3.1转变陈旧的公众参与观念

一方面,就公众参与而言,无论是公众还是决策者都需要转变观念,打破长期形成的“集体本位、社会本位”的观念束缚,认为个人要完全服从集体,个人在国家领域不占主导地位,是从属于社会的,特别是具有绝对性的行政权威。在这种环境中,公众的地位降低,所以公众实质性参与的内容较少,大多流于形式。因此,在城乡规划中应强化公众的参与意识,转变陈旧的观念,使公众认识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不是简单的单一政府行为,而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互动的过程。另一方面,城乡规划人员也要转变观念,不仅注重自身专业理论素质的提高,更要加强密切联系和善于沟通公众、利益团体和各级政府的能力。规划人员要能够运用城乡规划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广泛吸取多层次多部门人士等广泛参与意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权衡各方不同利益需求,提高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

3.2营造良好的公众参与环境

在我国营造良好的公众参与环境首要前提就是加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教育。一是政府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引导公众普及城乡规划学科知识,充分认识城乡规划的价值作用,让公众真正了解规划的实质,积极为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创造条件,注重多层次、多形式的规划宣传,采取咨询或召开情况通报会及通过媒体等方式定期向市民通报规划管理的内容、范围、技术指标要求等,让广大群众了解和支持城乡规划。同时还可邀请公民参加城乡规划的展示会、论证座谈会或听证会,聘请公民担任城乡规划监督员,并尽快建设专门的城乡规划展览馆。二是政府要加强对公民政治素质的培养,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可以使公众参与遵守决策中基本的政治原则和规范,始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共性。

3.3建立健全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机制的健全,要着重提高城乡规划工作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程度,使公众参与制度更加细化,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从宏观上讲,要明确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目标、性质、内容、职能、机构、组织、权限、程序、处罚等,确保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权利的实现。从微观上讲,要明确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主体关系,充分发挥普通市民、利益团体、规划人员和政府在城乡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平衡各方的利益;规范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范围,参与的途径,参与的形式,参与的程序、方法,参与的方式,参与的阶段,参与的次数,参与的效力等;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充分的知情权;完善利益表达机制,表达公众的利益诉求,保障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建立公众参与激励机制,增加公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探索建立规划部门经费拨付、规划编制费用支付与公众参与挂钩的绩效考评机制,以强化规划部门和规划人员的责任,逐步扩大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是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正常进行的关键,要对规划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制裁,确保公众参与作用的充分发挥。

4.结语

现代城乡规划始终在沿着不断社会化和民主化的轨道而发展,公众参与城乡规划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公众只有参与到城乡规划的全过程,并能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才能表达公众的合理诉求,才能确保公共利益和公众自身利益的不受侵害,才能对规划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进而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作用。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城乡规划尚处在初级阶段,公众参与的法律规范、公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公众参与的意识能力等尚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因此,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真正实现公众参与城乡规划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郑彦妮,蒋涤非. 公众参与城乡规划的实现路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 张爱军. 目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2(8)

[3] 邹兵,范军等. 从咨询公众到共同决策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实践与启示[J].城市规划,2011(8)

城乡规划法实施细则范文第10篇

一、规划编制工作

在完成分区规划的基础上,我局以“中提升”实施项目、控规全覆盖、城乡统筹发展为着力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强化规划对建设的指导调控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以“中提升”实施项目为着力点,促进新老城发展。

《宁波(*)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空间布局规划》经向市、区领导进行多次汇报和组织多方论证,并与相关部门的进行多次沟通协调,通过规划会审暨专家评审。该规划已于09年二月报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

完成《甬江北岸景观规划及城市设计》、《*区域社区布局规划》和《*新城基础设施整合规划》等城市设计和专项(业)规划的编制工作。

开展了《*区创意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区生态带规划研究》和《*老城公共停车设施近期建设规划研究》等规划编制研究。

(二)以控规全覆盖为着力点,加大控规编制力度。陆续启动编制《滨海产业次分区临俞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老城次分区老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老城次分区临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澥浦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九龙湖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后海塘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继续深化完善《*新*、*控制性详细规划》。20*年共委托控规编制面积约5358公顷,覆盖率为88%。

(三)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着力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区农村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局对《*区域村庄布局规划》进行了修编,并经区政府批复。规划调整的重点在于对村庄的空间发展引导方式和村庄布局进行修正和优化,突出了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理念,提出了集中居住区(点)的建设规划,明确了“2016”空间格局。

二、规划管理工作

在总结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规范创新规划管理和审批有关工作机制,理顺工作流程,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20*年,共办理行政许可事项483项;核发选址意见书58件;审大规划方案86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70件,总用地面积约178公顷;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74件,总建筑面积约为32万平方米。

(一)三个创新提升规划管理水平

一是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做到“三提前、三联系”。“三提前”即提前参与、提前研究、提前出成果。“三联系”即建立局领导分片(镇、街道)联系工作制度,重点项目专人跟踪联系制度,坚持每星期至园区、镇(街道)上门联系服务制度。“三提前、三联系”这一主动服务式管理,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是创新用地的规划管理办法,出台《生态带和备用地范围内项目实施暂行办法》。《城乡规划法》和《*分区规划》正式实施后,根据《城乡规划法》,在城市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不得作出行政许可。但由于前期历史遗留和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区许多拟建项目无法纳入建设用地范围内,处于生态带和城市备用地内。为进一步推进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土地的集约利用,我局经调查研究,多次向市、区领导汇报、沟通,在一定范围内讨论通过后,制订并出台了《生态带和备用地范围内项目实施暂行办法》,作为项目的审批依据。

三是创新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建立联系制度。针对出让地块的设计条件、方案审查等工作中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国土、发改、交警、城管等有关部门研究协商,调整相关工作环节,建立联系制度,进一步提高部门之间的配合力度和内部管理效率。

(二)三项措施保证规划服务质量

一是梳理职责。对科室职责进行了统一梳理,对出让地块规划条件和例会记录均落实了专人负责。针对规划管理审查内容多、环节复杂的问题,继续对外实行A、B岗接待服务制度的基础上,设立经办人员A、B角,对每一个项目在审批中进行互审,科室复审后再报分局进行决策,这一做法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规范制度。建立和完善了《*规划分局公示公告制度》、《*规划分局制度》、《批后管理实施细则》、《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制度》、《例会审查制度》、《技术审查制度》、《规划条件出具制度》、《规划放验线制度》、《竣工验收规定》、《基础测绘使用管理规定》、《道路红线管理规定》、《综合档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着力打造一个运行高效的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内部工作和对外服务效率。

三是引进技术。引进城市三维仿真技术,辅助规划审批工作。尝试在物资局地块、招宝山饭店扩建等项目规划中使用这一新兴技术,将不同的方案、不同的规划设计意图通过城市仿真技术实时的反映出来,全方位、直观地为规划管理者提供城市的现状与未来的各类场景信息,为城市规划的决策提供直观与形象的依据,让规划审批人员通过全面的分析对比,做出科学的决定。

三、市政工程工作

进一步加强基础测绘,推进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测绘成果入库、对外提供等流程,为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一)做好基础测绘管理

完成澥浦老镇区1:500,面积8.75平方公里;临江片区(开发区)1:500,面积8.0平方公里;石塘下、宁波港区1:500,面积7.61平方公里数字化地形图测量及数据入库工作。因控规编制需要,提前安排实施了临俞片区基础测绘。

完成了地下管线普查数据入库工作。

做好基础测绘成果对外提供和服务工作。按照相关测绘成果使用管理规定,为城镇截污排污系统改造工程、宁镇公路沿线排水工程、后海塘的工程建设等免费提供相关管线数据、地形图等。利用地理信息中心平台,对基础地理数据进行动态更新,为其他各部门的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基础地理空间信息。

(二)服务重点工程项目

积极参与并服务各类省级、市级重大工程项目,包括舟山连岛工程宁波连接线工程、500KV北仑电厂至观城输电线、绕城高速东段、铁路环线、绕城高速连接线工程等“八路一线”项目,以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制作了八路一线项目分布图、20*年区重点项目分布图。组织召开*区南熏别院、小骆花园、新城中学、长石小学、宁波物流商贸中心、银亿海尚广场、联勤集中居住区一期等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会审。还组织召开了濠桥泵站--甬江雨水排海管、*老城天然气干管路由走向规划、*电厂至化工区供热管线路由规划、至化工区高压天然气管道路由走向规划、220KV沿海变电所选址及进线路由规划、招宝广场地块电力线路由规划等会审项目30多个。同时制定了我局道路红线、河道蓝线管理办法。

四、法规监督工作

我局不断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完善执法监察机制,扎实推进“阳光规划”工程,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努力实现执法工作合法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法规知识普及化,保证规划法律法规正确有效实施。

(一)加强协作,完善执法监察机制

建立以规划管理以核心的行政处罚机制。继续定期召开与城管局、区法制办和区法院四方共同参加的规划联席会议制度,围绕规划管理、技术法规、强制执行等内容展开研讨活动,研究解决规划执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理顺规划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事宜,做好处罚权划转工作。20*年,配合城管局进行违法建设查处70件,书面函件往来155件;查处违法建筑总面积34400平方米;违章罚款38.14万元;拆除违法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

建立建设项目批后联检机制。为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批后监管力度,我局与城管局进行衔接,探索建立建设项目批后联检机制,将城管局执法监督的人员优势和规划分局项目管理上的技术优势进行结合,确定由分局和城管局共同指派专人负责全区在建项目的中间指导、跟踪检查和监督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两个部门相互配合、及时制止,尽量将违法建设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据统计,20*年完成建设项目中间检查28件次。组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178件,及时查处违法建设行为150件。

(二)重视沟通,深入推进“阳光规划”

一是扩大“阳光规划”社会影响。在拓展范围、延伸地点、创新载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将阳光规划的公示工作从社区延伸到农村、企业,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20*年我局开展了“规划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和“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深入到乡镇和企业,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共同研究协商矛盾较为突出的问题,增强城乡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不断拓展公示公告反馈意见沟通渠道,通过座谈会、协调会、听证会、规划网站等方式,会同建设单位、街道、社区和相关部门与群众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积极听取和采纳合理意见,宣讲规划法规和政策标准,通过协商的方式化解疑义。有些建设项目涉及的规划问题,在面对面的沟通和协商后得以顺利解决,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是完善“阳光规划”操作细则。通过健全听证制度、公示制度等等,对“阳光规划”的各个环节进行结构优化,完善细致具体的阳光规划操作流程和相应的实施细则,提高操作性和效率性;进一步明确“阳光规划”的实施责任,分局各科室各司其责,最后由法规科总体负责公示和群众意见建议的收集和反馈工作。

三是加大“阳光规划”设施投入。经过一年多努力,建立了规划分局网站,全年点击量达3万多,有不少热心市民留言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参与城乡规划建设。继续扩大建设现场和定点公示牌设置范围,改造了局阳光规划公示栏,报纸上有公示公告专栏。20*年完成建设项目批前公示60项,其中现场定点公示51项,报纸公示23项,收集群众反馈意见120余件次。

(三)拓展渠道,加大规划宣传力度

20*年我局把宣传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和《*区分区规划》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加大宣传力度。局专门成立宣传贯彻工作小组进行牵头组织,举行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区分区规划》工作座谈会,组织召开全区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区分区规划》工作会议,邀请各部门、乡镇(街道)、园区的主要领导和分管规划建设的领导参加,与之探讨规划法和分区规划实施后存在的问题,交流工作思路。分局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宣传了规划法和分区规划,加深了对规划法和分区规划的了解,解决了目前新、老法实施过渡阶段部分实际问题,还很好的加强了与各部门的沟通,分局的工作和做法也得到了理解和体谅。同时,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宣传范围,采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宣传和现场宣传、解释、答疑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城乡规划法》、《*区分区规划》,使广大群众能知晓并进而监督规划。

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修订实施6周年,也是《浙江省测绘管理条例》实施3周年之际,在人民大会堂广场举行了《测绘法》宣传咨询活动,进一步加强测绘法制宣传,普及测绘法律法规知识。

(四)有效处访,努力化解社会矛盾

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梳理和完善了分局中内部办理实施办法,安排专业素质和行政能力较为过硬的同志,具体负责来访、咨询的接待工作,努力做到有专人接待、有对口答复,做到对口科室、分管局长、员“三到位”。同时,转变工作思路,变等访为下访、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变一时息事宁人为彻底解决,认真处理每一件、来访件。20*年我局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4件次,接待群众来访30余人次,妥善解决群众的问题,积极调处和化解社会矛盾。

五、机关建设工作

在机关建设工作中,着眼于服务经济发展的工作中心,着眼于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着眼于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加强学习教育,不断充实规划队伍,使全局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一)认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坚持不懈地抓好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开展以学新《》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开展理想信念、廉洁从政、法纪法规、职业道德等内容的廉政教育专题座谈会;参加由机关党工委组织的题为《高举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的专题讲座;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新时期展现党执政能力的优秀影片《超强台风》等,不断将学习教育推向深入,使广大干部职工真正入脑入心,以保证学习教育的效果。

(三)不断夯实党风廉政建设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局党组书记对局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局党组有专人负责抓建设,认真研究、布置、落实和检查全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局机关各科室、下属规划院负责人各负其责,抓好分管部门和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从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不断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了每周一次的党政班子成员碰头会议制度,局内部所有重大事项都通过集体研究讨论。积极开展党员干部的警示教育,局主要领导逢会必讲廉政建设,还亲自为大家上党课,特别选择区内、规划建设系统内活生生的反面案例,起到强烈的震慑作用,使大家筑牢反腐败的思想防线。

(四)积极转变机关作风形象

结合“项目推进落实年”活动、“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联感情、办实事、送温暖”活动等,建立完善了镇(街道)联系制度,即每个镇(街道)都有一名固定的局领导和工作人员负责,开展定期、不定期地走访,接受各类规划咨询服务,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困难。召开与群众代表、企业代表、村镇干部代表等参与的民主恳谈会,进行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方面和交流,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并将多渠道征求到的意见建议梳理汇总,一一落实给各科室和下属单位,发动干部职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广泛讨论,深层次剖析原因,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收效良好。

(五)大力加强充实规划队伍

在市局和区委、区府的关心和支持下,20*年公开招考了2个事业编制人员和3个公务员,并调入事业编制人员2名,充实了分局规划队伍。同时,局党组从有利于个人成长和分局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中层干部进行交叉轮岗,进一步提高中层干部的综合素质。为加快*新城的开发建设,提高规划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新城规划办事处于5月份正式挂牌成立,负责新城区域的规划实施工作,切实加强对新城建设的规划指导和管理服务。另外,经区政府批准成立了区地理信息中心,中心主要负责建设和维护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对基础地理数据进行动态更新,为其他各部门的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空间信息;负责地理信息数据的各项标准的监督、实施、质量审查。

继续加强对规划院的领导,加大支持力度。规划院20*年正式升级为乙级综合设计院,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引进5名专业技术人员,在为我局提供业务和技术保障以及人才支撑的同时,主动开拓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和社会效益。

上一篇: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范文 下一篇:执业医师法实施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