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是科学精神的高尚品格

时间:2022-09-27 08:40:21

低调,是科学精神的高尚品格

科学家只有具备了隐居遁世的低调意识,避开闪光灯和众多媒体的采访骚扰,避开各种俗务的干扰,他才会有更多的研究时间,拥有心平气和的研究心态。所以,当科学家甘愿选择低调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将以苦为乐、耐得住寂寞的研究精神和自我人格发展进行了完美对接,他已经能够摆脱更多名缰利锁的捆绑,而用宠辱不惊、与世无争、清静淡泊、清心寡欲的超然心态,自觉的科学敬畏感,投入到枯燥的研究中。低调看似一种简单人格,却更是一种高尚、卓越的科学精神、职业精神。

所以,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多具备这种心态,比如,爱因斯坦将支票当作书签,将金钱、功利、欲望看作身外之物;居里夫人将镭无偿献给那些需要的伤员,放弃炼制镭的专利权,“镭不应该使任何人发财。镭是化学元素,应该属于全世界。”他们虽然低调,却在科学发展丰碑上刻下了庄严伟大的人格高贵和高尚。所以,已经去世的中科院院士王选曾说:“一个科学家如果经常在电视上出现,那么他的科学生命也就结束了。”强调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道理很好懂,可看看当下的学术界,在市场经济和“论文经济”、“SCI崇拜”等影响下,很多学者已经失去了这种最起码的学术本色,而成为急功近利、争相邀宠的“学术走穴的宠儿”、“科研经费的宠儿”。比如有些专家和学者更愿意挂靠某些学术期刊当顾问,赚取不菲的顾问费,还有院士、著名学者沦为某些企业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更有甚者,学术走穴已经成为不少专家、学者的家常便饭,热衷于通过各种社会交际,扩大知名度,院士、学者俨然成为外交家,科学家的头衔成了牟取私利和社会功利的生动道具和舞台,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学术光彩和科学精神受到抑制和挑战,怎么有心思进行淡泊研究呢?怎么愿意坚守“学术的寂寞”呢?

因此,与其羡慕希格斯的诺贝尔成就,不如多借鉴这种低调的学术心态。在学术研究和探索中,请让我们多一些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少一些浮躁盲从、浮光掠影;多一些坚忍持久、安静平和,少一些嘈杂市侩、物欲横流。让宁静低调的人格和科学精神有效对接,让科研发展取得更大成就!

(本文原载于2013年10月10日《北京青年报》,本刊有删节)

上一篇:在垦丁寻找《海角七号》 下一篇:“上帝粒子”对人类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