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教师自我转型研究

时间:2022-09-27 07:20:49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教师自我转型研究

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社会、学校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应加强对人才培养目标重要性的认识,确定自己的转型目标与_方向,以培养自我转型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等方式实现主动转型。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自我转型;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072-02

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依靠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教育—人才”形成21世纪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为了适应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高等学校的功能已从培养国家需要的精英人才向培养应用型和职业型的专门人才转变。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国家和地方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都把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作为保持经济繁荣、确保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教育战略规划已经成为世界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站在全局与未来角度对教育发展实施战略决策和管理的有效工具和自觉行为。许多国家的发展经历表明,应用型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从教育发展形势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全符合我们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它为加快我们国家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整体战略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同时,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是地方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各个地方高校在当地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当地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区域创新体系的生力军、经济发展的社会动力源。

因此,作为大学教师,必须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这场教育转型中担负的责任与义务,使自己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二、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含义,确定转型方向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其核心是要使学生具备胜任未来工作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很快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2008年11月在秘鲁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教育部长会议,对21世纪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给出了清晰的界定,各成员国一致认为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和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过去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精英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培养的重点已经从理论基础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上来。

以上这一切都要求大学教师一定要转变对应用标准与学术标准的普遍认识,把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作为我们的教学重点和工作目标。我们要对如何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有一个很好地理解:它不单单是通过试验和社会实践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来实现,它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具备单纯的理论知识或单纯的实践知识上。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突出作为技术支撑的基本理论素养的训练,强调基本理论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为完成目标而能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有规则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举措,并对知识、技术再加工,将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的能力。

三、实现自我转型的途径

(一)培养自我转型意识,主动迎接新的挑战

教育模式转变的主体是教师,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不同于一般教师,大学教师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三种社会角色于一身。不同的社会角色要求大学教师担当不同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大学教师的转型不能仅靠学校长期的观念灌输来实现,而应具有自我转型意识,实现主动转型。

教师的自我转型意识是教师自觉主动地做好自我提升、自我转型的一种观念和愿望,是发自教师内心的一种本能和习惯。具有自我转型意识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日常工作、日常学习建立在适应国家教育战略转移、适应未来教育需要的基础之上,能够把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机地调整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上来。自我转型意识的培养对一个大学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一个教师的自我转型意识主动培养的过程,可以贯穿于教师工作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调整过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想法,有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索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意识;在考试题目与考试方式方法上,要有突出测验学生实践能力题目的思考;在实验题目设计上,要有突出实践技能锻炼的思考;在自身的日常学习中,要养成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的习惯,增强自己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确定转型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加快自身转型的步伐

大学教师的转型要在学校和地方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展开,每个大学教师应该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特长、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及系院的要求来确定自己的转型目标与方向。转型的方向要适应地方经济需要,适应地方服务需求,适应国家发展的大趋势,真正做到让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获取所需知识。

个人素质的自我提升是一个高校教师能否顺利实现自我转型的关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一个大学教师应重点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的自我提升:一是自我积累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以适应具有明显综合性特点的实践教学的要求,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涉及多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的教学与指导工作;二是注意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三是大学教师要培养自我批判能力,在教学工作中,能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自己在教学环节设计、内容安排等方面的不足,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四是大学教师要加强自己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只有自身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完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五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对学生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设计合理的课后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分析总结,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设计能力。

(三)加大科研时间的投人、推动实践教学的发展

科研对于一个大学教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当今很多高精尖技术都是从大学的实验室里走出来的。一个大学教师的科研素质体现了他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与水平。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进行科研活动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仅不相抵触,而且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一个大学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进一步展开对自己所擅长领域的相关研究的调研,加强对当今热点问题的追踪,把握研究热点,积极申报更高层次的科研课题申请,增强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把自己的学科优势从科研领域转变到教学领域,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以科研带动教学,使教学得以完整地完成和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创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这些转变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授课班级的学生,使学生的创新理念与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大学教师在适当的领域要适当地让部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给他们解决买际问题的机会和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和实践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教师的转型既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应在符合学校要求、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尽快实现自我转型,实现从纯理论教师向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满生,诸艾晶,21世纪国家教育战略规划与重大政策的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9,(2):40-47.

[3]陈萍,胡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教师阻抗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33):4l-43,

[4]APEC教育部长会议确保教育四个优先领域[EB/OL],http://info,edu,hc360,com/2008/07/081421 145034,shtml.

[5]周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1,(9):109-110,

【张莉莉:滨州职业学院基础部,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科教学研究】

上一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与教师培训需求信息获取 下一篇:创新高职院校教学校长绩效考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