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谈《蒙古帝国》

时间:2022-09-27 07:18:07

喜谈《蒙古帝国》

这是一部值得关注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成吉思汗第36代长孙女,对自己的黄金家族有很深的亲情。但她不崇古、恋古,不狭隘、封闭、迷恋在家族的盛世之中,而是以清醒和审视的态度对待历史,以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待历史,广泛地收集史实史料,然后根据文学创作的需要,进行梳理、筛选、深化、提炼,开掘新的历史和文学的资源,以新的审美想象和文学的视角,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和史实内涵,再现历史人物的本色和形象,形成作品的新特点和独到之处。这是一部大题材、大视野、大思路、全景式的作品,能达到现在这样水平是不容易的。不下大功夫、苦功夫,没有开阔视野和先进理念,没有对文学的满腔激情和坚韧毅力,是完不成这部宏大作品的创作的。事实也证明蒙古族青年女作者包丽英,用了20年时间,先后七易其稿,写下了600多万字,最后才完成这部97万字的三部曲,她是实实在在的二十年磨一剑。这种对文学矢志不移的至诚精神,支撑着她的文学追求,使她最终迈出了一大步,创作出这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

无疑这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但也可以说是一部历史人物的传记小说。作品通过成吉思汗、拔都、忽必烈三个人物的成长和征程、命运和业绩,反映蒙古帝国建立、远征欧洲、挑战中原、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极盛武力不仅成就了一个民族,造就了一批杰出人物,也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神话般的传奇故事。

尽管这部作品篇幅浩大,时间跨度长,涉及地域广但读起来却很流畅。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形象,通过浓烈情感、恢弘气势,通过瑰丽流畅的语言所产生的艺术魅力,让你一走进作品就爱不释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新鲜感、历史感。为什么作品会给我这样的艺术感觉呢?我细细回味,我感到作者虽然年纪很轻(她开始产生创作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动念时,还是一位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但她心存崇高,情系草原,在思考问题上很深入、很开阔。首先她把草原上的自然环境(包括草原、河流、蓝天、白云、山峦、密林、风雪、严寒等),与草原人的生存条件、生活状态、习俗场景、人文风貌所形成的草原人性格上豪爽、刚毅、骁勇、强悍、驰骋疆场的强烈征战欲、占有欲,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所以我说,是开阔的视野、先进的理念、辩证的思维,让她把握了历史的大势和主流。而对文学的探索和追求,又让她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让她绘出了一幅又一幅铁马金戈、气吞山河、大气磅礴、雄浑壮美的战争画面:绘出了草原和草原人色彩斑斓、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新鲜爽目的生存、生活的场景和境遇,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独有的艺术天地。

尽管这部作品用大量篇幅写战争,但在描写战争的进程和战争的场面中,却没有给我们留下雷同重复的感党。众多不同战争场面的描写,无论是在本土草原上,还是征战欧洲、挑战中原,大大小小的战争描写,有起有伏,相互交替;各有各的特点,又都有―定的容量;既表现出了战争的多变性、复杂性,也反映了战争的全局发展和突变。难得的是作者在战争的描写中很注意刻画人物,众多不同性格的人物,有鲜活的色彩,丰富的内容。特别是成吉思汗的形象,栩栩传神,写得很不寻常。成吉思汗率领他的儿孙们,终身不离马背,东征西讨,南攻北战,驰骋疆场几十年,骁勇不羁,摧城拔寨。虽也有久攻不下、损兵折将,不得不放弃战斗的失败场景,但几十年艰苦征战的行程和辉煌岁月,让他独领,成为一代天骄式的人物。战争能够创造一个新的时代,但战争也会给人们留下隐痛和深思。作者在描写战争的同时,也深入地写了这种心灵上的感受和变化:从热衷杀戮到厌恶拼杀,从摧城毁屋到保护城池,从不顾百姓生死逃亡,到关注百姓生命生活。在取得巨大胜利和建树,在享受欢乐和尊严的同时,也出现了战友反目成仇,亲情疏远撕裂,人与人之间爱、恨、情、仇倒置,新的矛盾和冲突、纠葛和纷争的发生,在胜利者的心灵中和情感上留下的隐痛和阴影。在这里作者最出色的描写,就是写成吉思汗和他的长子术赤之间发生的隐痛,父子之情难以割舍,父子之爱又不能袒露,父子之间心灵上的隔阂难以消融,阴影始终难以抹去。把成吉思汗的内敛和温情、智慧和谋略、爱情和亲情、苦闷与隐痛,都写得很深。在展示成吉思汗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上,既写出生活的多变性和哲理性,也写出了人生意义的复杂和内涵,这是当今写帝王小说中少见的情节。

拔都西征,既是人与人之间意志力的较量,也是蒙族人民历史上的壮举。拔都一路征战,艰难险阻,变化多端,但他始终节节胜利,无限风光;始终戒骄戒躁,保持冷静头脑;始终牢记祖训,维护国家、民族的大局。由他创建的金帐汗国,在欧洲统治长达285年,虽远离中国,却与中国内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保持最密切联系。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继成吉思汗之后,完成征战欧洲大业,最杰出的军事统帅的形象。

忽必烈宽容、冷静、明达事理。他出身草原,又最终走出草原;把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把蒙族的政治、文化与汉民族的政治、文化融合在一起;把个人之间、族系之间、民族之间的恩怨得失、纠葛分歧放在一边,一切从维护国家、民族的大局出发,使得在统一中国、宫廷交量、治国方略上,处处取胜。作者最深刻之处,就是从大文化的角度,塑造了大元帝国创立者的形象。

事实求是地说,作品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个别章节写得有些拖沓沉闷,二部与一、三部相比显得有些单薄。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这是一部很难驾驭,创作上有很大难度的长篇历史小说。从现在作品达到的水准来看,作者对史实史料取舍恰当,在文学上发挥合理,既写出了“历史”,也写出了“小说”。说明作者在历史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和学养,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才华和写作能力,这是一部广博丰赡、气势恢弘、激情浓烈、流畅可读的心血之作。对于第一次写长篇历史小说就能达到现在这样水平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难得之作,喜人之作。我感到作者还有很大的潜力,她是一位实力派作家,《蒙古帝国》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的创作道路还很长,她从事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可能还没有到来。只要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永葆创作的激情和坚韧的毅力,不懈地追求和探索,她还会写出更闪光、更耀眼的文学作品。不知我的预言能否实现?

作者简介:王维玲,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第二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评委。《蒙古帝国(三部曲)》是2008年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三部获奖作品之一。

上一篇:血染的《红岩》 下一篇:华人陈立博士的“小芳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