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资助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时间:2022-09-27 06:41:14

1993年,中共中央原副主席陈云为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资助河南省卢氏县的25名贫困小学生。2007年5月,一份记载着陈云捐款的清单原件及受捐孩子照片等的面世,才揭开了这段尘封的爱心资助。

昔日受助的学生已经20多岁了,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外出务工。虽然现在他们人生各异,但是17年前陈云的资助,不但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业,也照亮了他们的内心,成为他们一生中温暖的记忆。

25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

1993年,8岁的李小波在卢氏县汤河乡高沟口小学上二年级。

这年秋天的一个下午,校长周丰云告诉他一个喜讯,有人资助他上学,每年80元。放学后,李小波一溜小跑地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他的父母。

提起此事,李小波的母亲陈聪敏至今仍感激不已。那时,她家的4间土坯墙瓦房坐落在海拔1300多米的一个山坳里,全家4口人就2亩多地,收入微薄,李小波一年级下半期的学费直到开学几个月后才凑齐。有了别人的资助后,她儿子一年80元左右的学杂费和书本费有着落了。

那时,李小波不知道资助他的好心人是谁,只知道是北京的一个爷爷。小学毕业时,他才知道资助他的是陈云爷爷,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正是有了陈云的资助,李小波顺利地读完了小学又升入了初中。

当时的80元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1993年,从师范学校毕业的裴晓军被分到汤河乡任教时,一个月的工资才40多元钱。

记者从《卢氏县教育志》上了解到,当年陈云资助的卢氏县学生共有25名,其中汤河乡16名、朱阳关乡6名、官坡乡2名、五里川乡1名,他们分别在一至三年级上学。

那么,这些被资助的学生是怎么被挑选出来的呢?

汤河乡中心小学校长王保发告诉记者,1990年,三门峡开始实施希望工程,1992年,卢氏县被列入“河南省15个部级贫困县实施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计划之中,乡里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建有档案。为了用好这笔捐款,乡教育办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由吕中魁老师带着几人对提出申请的贫困学生逐户摸底调查,最后确定资助那些品学兼优、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资助时间为三个学年,每人每年为80元钱左右。

陈云要求此事保密

2007年,受资助的25名学生已经长大成人。

这年6月7日,为筹备6月13日陈云诞辰102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海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简称“陈云故居纪念馆”)派教育陈列部副主任曹自求等人到卢氏县走访陈云资助的贫困学生时,汤河乡中心小学会计裴晓军和大家才知道此事。

裴晓军了解到,1993年4月6日,陈云从新闻联播中听到中央机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新闻后,特地委托身边的工作人员从他的存款中取出5000元,送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嘱咐工作人员转告基金会的同志,这笔钱一定要捐助给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并为自己保密。

地处豫西深山区的卢氏县是革命老区,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都在这里战斗过,该县又是部级贫困县。遵照陈云的意愿,时间不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将这笔钱转到了卢氏县。

按照陈云的要求,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未将此事公开,这笔钱究竟用在了哪个地方、具体资助的情况怎样,连陈云家人也不清楚。

据1993年时任卢氏县委副书记的彭修身回忆,1993年共青团卢氏县委收到捐款时,并不知道资助人是谁。第二年才知道这5000元是由陈云资助的。当时县委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给陈云寄去了受助学生的材料、照片和部分感谢信。这些照片是卢氏县有关部门为部分受助学生拍摄的,照片背景上无一例外是土坯房。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清楚地记录着该学生家庭困难的状况,以及这些学生当时的学习成绩。

1995年4月10日陈云去世后,卢氏县委安排彭修身和当时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等人到北京向陈云家属表示慰问。见到卢氏县的领导后,陈云的女儿陈伟华才知道父亲捐助卢氏县学生一事。

捐助材料被永久收藏

但这些资料被父亲放在何处,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

2007年年初,陈伟华在整理父亲遗物时,意外地在书橱一角发现了父亲的党费清单,其中还夹有一份当年由卢氏县有关部门出具的父亲资助贫困学生的捐助清单,共5页,每页写着3名小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这15名小学生均为卢氏县汤河乡的学生。

至此,陈云捐赠5000元资助卢氏县学生的详细资料得以面世。

随后,陈云家人将捐助材料捐赠给陈云故居纪念馆,由该馆永久收藏。

材料中有一张张当时受助学生的家庭合影,照片上,是他们简陋的茅草房和土坯墙瓦房。另外,还有十几封泛黄的信。信上写着:劳捎北京,陈云爷爷亲属收。字里行间流淌着孩子们对陈云爷爷的爱戴和感谢之情。

李小波清楚地记得,他的感谢信是用铅笔在黄色的作业纸上写成的。他在信中说,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在卢氏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陈云故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找到了当时的受助申请登记表。最终发现陈云当年共资助了卢氏县25名贫困学生,而并非只有在清单上所发现的15名。

曹自求一行又先后到汤河乡汤河村、大坪村、高沟口村、小沟河村受助学生家中,走访拍照,搜集资料。

在汤河乡张超家走访时,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张超在2006年考上了南阳理工学院,但是他家依然贫困,房子还是十几年前照片上的土坯房,工作人员当场拿出500元资助他上学。第三年,又资助他800元。

受资助者中仍有辍学者

17年过去了,受助的学生已经全部走向了社会,多在外务工。

据了解,陈云资助的16名汤河学生,分布在小沟河村、汤河村、高沟口村和大坪村等,现在年龄最大的28岁,最小的24岁,有4人考上中专或大学。其余的多为初中毕业,大部分已经结婚。令人遗憾的是,受资助的两位女学生,因为家庭特别困难等原因,小学毕业后便没上学了。

受资助时,汤河乡大坪村的周春雷因为家庭贫困已经辍学一个多星期了,得知有人资助贫困学生的消息,大坪村小学校长陈万林又把周春雷叫回了学校。

现在仍是校长的陈万林告诉记者,周春雷受资助到小学毕业后,家里感到如果不让他继续上学就对不起好心人,于是把周春雷供应到初中毕业。现在,周春雷已经结婚,在北京打工。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李小波和张联虎在家外,其余的都在外打拼。

2000年,初中毕业的李小波先后到北京、江苏等地打工。2008年,他用打工挣的钱在家盖了5间平房。今年年初,李小波结婚,妻子也是汤河人,他们是在外打工时认识的。最近,他又投资几万元在汤河街开了一家农资杂货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汤河乡高沟口村的张联虎初中毕业后,在郑州等地学习婚纱摄影,现在在卢氏县一家影楼当摄影师,月薪2000多元。

受资助时,张超在汤河乡中心小学读三年级。因为家庭贫困,他几次差点辍学。张超的妹妹和姐姐上学也需要钱,而他父亲身体不好,不能干重活,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

刚拿到资助时,张超的父亲张随成并不清楚是哪位好心人,当得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后,一家人都很激动。他几次托人打听陈云的联系方式,想自己写封信对他说声“谢谢”,可这个心愿还没来得及实现,却等来了陈云逝世的消息。

张超学习非常刻苦,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不错。1999年,他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三年级组一等奖。今年暑假,张超已从南阳理工学院毕业,正备战9月份的全国司法考试。

张超告诉记者,陈云爷爷不但给了他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了他精神上的鼓励。今后,自己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爱心不断涌向贫困学生

受资助时,9岁的张超不知道资助他的人是谁,也不知道希望工程是什么。但是,希望工程改变了他的人生。

20世纪80年代末,根据当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调查,每年有超过几百万的儿童因为家庭困难失学辍学。而当时,政府的基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1989年10月30日,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发起的希望工程应运而生。1990年9月5日,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名。1992年6月10日和10月6日,邓小平两次以“一位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

因为希望工程,众多和张超一样的贫困学子的命运被改写。今年5月19日,河南省社科院公布的评估报告称,20年来,河南省希望工程共资助贫困青少年学生近18万人,建希望小学780所,避免了许多寒门学子失学辍学悲剧的发生。20年来,希望之光不但照亮了这些贫困孩子的内心,走上社会后,他们也让爱心薪火相传。

记者在汤河乡了解到,除了陈云外,原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和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陶铸的夫人曾志也曾资助过这里的贫困学生。

1993年,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书记,后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曾庆红资助这里的贫困学生,当时,汤河乡中心小学一年级的刘艳峰就是他资助的。

刘艳峰的父亲刘云安告诉记者,当年他是汤河乡中心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那时,刘艳峰的双胞胎姐姐也在上学,他的爷爷奶奶有病,整个家庭全靠自己每月30多元的工资,刘艳峰的上学费用一直是个难题。但得知儿子被资助后,当时有种做梦的感觉。儿子受资助后,懂事的他更加刻苦学习,2005年考入安阳理工学院,2009年毕业后在深圳打工,现在是深圳一家电子公司的技术员。

这一年,曾志资助了汤河乡小沟河小学的4名学生。胡茂伟受资助时刚刚7岁,那年,他爷爷患重病,在花去家里所有的积蓄后离开人世。因交不起学费,他的一个姐姐已经辍学回家。万念俱灰时,有一天,老师突然把他叫到办公室,说希望工程资助贫困生上学,其中有他。

当得知是曾志奶奶资助他上学时,胡茂伟怀着激动的心情给曾志写了一封信,信中他说:一定会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后来,胡茂伟考取南阳师范学院,现在在卢氏县东明二中任教。

裴晓军说,这些受资助的学生,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认为,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今后自己有能力的话一定去帮助别人。

上一篇:万家岭战役:中国抗战史上的空前胜利 下一篇:百年奋战苦 中华始有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