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在南满

时间:2022-10-30 02:05:49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与开始了争夺东北的斗争。考虑到东北地区我党力量比较薄弱,中央决定派一些重要领导干部去东北领导工作。陈云就是其中之一。陈云于1945年9月去东北,至1949年5月回到中央工作,一共在东北工作了将近4年时间。在这期间,他与我党其他领导人一道,为创建和巩固东北根据地,创造全国解放的基本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陈云在南满的那一段岁月,展现出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主动请缨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美国支持下,企图独霸抗战胜利果实。当时,在美国空军和海军的支援下,从海空两路运兵到东北,先后占领了山海关、锦州、沈阳,1946年5月又攻占了四平。

为了阻止的倒行逆施,我党也派出20万军队从陆路进入东北,先是进入南满地区,然后向北满发展。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领导,中央还派出20名中央委员进入东北开展工作。

由于军队装备精良,又有美国的支持,因此,一开始,军队就抢占了南满的大城市和大部分地区。东北我军主力被迫撤向北满,南满只留下我军两个纵队(即东北民主联军的三纵、四纵),加上一些地方部队,总兵力只有约三四万人,而则集中了4个军的8个主力师,共计10万多人,分三路向南满我军进攻。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我军只能步步退守,最后,只剩下临江、长白、蒙江、抚松、辑安5个小县城。中共南满分局、南满军区机关和东北民主联军三、四两个纵队,被压缩在长白山脚下的狭长地带。

为了利用这种有利局势,尽快占领全部东北地区,制订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企图先集中兵力,消灭南满我军两个纵队,占领全部南满地区,然后以南满地区为依托向北满我军进攻,最后夺占全部东北地区。

当时我军的南满部队中的战士大多数是从当地农民中新征的兵,他们没有经过充分的军事训练,也没有打过仗,有的还不会打枪,其中有一部分人仅仅是为了吃饱饭才来当兵的。只要前方一打枪,有一些新兵就逃跑了,更有甚者,还带着枪去当了土匪,有的甚至投降了的军队。

同时,由于我军连续作战,指战员十分疲劳,伤病员也很多。此外部队中还有一部分兵员是从军队里的俘虏兵中补充的,他们没有经过彻底的改造和改编,哗变现象时有发生。当时处于严寒季节,部队的给养也很成问题,粮食缺乏,部队每人每天只能吃两个冻窝头;战士们又没有棉衣棉鞋,在零下40多度的严寒中,很难坚持下去。

在我军仅占的5个小县中,许多群众已经跑掉了,仅仅剩下23万人口。这23万人口,也没有经过发动和组织,很多人还对军队存在幻想,对我军心存疑虑。当地的土匪很多,经常袭击我军。在最困难的时候,当地有一部分落后群众还把粮食送给军队。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在发展方向问题上,南满地区的军队干部发生了意见分歧。有人提出要撤出南满,到北满去与其他东北部队会合。如果按此意见撤出南满,将不利于我军坚持、巩固和发展东北根据地。

中共中央东北局为了了解南满情况,统一指挥,决定派一名中央领导同志去南满,可有些领导干部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去。在这种情况下,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兼任中共北满分局书记的陈云,主动向中共中央东北局和党中央请缨,要求去南满工作。在征得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中央同意后,陈云迅速交代了其工作,冒着严寒,赶赴南满。

重担在肩

1946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陈云,兼任中共南满分局书记、南满军区政委,与萧劲光一起赶到辽东军区所在地临江。

刚刚到达南满的陈云,在复杂而又危急的情况下,并没有立即发表讲话和做出决定,而是沉下心来搞调查研究。

据当时在南满工作的老同志回忆,陈云先是到部队中去,然后到群众中、到干部中去搞调查研究。在调查时,他也只是听和记,很少讲话。在大敌当前、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他的这种沉稳的性格和注重实际的工作作风,使大家心里安定了许多。

陈云当时身体不好,他是南方人,在东北严寒的气候下,经常感冒,发高烧,但他从未停止工作,经常顶着大雪,冒着寒风,步行去调查地点。有时在寒风中站着与调查对象谈话,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

陈云调查的范围很广,包括部队的思想情况,部队的编制、装备、给养情况,战士的住处和穿着,干部的思想情况,5个小县城的经济和人口情况,老百姓的情绪,敌我军事态势,周围的地形等等。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陈云对南满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了解,并对南满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他认识到,在南满地区虽然敌强我弱,但我军不是不能坚持,只要创造条件,是能够在南满打一个漂亮仗的;南满地区的群众基础虽然不好,但经过发动,我军是能够得到群众支持的,我南满部队,经过整训和实战锻炼,是可以变成一支强大的军队的。

把问题分析透彻之后,陈云就着手解决问题。他没有采用把干部召集到一起开了大会、作指示的办法,也没有采用把各方面干部调到他那里去发指示的办法,更没有大肆声张,而是自己带着警卫员,到需要解决问题的地方去帮助解决问题。

当时,南满地区已经是冰天雪地,陈云来到部队营地,采取切实措施,解决了战士们的棉衣和棉鞋问题。在临江,他从发动群众入手,征集了一些粮食、棉花、布匹,然后集中供应前线部队。他尤其注重抓在5个小县城里进行藏粮、保粮、夺粮三个环节的工作(藏粮,就是把征集到的粮食仍然放在农民家里,或者由部队埋藏到隐蔽的地方;保粮,就是通过武装斗争等手段,千方百计地把已经征集到的粮食保住;夺粮,就是从敌人手中夺取粮食――笔者注)。接着,他又从培养当地群众骨干入手,在5个小县城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更换了一批干部,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在当地有权威、能战斗的坚强领导核心,依靠这样一大批基层党的组织,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觉悟,持续地鼓舞群众的热情。陈云还和军区负责民兵建设的干部一起,研究民兵的现状,从正规部队中调去一部分干部、战士,直接担任各级民兵组织的指挥员,再从刚获得解放的贫苦农民中选拔民兵骨干,清除了混入民兵队伍中的流氓分子,在民兵中建立起了党的组织,并发放了一批武器弹药,把当地民兵建设成了一支能打仗、能支前,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地方武装力量。他还到各县去找当地的领导干部逐个谈话,帮助他们确定巩固地方政权的具体措施。针对一些干部思想动摇,一心要撤到北满去的想法,陈云一个一个地找他们谈话,从大局着眼,分析形势,帮助他们解决思想问题。他做的这些工作由于抓住了要害,措施得力,在很短时间内,就解决了南满存在的各方面紧迫问题。这在战争形势十分紧迫的情况下,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后来,陈云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时说过:领导干部要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搞调查研究,用百分之十的时间去拍板解决问题。

军事内行

陈云到南满后,军事斗争形势十分紧张。我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战胜装备比我军强、数量比我军多得多的军队,在南满坚持下去,并扩大我军,巩固和扩大我军的根据地。因此,当时的军事斗争是第一位的,而陈云实际上就是南满我军的最高领导人。

陈云过去没有直接指挥过军事作战。他到南满后,情况就不同了,他必须负责军事方面的工作,而且是军事行动的最后决策人,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但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任何艰巨的任务,都难不倒陈云。在实践中,他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集中概括为“交换、比较、反复”,并加以运用。他在南满军事指挥实践中,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各层面的情况,多角度地交换分析了双方的优势、短处、问题及要害、发展趋势等,又多方面比较了敌我双方的态势、位置、装备、战术、士气、民心、作战方式,然后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再派人调查了解情况,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考虑。同时,又结合全国的战争形势,东北地区的军事形势,对南满的军事斗争状况进行了反复考虑。这样,他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详细了解南满军事斗争状况、能得心应手地指挥南满军事行动的内行。

1946年12月,在南满军事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陈云派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从临江到七道江前线指挥所,召集高级将领,讨论对军队的作战方案。会上,萧劲光根据陈云的意见,先提出:我们应该坚持南满,现在就是讨论如何在南满坚持下去的问题。但是,萧劲光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在七道江会议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坚持南满和撤向北满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在这种情况下,萧劲光对部队做了临时部署后,于12月13日给陈云写了一封信,让通讯员马上送到陈云手里,信中说明了七道江会议上的争论情况,并提出,情况紧急,请陈云来七道江前线指挥所,最后决定是撤还是留。

此时,由于连日操劳,天气寒冷,陈云得了重感冒,连日发烧,烧得很厉害,但当他看到萧劲光的信时,感到事情重大,一刻也不能耽误。他立即穿上皮大衣,带着警卫员,连夜冒雪出发。当他们赶到七道江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陈云进屋时,指挥员们早已经集中在那里等着了。陈云脱去大衣,和前线的指挥员们一起围着火炉坐下。大家却焦急地让他拿主意,做最后的决定。

陈云沉稳地说:不急,今天夜已经很深了,大家还是先回去休息,明天开会。大家走后,他把辽东军区和南满各省委的领导留下谈话。谈话时,他也主要是听大家汇报情况。对撤和留两种不同意见,他都让大家讲完讲透,把理由和根据都讲出来。汇报完之后,他只表示:大家回去再想一想,我们在南满还有没有文章可做?

第二天(12月14日),陈云亲自主持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讨论撤还是留的问题。会议开始前,萧劲光把前两天会上的争论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之后,大家纷纷发言,两种意见相互争执不下。陈云坐在那里,只是静听和沉思。会开了一天,大家争论了一天,陈云则一天没有讲话,他对各方面的意见都听得很仔细。白天的会上,大家的意见讲得差不多了,晚上继续开会。当晚,会场上鸦雀无声,大家的眼睛都看着陈云。

陈云第一句话就问:南满能容纳多少部队?大多数人说:可以容纳4个军,有少数人说:可以容纳3个军。陈云听后,没有就此做结论,而是从分析全东北战争形势讲起。他说:“现在,共产党和正在争夺东北,装备和数量占优势的军队已经进入东北。进入东北的军队,好比是一头野牛,牛头和牛身子是朝着北满去的,是要到北满消灭我东北军队的主力,彻底占领全东北。但是,这头野牛的牛尾巴,留在了南满,被我军抓住了,因此,这头野牛很难冲向北满。现在是想先顾南满,把‘牛尾巴’挣脱,然后再冲向北满。我们在南满坚持,就是抓住了‘牛尾巴’。如果我们撤走了,就松开了这头牛的尾巴,那就不得了,这头牛就会横冲直撞,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就危险了。如果我们抓住‘牛尾巴’不放,敌人就会进退两难,因此,从整个东北战场来看,抓住‘牛尾巴’是关键,南满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我们必须在南满坚持,必须抓住‘牛尾巴’不放,这样,我军在整个东北就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因此,我们不能撤,南满不能丢。”

接下来,陈云给大家算了两笔账。一是我南满军队5个师从南满撤出后,敌人就会占领整个南满,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这样,他们就会从南满抽出10个师,跟着我们去北满。我们两个纵队到北满后,顶多能对付敌人1个军,可是,我们两个纵队在南满坚持,就可以牵制敌人4个军。二是我军如果从南满撤向北满,过长白山时,要损失几千人;在撤退过程中,我们在与跟进的敌人对抗时,又要损失几千人。等我军从北满再打回南满时,又要损失几千人,这样前前后后,将损失一万多人。如果弄不好,我们南满部队的一半,都会损失掉。可是,如果我们坚持南满,部队虽然也要受损失,但不会比撤退损失多。

陈云又讲了两个道理:第一,我们一旦放弃南满,以后再打回来,会更困难,损失会更大。第二,如果我们放弃南满,敌人会集中兵力对付北满,那样的话,我们就会丢掉北满,继续向北撤,一直撤到苏联境内。整个东北让占领后,我们再恢复,就更难了。现在,我们在南满牵制敌人,北满我军就会集中兵力同军队打大仗,消灭几个主力师后,不但北满巩固了,南满也会保住,再扩大战果,我军就会占领东北大部分地区,那时,整个东北局势就会变得对我军有利了。

陈云的一番话,说得大家心服口服。大家一致表示:请陈云同志拍板,我们听陈云同志的。陈云看了看大家,站起身来,坚定地说:你们要我拍板,我就表态,这就是,坚持南满,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不走了,都留在南满,一个人也不走,留下来打!这个决心如果下错了,责任由我来负,不怨大家。大家要团结一心,共同对敌。

听了他的话,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一定坚持南满,加强团结,斗争到底!

1947年初,“四保临江”战役打响。陈云按照预先想好的作战部署,指挥此次战役。此次战役可以说是硬碰硬。集中其精锐部队新六军、五十二军、七十一军,分3路向南满我部集中地带临江进攻。我东北民主联军三、四两个纵队也集中在临江前线,依托工事,奋力抵抗军队的进攻。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双方为了争夺七道江工事,进行了反复冲杀,死伤惨重。我方前线指挥员们对陈云制定的方针十分明了,决心也大,因此斗志昂扬,他们指挥战士,坚守阵地,拼死不退,一次次地打退了敌军的进攻。

在临江战役之前,陈云就把南满军区的计划及其与东北战局的关系和东北民主联军领导人及时做了沟通。此时,陈云又向他们提出了东北战场我军要搞三个配合的主张,即:一、游击区和游击区的配合。如果不配合,一个游击区动,另一个游击区不动,就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二、正面与敌后配合。正面至少要吸引住当面的敌人,不增加敌后负担。三、南满与北满、东满、西满的配合。南满要拉住“牛尾巴”,准备打烂坛坛罐罐,吸住敌人,使敌人不能北进,使北满争取时间;另一方面,北满、东满、西满要吸引当前敌人,也要抽调兵力,配合南满作战。

东北民主联军的领导人采纳了陈云的上述意见。在南满我军打响临江战役后,北满部队发起了三下江南(即向松花江以南敌人发起进攻――笔者注)战役,有力地牵制了敌人。

早在临江保卫战打响之前,陈云就经过详细调查,发现敌人占领的安奉铁路(今丹东至沈阳之间的铁路――笔者注)一线、南满铁路(今沈阳至大连之间的铁路――笔者注)一线,敌人只有几个团防守,长奉、吉奉、平梅(即今长春至沈阳、吉林至沈阳、四平至梅河口)三条铁路上的敌人正规军也不多,过去敌人设立的30多个据点,被缩减为2个。他由此断定:这些铁路线及附近地区,是敌人的薄弱之处。针对这一点,他做出决定:派我南满部队部分主力,向这些地方的敌军发起突然进攻,速战速决、消灭敌人。按照陈云的部署,我南满三、四纵队各抽调部分主力部队,于四保临江战役间歇期间,向敌上述薄弱地带发起突然袭击,迅速消灭了这些地方的敌人。这样一来,我军就收到了一举数得的效果:一是在防御战中打出了进攻战,打乱了敌人的总体部署,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二是迫使敌人从主力部队中抽出一部分兵力,加强对上述铁路线的防御,使临江正面的敌人减弱了兵力。三是通过此次进攻作战,发动了上述地方的群众,也夺取了敌人的部分粮食和武器。这次袭击,是陈云指挥临江保卫战中最为得意的一笔。

四保临江战役打得很艰苦,但最终顶住了敌军的进攻,保住了我南满根据地。以此次战役为转折点,东北我军由被动转为主动,由防御转为进攻,为解放东北全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战役之后,得知共产党方面指挥此次战役的最高领导人竟然是过去没有带过兵的陈云,他叹道:共产党内真是有奇才呀!

上一篇:陈伟华:父亲陈云是 我成长路上的良师 下一篇:陈独秀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及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