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看文化创新

时间:2022-09-27 06:28:01

从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看文化创新

【摘 要】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体系中的历史观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一方面对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中国文化观进行分析和评述,另一方面探讨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并结合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中的批判性思想对文化创新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国文化观;文化创新

一、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

(一)黑格尔的历史哲学

在黑格尔看来,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变和行动”,其本身是具体的、客观的,而“哲学是若干自生的观念,和实际的存在是无关的”是绝对主观的、抽象的。黑格尔认为这是“人类思想中的‘理性’这个简单的概念”,历史是按照人类思想中的客观性的“理性”发展的。

当讨论到世界历史的时候,黑格尔又用“精神”来对“理性”的“本身的使命”进行分析。对于不同民族文化层次高低的划分标准便是处于这种文化中的人们的“精神”的“自由”程度。在黑格尔看来,某种文化形态下越多人的精神独立性得到尊重和实现,这种文化就越先进。“世界历史就是未经管束的天然的意志服从普遍的原则,并达到主观的自由的训练。” [1] 按照这一标准,中国文化便处在了黑格尔文化体系的底层,并与其政体相对应。

(二)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看法

黑格尔主要从七个方面对中国文化进行了评述。首先,他指出,从不同民族的史料时间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成体系的历史的国家,并感慨了中国古代历史典籍内容的丰富和细致。接着,他又简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随后,他从家庭关系、行政管理、法制、宗教、科学五个方面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从“精神”层面进行评述。

他认为,中国家庭关系使个人缺少独立的人格,家庭责任与国民义务结合了起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被“三纲五常”强烈地束缚着,体现着一种大家长制的形态。在家庭生活中,各种关系都被特定的规矩约束着,这些规矩与伦理道德相结合,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简单地从形式上区分了人的尊卑贵贱,使家庭构筑在一个形式上非常稳定的框架中。

关于中国的宗教,黑格尔指出“在家族制度的情形下,人类宗教上的造诣只是简单的德性和行善。” [1] 他认为,真正的宗教要能使人的“精神”退回到自身之内,从而使自己从世俗政府的权力中解脱出来。而在中国,个人并没有这样一种独立性,所以在宗教上也是依赖,依赖自然界的各种对象,从而中国的宗教也许具有指导人们行善的道德内容,却无法形成完整的体系,最终只能沦落成一种带有巫术成分的迷信。

与前人相反,黑格尔对中国科学的发展进行了尖锐而又诚恳地批判。他认为,中国的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是政府对科学的重视提倡,另一方面却是把科学当作一种理论研究的兴趣的匮乏;一方面是对科学实用性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对许多最先发明的东西“不知道怎样利用”。他指出,原因也许在于政府管束过严,干预太多。

总之,黑格尔认为,中国文化处于幼年状态,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缺少一种批判精神,在中国,“客观存在与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

二、文化创新的时代意义

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就今天而言有些地方已经不切实际,但其内涵仍对我们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从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可以看出,由于对中国文化很多方面的误解和片面地了解,中国文化在很多情况下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而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精神生活迷茫,加上外来文化产品的引进和传播使很多人产生了妄自菲薄的情绪,受到西方国家文化入侵的影响。所以进行文化创新,形成与当今时代特征、人民精神状况相一致的文化体系理应得到重视。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正越来越多地引进外来文化因素,但由于人们本身精神生活发展的不成熟使很多人盲目崇洋,文化入侵现象渐露头角。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便是从西方人的文化视角来审视中国文化。现在,很多年轻人乐忠于庆祝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不知道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农历正月每天应该做什么;很多国有品牌为了吸引顾客故意给自己起英文名称。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缺少重视,另一方面体现了国民受到了文化入侵的影响。

要想抵制文化入侵,必须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的前提是我们本身必须对自身文化有系统、客观的了解,对自身的精神需要和实际社会文化生活状况有清醒的认识。黑格尔在对中国文化进行透彻地批判的同时也不得不赞赏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作品的丰富、精妙。

黑格尔曾经认为,在中国发展的这个阶段上,“我们无从发现‘主观性’的因素;这种主观性就是个人意志的自己反省”,那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中国人缺少创新意识呢?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我们才能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满足国人的精神诉求,提高民族凝聚力;才能让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机结合使世界更加了解改变着的中国,提高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国际竞争力。

三、黑格尔中国文化观对文化创新的借鉴意义

(一)文化产品问题与文化创新

“迄今为止我国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文化市场呈现出繁荣态势。” [2] 但目前来讲,文化产业的发展仍有很大空间,文化市场也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来解决。就电视剧而言,2011年半数以上电视剧制作完成后都未能播出,这无疑是对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黑格尔认为中国人“模仿的技术极为高明,这种模仿不但行使于日常生活中,而且用在艺术方面。” [1] 这点在我国电视剧行业也得到充分体现。

就文化产品的内容来看,很多作品内容肤浅,难以打动观众的情感,让人反思。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难以“实现个人意志的自我反省”,使“人们的精神退回到自身之内”。我们可以从黑格尔“精神自由”的观点来看文化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一下出路。虽然我们不同意黑格尔“精神依靠自身存在”的观点,但在进行文化作品创作的时候应更多地考虑人的情感需求,让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得到情感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共鸣。今天我们的文化产品出现了内容流于表面的问题。文化工作者应认真思考自身内心和情感的需求,在生活中捕捉真实的瞬间以及这些时刻的情感来源,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人格变化过程的描述。

(二)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与文化创新

近年来,为了抵制低俗文化和外来文化入侵,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有关部门加强了对文化市场的行政干预,颁布了一些禁令。这些禁令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文化工作者的创造力,这种做法并非长久之计。黑格尔曾指出,中国科学发展落后的原因在于政府管束过严,干预太多,用他的说法,叫做“这儿没有一种自由的、理想的、精神的王国”。

在竞争机制下,抵制低俗文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人们情感和生活的文化作品,这样文化市场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为了让文化市场良性循环,提高市场主体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化事业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市场主体责任者的素质。另一方面为了让我国从“文化产业大国”向“文化产业强国”发展,应适当提高文化市场准入标准,认真审核即将进入文化市场的企业是否具备生产优秀文化产品的能力以及长期发展的潜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从黑格尔的中国文化观中,我们还能找到很多对于文化创新有帮助的观点,他对中国文化的某些批判在今天来讲虽然已经失去实际意义,但很多本质性的批判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10、113、122-128.

[2]傅才武,陈庚.论文化创新战略的确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05-110.

上一篇:浅谈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下一篇:滑县方言子变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