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纹样在展馆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时间:2022-09-27 05:50:37

民族纹样在展馆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具有针对性的收集、整理、分析展馆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及融合自身文化理念设计元素情况,对比各国展馆在自身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的特有纹案与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上的融合情况,再归纳总结民族纹样在展馆装饰设计中的基本表达框架及形式特点。

关键词:民族精神 装饰纹样 设计风格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38-02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融合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根本的转变:民族的,变成了世界的。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地域性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与思想交流,民族标识性纹案也随着设计手法的不断推陈出新而在表达形式上呈现了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但无论怎样改变它的内在材质及外在形式,它的精神内核依然不变。

在悠远的古代,无论东方或西方的建筑,其装饰上往往附带着各自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当欧美掀起一股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大潮,以此为基础,又衍生出了众多建筑流派;如高科技派、解构派、野兽派等等。展馆建筑的设计及其装饰风格走向同其他功能型建筑一样一同在极简(如密斯凡德罗在巴塞罗那世博会上所建的德国馆)与极乱之间沉浮(如法兰克・盖瑞在美国加州洛杉矶所建的外观扭曲复杂的华特・迪士尼音乐厅)。

上海世博展馆建筑让民族纹样以一种新的样貌重新焕发了“生机”,以或简练,或奢华、或高科技的手法与表现形式,进一步促进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民族纹样的实质,代表的是一个民族在文化性及精神领域偏重性导向作用下,所精炼出的一种精神符号;一种特殊的图腾,即精神本质的抒发。对一个民族来说,它集文化标示性与精神核心性于一体。当代欧美展馆建筑,在内外装饰上对于本民族纹样的重视程度及装饰运用方面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带针对性的设计思路,与其缅怀过去,似乎更着眼于未来。相较于东方民族依然比较喜用繁复华丽的纹样风格来说,西方民族纹样在展馆建筑的装饰运用上似乎显得较简洁轻松,更注重与周围环境(河流、泥土山等)的共生性,与自然的沟通性,建筑风格趋向平易近人的“气质”。如上海世博的法国馆,其展馆建筑外表皮装饰纹案是借鉴了流淌在国土之上河流的波纹原样,加以抽象提取后作为装饰来讲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褪去高高在上的奢华迷离,回归原始质朴的自然情怀。

2 装饰范围

装饰范围以空间来划分,则为建筑外表皮装饰及建筑室内空间装饰两种。

建筑外表皮装饰是将建筑外部轮廓结构及建造构件的外形样式风格与古风建筑特点极其类似,但其作用仅为装饰效果,并无实际的承重功能。利用现代工艺复制出的仿古构件在建筑表皮仅做为装饰作用的仿古建筑中累见不鲜。这样的建筑装饰特点通常为内部装饰简洁,明快充满现代装饰风格;外部为花纹繁复,雕工讲究的仿古建筑构件及装饰纹样所“包围”,给人以古色古香的大体印象,但感受深意较肤浅。

而与这种空间转换正好相反的是着重于室内空间装饰的建筑,它往往对建筑外表皮的装饰风格较倾向于简洁大方,内部才是古纹样与仿古构件发挥装饰作用的重要场所,这样的建筑往往“在意”的是意境的塑造,而不局限于大型类似既可的俗流。

3 装饰手法

3.1 采用原物

中国人自古对“家”的认同度异常浓烈鲜明,讲究只有居其屋才算有其家的传统理念。这样的传统认知造成了古人对住宅建筑的重视,有的园林老宅甚至几代相传。中国建筑历史悠久,其良好的抗震性、结构优美质轻性为历代建筑师们的共识,其附着与构件上的传统装饰纹样更是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精粹之所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民族中的精神图腾永远历久弥新不落俗套。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拆迁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进行大背景下,许多胡同、老宅均面临被拆迁的困局。残砖断瓦,满目疮痍,做为立世已千年之久的木结构房屋,在当今社会中显得无所适从,处境尴尬。随着大量老房屋被拆除,遗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古房屋构件,其纹理雕工之精美,纹案寓意之深远令人爱不释手。将这些构件运用到装饰现代展馆建筑中,可谓一举多得,既可以通过其古老沧桑的形体,寻找时间的脉络,感悟古人的精神境地,又可达到触摸历史感触未来的特殊体会效果。

3.2 利用现代科技复制

现代技术的复制手法基本分为两种:(1)利用同材质、同比例、同工艺复制,这样的制作手法比较耗费人力物力,古时工匠技艺超群,有些纹案上的涂料其配方大多失传,古书也查无所据。要1:1精仿形,大多现代工匠及专家技术水品是能够达到的,但要其神韵却模仿不来原物的万分之一,例如沈阳小故宫的仿古建筑群,其仿制的纹样雕龙之姿态神韵与原物相比,虽注重形的塑造,但两者神韵的表现力度却大相径庭,由于时代背景与政治制度的不同,过去的皇家工匠自然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完成皇家所赋予的任务,否则便是对皇权的藐视与不敬;现代施工单位是不会有这样的压力存在的,首先其目的便不一样,过去的建筑所彰显的是皇家的威严,一砖一瓦讲究精致,附着在上面纹样鲜活无比;而现代仿古建的目的是以旅游经济开发为主,不存在任何政治压力,自然用心;不比前人,人们看的也只是过去王朝的“影子”罢了,当代人依借复制翻新窥见其原物神采之一二;(2)抽象化提取复制,我们无法阻止现代建筑对传统民族建筑发展的冲击,因为现代建筑更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中国传统建筑在当代社会中则显现出诸多缺陷,例如不能防火楼层也不能建的太高,容纳的人数也不及现在建筑,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民族文化是需要传承与发展的,提取原民族纹样设计元素,将原有繁复华丽的交错曲线进行简化,提炼出简洁完美的线条,以达到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相契合的做法,不失为发展民族传统纹样的折中之法。虽不能还原全貌,但通过变化与融合,也能很好的被当代的人们所接受。尤其在展馆这一类文化建筑中,通过抽象化的提取民族纹样元素的基本设计特点,通过有效整合设计出新的具有现代文化设计特点的纹样,使古老的与现代的相结合,装饰于建筑表皮、室内空间中,给人以新旧交融、时空变幻之感。

4 结语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延续中得以发展的。首先要生存,便要懂得变通与融合,求同存异的道理。无论当今社会怎样发展,世事如何变迁。民族的精魂不可忘却,更不能丢弃;这里的魂,指的是民族思想意识流。古时的人们用文字与图腾记载了民族的魂,并将它们烙印在生活的各处。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意念,体现了她们的根文化,这样的文化需要得到守护与传承。

现代建筑的基本面貌致使全球很多民族都改变了自身城市原有面貌,虽然建筑的新城市新街道看起来简洁明快,用起来方便快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发现,许多城市所散发出来的人文气息远不如古代城市那样丰富深刻,由玻璃幕墙及混凝土打造的钢铁丛林,怎么看怎么冰冷。“千城一面”的情况不只发生在中国,全世界的建筑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毛病,无论怎样与当地地域文化相结合,永远也摆脱不了现代建筑中混凝土带给我们的“酷”感。

5 致谢

本论文是依托黄冈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No.2012021603) “民族纹样在展馆建筑装饰设计中的运用研究”才得以完成,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美)罗杰・H・克拉克,迈克尔・波斯.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连爱兰.图说西方建筑艺术[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

[3] (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 国外建筑大师思想肖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赖特论美国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 王谢燕.中国建筑装饰精品解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9] 李保峰,李刚.建筑表皮――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表皮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上一篇:中磨煤机选型及热平衡计算 下一篇:浅谈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