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高海拔救援史的奇迹

时间:2022-09-27 05:36:17

奇迹出现

《山野 中国户外》:请您简单谈谈这次珠峰救援的情况吧?您是如何指挥A组的登顶以及B组向导的救援的?

尼玛次仁:今年是人类首登珠峰60周年,我亲自指挥攀登。A组中有两个人,我及时让他们折返、下撤了,其中一个就是夏剑锋。下到第二台阶时,他就出现了异常:胡乱说话,有摘掉氧气面罩、手套等等举止,根据我的判断是脑水肿。当时我就决定,一定要把这个人带下来,脑水肿就怕耽误。

从海拔8600米撤到第二台阶,开始我还比较担心,但他行走下来还比较正常,到了差不多8500米左右时,开始走得很缓慢。这时我就感到形势比较严峻,因为A组的向导都要带自己的客户,腾不出手来。实际上,他在8700米时,我们的救援预案就开始启动了:第一,把7790米的旺庆、德庆欧珠等人所在的接应组调到了8400米;第二,桑珠等人爬到了7790米,准备接应;第三,调集人带着高压氧仓等应急物品去6900米。可以说整个应急团队都往上运动。

当时幸亏发现得及时,应急预案启动得快,8400米就上了不少人,包括扎西平措、扎西次仁,一共有8个人投入了救援。开始我还有点保守,怕影响B组登顶,后来我看他的情况非常严重,已经走不动了,头都摇摇晃晃,这个时候我就开始给他公司、给王队长打电话,说他可能没戏了。没想到,他突然出现了奇迹:坐起来了,问“8400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看到了希望,就决定把B组整个力量全部启动。

我让圣山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给B组的每名队员做工作,希望他们支持A组,放弃第二天的登顶,因为有一个人生命垂危。

做这个决定,也是考虑到救援人员很辛苦,他们也需要吸氧,有的是从顶峰下来的,有的是从7790米上来的,他们投入到救援工作也非常不容易。夏剑锋吸的是6升/小时的流量,这是流量最大的氧气瓶,也是氧气救了他,因为我们这次氧气准备得比较充分。差不多快到8400米的时候,人就可以坐起来了,可能由于整晚吸氧,第二天他就可以慢慢走动了。

这一晚,是我登山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晚:一个压力是担心夏剑锋的安危;一个压力来自B组,得说服他们放弃登顶。我们中国队一贯的登山理念就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现在不是过去的政治登山,B组队员今后还有机会。我非常感谢B组队员,他们非常支持我,后来B组的很多氧气,都被运到了A组。

8700米的救援,这是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年珠峰南侧也出现了类似的事故,但没有救援力量,一些人就死在了山上。

害怕再出事故

《山野 中国户外》:作为这次攀登的总指挥,您的职责以及指挥原则是什么?

尼玛次仁:今年是人类首登珠峰60周年纪念,B组11人,A组9人,一共20个人,人比较多,结构复杂,又是重要的日子,所以应急措施要周密,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登山史上的一个大事,所以我要亲自指挥。

《山野 中国户外》:您当时分析出夏剑峰可能罹患脑水肿后,在大本营里大家都在做什么?您考虑得最多的是什么?谈谈您当时的心情吧。

尼玛次仁:大本营里有两位医生,我也咨询过他们;另外,让圣山公司的人做三方面人的工作:第一,让向导们不要放弃救援;第二,做B组的工作,让大家支援A组,放弃登顶。第三,有和尚在念经,为夏剑锋祈福。

要动用力量,又不影响B组,这让我很尴尬。但越是这样,越要冷静,而且那天晚上风特别大,也害怕再出现别的事故。

既要登顶又要安全下撤

《山野中国户外》:当时A组的高山向导是不是不太可能既护送夏剑峰下撤又引导其余A组队员下撤,为什么?请介绍一下高山向导在高海拔救援中的作用吧。

尼玛次仁:A组的向导基本不能给予太多的期望,因为他们从顶峰下来,人已经非常疲惫了,只能启用B组和接应组了,如果没有接应组,那人是救不过来的。

我们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向导的责任跟夏尔巴完全不同,夏尔巴的管理比较松散,服务主要以登顶为目的,在签约时的责任和义务就分得很清楚,一般只负责登顶。当遇到威胁自身安全的危险时,夏尔巴经常会有一些“放弃”,当然他们也要保护自己,这是由他们的模式决定的。

我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国内,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一方面负责登顶,一方面一定要把人带下来。我两次登顶珠峰,都是最后一个下来的。我们的向导登顶次数多少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既能帮助别人登顶,又要保证安全把人带下来。

《山野 中国户外》:您当时为何果断作出B组队员不登顶的决定,是出于哪几方面考虑?

最主要的考虑就是救人,救夏剑锋;当时,8400营地已经乱成一锅粥了,从下面上来的,上面下来的,向导和队员都没休息好,第二天如果继续登的话,有可能还会出现第二个夏剑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再也没有应急措施和救援力量了。

这个决定是非常难做的,但不做又不行。我们中国队员的素质非常高,所有的队员都是服从指挥的。这次能救援成功,一方面是向导的努力,一方面队员作出不登顶的决定,给我心理上很大的空间,非常有利于我做好下一步的人员分配。

登山无捷径 必须循序渐进

《山野 中国户外》:您登山经历、经验非常丰富,以往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您当时是如何处理的?

尼玛次仁:2009年也遇到过,当时队员吴文洪就没下来,主要是关门时间没把握好。从那以后,我们就限制了关门时间。所以,中国的商业登山模式也是逐步完善的,从一次次的登山事故中摸索出来的。我在珠峰当联络官时也看到了国外的领队是如何指挥的,也获益匪浅。

《山野 中国户外》:据您的分析,A组队员夏剑峰为什么会在下撤途中,突发脑水肿?高海拔攀登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会经历哪些不适?当时采取了哪些救援措施进行急救?您对以后攀登珠峰的山友有哪些建议?

尼玛次仁:一旦出现脑水肿,人会有很多幻觉,因为人在高度缺氧、疲惫的情况下,脑神经会受到很大损伤,这种情况容易出现脑水肿、肺水肿,这是直接跟神经有关系的。

一方面把上面下来的比较优秀的向导、备用向导留下来;另一方面,当时李主席让我们尽量连夜让夏剑锋下撤到6500米。这样我们就启动了所有应急措施,6500米的人上到了7028米,7028米的人上到7790米,7790米的人上到8400米,8400米的人再往上走,这种“兵力”只有中国队才有,别的队是不太可能的,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现在圈子里有一些人对圣山公司有一些看法,但我在喜马拉雅山当联络官、指挥登山20多年,这样的团队几乎找不到,包括罗塞尔,他都无法跟我们这个团队媲美,我们这是一个上百人的团队,而且个个都是精英,个个都是高山能力非常强的。有一个向导,今年春季就登了两次顶,修路登了一次,下来又带队员登顶一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中国的登山,现阶段可能还是需要这样的模式,决不能一盘散沙,彻底放开,这样是很危险的。既要登山,又要赚钱,这是非常危险的。要登山,就自己登,要指挥,就好好坐在大本营指挥。

通过今年这件事,再次证明登山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登山是没有捷径的。今年我们又缩短了关门时间,即便这样,还是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就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登山一定要循序渐进,平时要训练,一定要登6000、6500、7000、8000米这样的山,而不是此前什么雪山都没上过,直接上8000米的山,这是非常危险的。

即便登过了,再登之前,也还要进行强化——体能训练、负重训练、技能训练,多参加一些技能培训班。珠峰不是那么容易登顶的,珠峰今年南侧死了9个人。大家都以为王石上去了、王秋阳上去了、黄怒波登了三次,就以为很容易,不是这样的,你一定要有实力。

救援直升飞机最重要

《山野 中国户外》:通过这次救援,您认为中国的高海拔登山救援体系是否健全,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

尼玛次仁:我们中国还没有直升飞机,直升飞机是最关键的。这次是非常幸运的,也有些侥幸,救援光靠人力是不行的,因为救援人员上去就面临危险,珠峰是如果你自己下不来,十几个人也没法把你抬下来,路是非常险的。滚石下来,下面的人怎么办?在尼泊尔,听说今年直升飞机就飞到了海拔7000多米去救人,而中国一次都没有。我们这么多人登山,登山产业成为的经济支出产业,如果特种旅游做起来,没有救援的保障,别人还是不敢来。

救援体系需要有政府的支持,需要有相关部门联动,比如医院。今年还好,我们有二医院在后面支持。另外,中国登山还需要进一部研究高山病的防治,这些都是有待完善的。

《山野 中国户外》:未登顶的B组成员虽都表示理解,但心中难免遗憾,毕竟为准备这次登顶在时间、精力、财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对此您怎么看?

尼玛次仁:这次登山,人文关怀、登山的精神完全表现出来了,B组队员都说非常值,虽然没有登顶,但把一条生命救下来了,他们做了比登顶更有意义的事情。

下来以后,大家慢慢地就接受了,也有哭的,我非常理解他们,如果他们再来登山,会给他们一些优惠。另外,这次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适应机会,到了8400,下次再来,会有非常好的基础。

不以登顶为终极目标

《山野 中国户外》:在这次登顶救援结束后您也说,这次攀登绝不是登顶人数的刷新,而是生命至上、关爱他人的精神升华。请您谈谈这次攀登以及救援行动的意义吧。

尼玛次仁:夏剑锋的这件事情,给我们中国登山几个提示:第一,救援体系还得加强和完善;第二,不能过于追求登顶,登山的人文关怀、登山体验、登山的过程更为重要;第三,对于民间登山的组织者来说,这件事也警示他们,如果不具备救援能力,不要随意组织高海拔登山活动,不要以登顶为最高目的。第四,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业余登山者实力还是偏弱,更多要依赖向导、依赖保障,个人能力略显不足。大家在登山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拿生命开玩笑。

1987

12月22日,安格·里塔第4次登顶也是唯一一次的单人冬季无氧攀登。

1988

5月5日,中、日、尼三国联台登山队创下从南、北两坡双跨并会师顶峰的壮举。同时诞生6项纪录:首次南北双跨越珠峰、首次在珠峰顶会师、首次在顶峰进行电视现场直播、首次在珠峰上空航拍登山场景、单日登顶人数12人、次仁多吉在峰顶停留99分钟。大次仁成为首位从南侧登顶的中国人。

1988

5月12日,美国新西兰国际登山队开创第11条登顶路线,即由东壁——南坳——东南山脊路线登顶。

1988

9月26日,36岁的法国人马克·巴塔尔从南坡海拔5300米处出发,首次以一昼夜时间无氧攀登珠峰,所用时间为22小时30分钟。

1988

10月14日,新西兰女子莱·布拉迪成为首位无氧登顶珠峰女子。

1990

5月10日,第一位登顶者埃德蒙·希拉里的儿子彼特跟随鲍伯·霍尔的队伍登上珠峰,珠峰商业登山就此开始。

1990

5月11日,澳大利亚人斯耐普完成了从海平面到珠峰登顶的攀登,全程无氧攀登。

上一篇:探秘哀牢山 下一篇:体验别样的“蜀山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