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词语,读出词句绽放的清香

时间:2022-09-27 04:00:12

季羡林先生的抒情小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课文,课文让我们看到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供奉在民居窗外、隐藏在鲜花丛底、让人景仰的人性美与民族品质美。

教学此课,我围绕词语理解做文章,以求开启一片纯净自然的语文素养积累与提升的阅读教学风景。借助课文中闪耀着思想与情感光芒的词语,我引导学生直抵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的情感与思想境界。

一、词语唤醒,构建课堂阅读氛围

词语就像一朵朵鲜花,课文的语言情味就隐藏在这些美丽的“花朵”后面,语文教学艺术也隐藏在对这些“花朵”理解的背后。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种富于哲理情味与审美情趣的语言世界?学生沿着什么样的鲜花小径,才能进入作者那片语言的丛花诗海呢?

语文教学要善于唤醒文本中那些静静存在的词语,让它们生动活泼地停留于学生的眼睛里、嘴唇上。教学伊始,我通过唤醒词语营造阅读氛围,要求学生围绕“花”组词说出花的美。这样,课堂上自然地生成了美丽的“花语”“花汇”――“万紫千红”“争奇斗艳”“鸟语花香”“花繁叶茂”“百花齐放”“繁花似锦”“花团锦簇”“百花齐放”“花红柳绿”“昙花一现”“姹紫嫣红”……我要求学生“说说校园里花的美”。这时,课堂上生成了“墙角的花儿真美呀,像孩子们的笑脸!”“花园内,红花绿叶,百花争艳!”当一位学生说:“校园里到处都是花,就好像……”就在她思考的时候,我相机点拨道:“就像什么呢,同学们?”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花的海洋。”这时,我则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进入季羡林笔下的德国“花的海洋”,看看德国的花究竟是怎样的美丽与可爱。

我以词语唤醒为契机的新课导入,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先引导学生围绕最美的“花”字组词、造句,以唤醒词语、唤醒美感。课文尚未开讲,课堂上便形成了对“花语”“花汇”的美丽憧憬。为什么这样设计?“花语”“花汇”的唤醒,主要是为理解课文中富于哲理情味与审美情趣的语言作铺垫与热身。唤醒了写花的词语后,课堂便洋溢着别样的审美氛围,学生们思路开阔了、思想丰富了、审美愉悦也更浓郁了。事实上,阅读教学中,大量词汇如果只是贴标签式地在学生视野中“穿过”,仍然难以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只有细细咀嚼、频繁运用,才能由表及里,深入到标签背后的“腠理”,从而活跃在学生的表达过程中。

小学五六年级,词语教学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五年级的阅读教学有这样的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按照“教课程”的理念开展词语教学,课堂就是“联系”“推想”“辨别”和“体会”的现场,也是语文素养自然生成的现场。而要让学生真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就要从文本的词语丛林中选择一条繁花似锦的小径,和学生共同前行,不断感受、不断体验,从而浸润、生成作者心中的语言风景和精神风景。

阅读文本前,如果没有这么多“花语”“花汇”的唤醒,学生即使进入了“爱花的民族”的花海之中,也说不清,道不明,看不出,品不来。因此,结合文本情境唤醒相关词语,构建相关阅读审美氛围非常重要。

二、词语鉴赏,激起课堂思辨浪花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意识到,每个词语都有生命,每个词语都能够激起学生思辨的浪花。语文教学,什么时候把词语教学做得扎扎实实了,什么时候语文训练才能走向民族根魂不断深入与丰厚的境界中。长期以来,我们的词语教学仅仅停留在背诵与记忆的层面,离推想、辨别和体会等语言训练还有一段距离。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通过“插图・词语”鉴赏的方式――借助插图比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以激起课堂思辨浪花。这样,图文对比阅读,或许可以找到理解词语、理解语句的捷径。

教学时,我问学生:“这里的花,怎么样?作者具体写德国鲜花的,是哪个段落啊?”学生很快找到了第3节。这一节,具体写了德国的鲜花,作者用词非常精当。比如,“这里的花,花团锦簇”“这里的花,姹紫嫣红”“这里的花,令人应接不暇”……

当一位学生流畅地读出这段以后,我引导学生“看图片”。我对学生们说:“编者为了让我们有直观的感受,配了两幅插图,我们看第一幅插图:这是一户德国人家窗前的真实花景,窗前有一个阳台,阳台上开满了深红色的花,深绿叶子点缀在栏杆周围。应该说,这幅画面把德国一个家庭窗前的美丽展示出来了。但这幅画面真的能与课本上的词语搭配么?”我们看这个环节――

师:你知道“花团锦簇”是什么意思么?

生:“花团锦簇”就是花一簇一簇地盛开。

师:一簇一簇的,说明花的种类怎么样?

生齐声:非常多。

师:这张图能不能用“花团锦簇”来形容呢?

生:不能。“花团锦簇”,形容花儿五彩缤纷。

生:花儿还要紧围在一起。

师:这幅画能不能配这个词呢?

生:不能。

像这样,学生们很快地发现,作者用了“姹紫嫣红”,而插图上的花只有一种颜色;作者用了“应接不暇”――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而插图上只是一户人家一个窗口……这时,我抓住文本语言与画面的差异与错位,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词语配这幅图”是不是最妥帖的?课堂上,师生开展了思辨性词语理解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我带领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开展咬文嚼字。同学们对“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团锦簇”的思辨性理解相当到位,也理解了插图的“不配合”之处。之后,我又换了一幅画――插图内容不变,花的颜色多了很多。我问学生:“这幅图可不可以呢?”学生发现,按照我投影的插图,“这里的花”才是“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但如何理解“令人应接不暇”呢?我让学生闭目听读想象,我读着“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什么是“令人应接不暇”。学生们从“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明白,“应接不暇”就是一家连接一家,全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样,德国民族对鲜花的喜爱之情就展现在学生面前了。

朱熹说:“读书,须是看著他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脉络自开。”我巧用图片与文本语言间的“缝罅”,引导学生鉴赏词语,在课文的语言情境中走了个来回,让词语真正进入学生的语言心海中。

三、词语活用,提高语言训练效果

顾黄初先生在《要重视词汇教学》一文中强调:“词汇教学中既要抓‘理解’,更要抓‘运用’;既要抓‘积累’,更要抓‘训练’。光讲不练,光学不用,是不可能收到好效果的。但训练必须讲究方法,否则就会劳而无功。”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在反复咀嚼“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三个成语之后,我让学生在整篇课文中找出写花的“四字”短语。学生们找出了“耐人寻味”“花的海洋”“莞尔一笑”等词语。对于“莞尔一笑”,我先让学生把课文里含有“莞尔一笑”的句子读一读,熟悉“莞尔一笑”的含义与使用情境。然后,才让学生体验什么是“莞尔一笑”。再开始“把这个句子改一改,改成问花”的体验。这其实是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把语言训练引领到“运用”的层面。“莞尔一笑”本是用来形容女房东笑容的成语,现在让学生来形容花的情态,这是多么有趣的语言转换训练啊!

民间故事里说,老熊掰玉米,掰一路丢一路,不断地掰也不断地丢,到最后还是两手空空。我的课堂却是“掰一个放一个在心里”。当学生将“莞尔一笑”运用到新情境中――“我曾问过我窗前的花:你这样生长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我先是指导学生将“生长”换成“开花”,让学生明白这样改的诗意性与修辞性,然后和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体味拟人句的修辞效果。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理解词语“莞尔一笑”的含义,还让学生在语言情境的转换中学会使用,并品味出新情境中“莞尔一笑”的诗意。这才是语言训练的最佳境界。

语文学习是词语的活用、反复运用的体验过程。接下来我让学生加入想象,尝试读出“颇耐人寻味”的意趣,把词语放到心里去。我们看这个环节――

师:现在我们想办法把这个词(莞尔一笑)放到心里去,好吗?想象一下,花如果说这句话,它是怎么说的?像花儿一样,谁来读一读?

教师念:我曾问过我窗台的花:你这样开花是给别人看的吧!下面,谁来读?

生读: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课堂上,当三位女生感受、体验了花的情态、花的语调后,我引导学生“大家一起来”,在“我曾问过我窗台的花:你这样开花是给别人看的吧!”的引领下,学生自信、轻柔地回应:“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学生们仿佛“花仙子”轻柔、曼妙、纯洁、美丽。这样的诵读,正如我所说――“太棒了!”在这样的运用情境中,我和学生一起又“走个来回”:在我的提示下,课堂上不停地响起“这里的花――花团锦簇”“这里的花――姹紫嫣红”“这里的花――令人应接不暇”“我曾问过我窗台的花:你这样开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语言学习的自豪感、语言积累的成就感在课堂上生成了。这就是我所说的“把这个词放到心里去”的最好方法。有了这样扎实的词语活用训练,对于第三段,“用怎样的语调读出花的美丽”已经是学生“闭上眼睛”幸福而快乐的体验了。

四、词语“翻炒”,浸润德国民族精神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在生动活泼的语言中蕴藏着对一个民族礼敬和眷恋。作者不只描绘德国的民族风情,还在引导我们这个民族与之作比较,以发现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其中的德国民族精神。这样的文本,当然要不断地“深耕”。其实,词语理解的过程就是不断咬文嚼字的过程,不断深耕文本的过程,不断生成词语情味的过程。

当德国花之“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都清楚了,我又领着学生品味“奇丽”“奇特”,我和同学们一同研究“奇丽”“奇特”“奇”在什么地方?学生发现“奇”在德国的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细细地品味,学生们发现,这句中的“外面”和“都”最是“奇特”。我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都”字句找出来。很快学生们画出了“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每一家都是这样”“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都”是学生熟的词,如何产生“熟中生新”的妙趣呢?我让同学们“读出‘都’字句的美”。在朗读中,这些“都”字句的内涵一一被揭示出来――德国人都很爱花,养花成了德国人的一种生活,自己的花就是要给别人看的……的确,这些“都”字句写出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当学生们发现了隐藏在鲜花丛中的德国民族精神时,我轻轻提示道,“这是一种精神品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精神境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至此,“奇特”这个词蕴含的精神内涵被揭示出来了。这让我想到了家乡绿杨春茶叶的制作。炒茶时,师傅不停用手揉捻“杀青”,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以阻断茶叶发酵,使茶汁精华完全保留下来。同理,词语教学时只有要像炒茶那样,在“铁锅里”反复“翻炒”,杀杀“叶子上”的青芒味,茶的清香才能自然地散发出来。词语教学,不就是个“翻炒”的过程么?

而在“走进花一般的德国人”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直接感受德国人的美丽心灵。我问:“课文有没有写到德国人?”学生指出“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于是,我让学生品味、思考:“哪一句话、哪个词”写出了德国人“像一朵花”?这样,学生们便从“莞尔一笑”和“正是这样”中感受了人情美的丰富内涵。为了深化对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比较读“正是这样!”与“正是这样。”中情感意味的不同。在“正是这样”和“正是这样。”的对比诵读中,学生发现:“用上了感叹号,更能表现德国人为他们的爱花心切感到自豪”,还能读出“德国人对人热情”。当我竖起了大拇指,诵读道:“她莞尔一笑,说――”,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应“正是这样!”课堂上,同学们真正地读出了德国人的自豪与热情,也读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与幸福。

德国民居窗前的花丛中就蕴藏着美丽的民族风景与民族精神。我通过词语的“翻炒”“深耕”,让学生们感悟了德国民族的优秀品质,从而浸润在德国民族精神中。学生们从花一般的德国民居中看到了花一样的德国民族灵魂。唤醒、鉴赏、“翻炒”词语,是非常传统的手段,但又是非常前卫且高明的做法。这样做,就把词语的全部内涵给品味出来了,德国民族的美丽品质也咀嚼出来了。

(丁宏喜,仪征市实验小学,211400)

上一篇:用主题情景的方式玩数学 下一篇:中国究竟有没有银行危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