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对话教学”

时间:2022-09-27 03:52:56

浅论“对话教学”

摘 要: 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列举了自己有关对话教学的几点感悟:在理解中对话;在感悟中对话;在质疑中对话;在延伸中对话。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对话教学 实施要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把“阅读教学”定位为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其中,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主要的,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生生对话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而展开。在对话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语文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如何领会对话教学的真谛,并有效实施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一、在理解中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使主体与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实现对学生的智慧的启迪,知识的迁移,情感的陶冶,能力的构建。在这过程中要放飞学生的心灵,充分让学生去想、去创造,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如,在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中,我在课堂上就本课中的“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一句话设以下问题:“你知道‘晒蔫了’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理解:“晒蔫了就是晒软了。”“晒蔫了就是被晒得没有力气了。”“晒蔫了就是叶子被晒卷起来了。”“晒蔫了就是这样……”学生做出软软的,很没劲的样子……我肯定了学生们的各种合理的理解,紧抓住这一点,我又问:“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天气太热了。”“太阳光太强了。”“这可以用哪个词来概括?”“骄阳似火。”“所以这句话实际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对于刚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反问句中理解它实际表达的意思本是个难点,但正是这些“对话”,给学生以合理的理解空间,各自不同的理解却共同促成了对原句含义的真正理解,学生在“平等对话”中获得了知识,而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活跃与拓展。

二、在感悟中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感悟”一词,课程的特质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个语文教育的特点告诉我们:(1)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2)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努力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课堂评价的过程,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有不少的语言文字、细节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方法值得推敲、揣摩。教学中,教者要积极引导学生推敲、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感情。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而且能促使学生发展语言,增进认识,培养思维,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石头书》一课时,我在课堂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对‘石头就是书’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学生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石头上有字。”“石头上有画。”“石头书能告诉我们很多知识。”……“我觉得自己要有知识才能看懂石头书。”一个女孩子声音低低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心中一动,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呀,透过语言文字,她悟出了文章的内涵。于是,我因势利导,对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说得多好,石头上的字、画、知识……川川和磊磊看不懂,叔叔却看懂,为什么呢?这位同学通过朗读,悟出了自己要知识丰富才能看懂石头书这个道理,真棒!所以我们读书,不仅要读懂字面意思,更要学会从文字中感悟出文章的内涵!”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更有信心、有动力去推敲、品味语言文字,感悟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三、在质疑中对话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地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教科书质疑。小学生正处于批判性思维生长发展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促使他们试图用已知的知识来分析所面临的一切,怀疑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我们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生长发展期引导和鼓励学生以批判的心态阅读,就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摒弃人云亦云的思维性,提高辨别力。如,学生在学习《枫桥夜泊》时理解了“对愁眠”是指“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这时有学生提问:“作者愁什么呢?”在教学中我没有避开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诗,自己去理解、去想象。学生的答案很多:“天气太冷,作者冷了,发愁。”“天晚了,周围很安静,作者孤独,所以发愁。”……“作者想念家人,所以发愁。”我赶紧抓住这个答案,追问:“你从诗中哪里读出他想念家人的?”学生说:“是‘到客船’的‘客’,作者不在自己家乡,是客人,所以他会想念家人。”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当学生能体味到这种程度上时,我们不能不说,学生在质疑、对话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思考更具有效性。

四、在延伸中对话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披文―得意―及物”的过程,即不但获得书面材料意义,内化作者的书面语言,而且要把阅读所得的精神营养释放出来,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量。因此,阅读教学要注重发展性阅读指导,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课文提出什么,是怎样提出的,更要考虑在加入自身的思想感情后去发展故事,超越文本,使课文产生新的时代意义,给人们以思想的启示。如,我在教学《小露珠》一课时,抓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我明天还会来的。”留给学生课后作业题:“小露珠会来吗?你知道它们是怎么来吗?”要求学生回去查资料或询问家长以理解露珠的形成过程。第二天,学生们上课时情趣高昂,纷纷要求回答这个问题:“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而形成雾、露珠,如果温度更低就会形成霜。”“雾、露珠或霜遇热后会蒸发而形成水蒸气,它们在大自然中由温度变化而互相转变。”……在延伸中对话,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在这里,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教师的点拨,让学生触景生情充分展开,既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体会,又促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协调发展。对话教学作为新的教育精神和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改革家,对话教学也一定会有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建树。

上一篇:高职学校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 下一篇:水墨工笔花鸟画的审美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