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匹配理论研究综述及其政策启示

时间:2022-09-27 02:52:31

搜寻匹配理论研究综述及其政策启示

摘要:就业不仅是一个劳动经济学问题,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工作搜寻匹配理论及模型包括搜寻、匹配和工资定价三个过程或模块,它综合考虑了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搜寻工作的行为、雇主提供职位的行为和搜寻者与职位之间的匹配问题。本文在总结工作搜寻理论发展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工作匹配理论及工作搜寻匹配模型。应用搜寻匹配理论的思想,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特殊群体即农民工的特殊性及其工作搜寻行为特点,以加深对农民工就业特殊现象形成机理的理解,运用工作搜寻理论阐释了如何提高我国农民工就业市场的匹配效率、降低失业率并最终实现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理论途径,以缓解农民工就业问题。

关键词:工作搜寻;均衡理论;匹配模型;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5—0096-06

引言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关系到政治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三类主要就业群体,即大学毕业生、农民工以及下岗职工。其中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学历和知识,下岗职工有一定的经验和技能,而农民工由于在这几方面都相对欠缺,因此其就业情况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一方面,由于低技能使得其从事的职业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度较高,如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以及餐饮等行业。而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不断减少,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沿海用工企业可提供的岗位数量大幅减少,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另一方面,规范且系统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中介没有完全建立使得农民工的就业渠道缺乏专业指导,从而使其搜寻工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据《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报告,21世纪前8年,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达到1亿人左右,且农民工数量每年仍以7%的速率增长。目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转移难度进一步加大,制约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市民化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自2004年闽东南地区在我国农民工就业市场频繁出现“民工潮”与“民工荒”现象并存的现象,使得农民工就业成为我国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

工作搜寻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深入研究工作搜寻与匹配问题是认知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和提高就业率的关键。在阿罗

德布鲁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劳动力市场是理想而无摩擦的,即企业提供任何一个工资水平都能雇佣到其所需要的工人,同样,工人愿意付出什么努力水平就会得到相应满意的工资。这显然不符合真实的劳动力市场,在真实的劳动力市场上,工人和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着异质性。劳动力市场也不会像瓦尔拉斯所假设的情况运行:在集中决策、就业和工资中,工人和企业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交点决定的市场上相见。事实上,在劳动力市场中,工人和企业在整个匹配过程中将综合考虑各自不同的偏好、技能和需求,且由于匹配过程并不是即期完成的,因此还有可能导致摩擦性失业。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看,一方面存在用工荒,即企业招不到工人;另一方面是农民工、大学生、失业者等就业难。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中职位空缺和就业人数没有得到高效率的配置。而20世纪80年代由Peter Diamond、DaleMortensen和Christopher Pissarides创立的以三个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DMP模型为分析在存在摩擦的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的求职策略、工作搜寻强度及影响失业持续时间的因素,并且为空缺职位和就业人员之间如何形成匹配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搜寻理论与工作搜寻理论

搜寻作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同时,工作搜寻理论也是在搜寻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逐渐完善和成熟的。Stigler首先提出固定样本搜寻理论,并应用到商品市场的搜寻过程中,他认为,搜寻过程就是某消费者在购买物品之前,先确定拟搜寻卖家的数量,最终在一定的买家中选取最低价格的卖家以完成搜寻过程。Stigler假设信息不对称且价格离散,消费者为了达到效用最大化而不断搜寻尽可能多的商品,直到搜寻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为止,并从报价最低的卖家那里购买所需物品,这一搜寻过程被称为固定样本搜寻。

工作搜寻理论是在搜寻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搜寻过程被分为固定样本搜寻和序列搜寻两种。固定样本搜寻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现实生活中,工作搜寻者寄希望于通过搜寻行为来改善福利,因此,搜寻者不会提前确定拟搜寻企业数量而会不断寻找工作直到满意,其持续时间取决于搜寻和被搜寻双方各自的偏好和他们所处环境的全部特征。McCall建立了序列搜寻模型,并用以分析更贴近实际的劳动力市场中的工作搜寻行为。他认为,工作搜寻者在搜寻前先确定一个保留工资,也就是工作搜寻者所能够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并以此作为搜寻时接受或拒绝工作机会的依据。若提供的工资条件高于或等于保留工资,则接受该份工作;反之,则拒绝。序列搜寻模型中的工作搜寻过程是从信息经济学中的序列统计决策理论演化而来,主要解释了工人在离散的劳动力市场中如何搜寻工作,其核心是实现期望收益最大化,并且考虑“知晓信息”与“采取行动”之间的时滞。这一理论更加贴近真实劳动力市场,因此被广泛运用于经验估计和提供政策建议。

考虑到固定样本搜寻和序列搜寻理论的缺陷,Peter Diamond、Dale Mortensen和ChristopherPissarides从均衡搜寻理论的角度出发,引人劳动力需求方——企业的行为,将其行为内生化,进而考虑企业对搜寻者行为的影响,也为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提供了基础。以Peter Diamond、DaleMortensen和Christopher Pissarides提出的匹配搜寻理论及以他们三人姓氏第一个字母组合而命名的DMP模型即工作搜寻匹配模型,该模型对认知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失业、工资水平和工资不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工作搜寻匹配模型的发展

(一)基本工作搜寻匹配模型

工作搜寻匹配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性以提高工作匹配率、减少失业,并很好地解释了职位空缺和失业人口并存的现象。Peter Diamond等将劳动力需求方即企业的内生化行为引入搜寻,综合考虑劳动者搜寻工作的行为、企业提供职位的行为以及搜寻者与职位之间的匹配,将劳动力供需双方、薪资决定机制纳入模型,清楚地解释了劳动力市场转换、均衡失业率、失业持续期、薪资水平的差异问题,加深了人们对摩擦性失业的认识,同时为解释自然失业率找到了微观理论基础。

Mortensen和Pissarides将工人和企业的双边搜寻引入模型,并指出匹配均衡有两个主要研究方向,第一个分支主要目的是为了解释在随机匹配和市场存在摩擦的情况下,工人和职位的流动以及失业产生的原因;第二类分支主要研究了在企业提出工资报价工人搜寻最优工资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摩擦对工资的影响。

Mortensen拓展了对个体劳动者求职决策的研究,将失业解释为在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的情况下劳动者寻求最优工作的行为,强调了劳动者的异质性、可替代性和工作搜寻时间的长短。Burdett和Mortensen对工作搜寻和裁员失业的均衡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劳动者工作搜寻的强度与失业持续时间的关系并引入雇主行为,把工资形成过程视为内生机制。劳动力市场中的搜寻行为具有双面性,在劳动者寻找满意工作的同时,企业也在寻找能够够胜任该岗位的员工,因此分析雇主与雇员匹配过程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十分重要。Pissarides>

Diamond分析了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并为工作搜寻匹配模型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他认为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异质性导致了商品市场的摩擦性,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搜寻成本的存在,商品市场才会出现同种商品不同价格分布的现象。另外,Diamond还根据搜寻技术和讨价还价理论,分析了在一般均衡条件下,将谈判工资作为内生变量的决定机制及劳动力市场的效率问题。Blanchard和Diamond建立了一个连续时间模型来解释工作匹配过程。BD模型假设企业拥有私人信息,即掌握了工作搜寻者所能接受的最长的失业期并且按此信息对搜寻者进行排队,BD模型主要强调了雇佣方即企业的雇佣行为,讨论了雇佣率对失业期的影响。随后,Tony E.Smith和Yves Zenou在BD模型的基础上从搜寻者搜寻行为的角度进行分析,假定搜寻者可以自由选择搜寻强度,对搜寻者和工作的匹配进行分析。

(二)拓展的搜寻匹配模型

在基本的工作搜寻匹配模型中,假设工人和企业提供的工作都是同质的且不允许在职搜寻。这与真实的劳动力市场有所偏离,在实际中,需要考虑工人技能和偏好,企业的生产率和职位需求,即需要考虑搜寻双方异质性的存在。Pissarides在其模型中允许在职搜寻并将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按劳动产出以好坏区分,另外,模型还假设只有失业工人才会与不好的工作进行匹配。Krause和Lubik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动态均衡模型理论。Acemoglu建立了一种匹配机制,即企业在填补职位空缺之前先决定工作的类型,然后再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合适的工人进行匹配,若劳动力供给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或者企业提供的高技能工作和低技能工作的生产率相当,则该企业将会提供一种类型的工作并且雇佣市场中所有的工人。Albrecht和Vroman则考虑了另一类劳动力市场,模型中考虑了不同类型企业的均衡,在该劳动力市场中工人和企业分别按照能力和所需要的职位技能进行区分,其中,工人的能力是外生的而企业对于职位的能力需求是内生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的生产率也要高于低技能的工作,而高技能工作则需要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工人,因此该类工作的匹配成功率相对较低。

在工作搜寻匹配模型的搜寻、匹配和工资定价三个模块中,工资定价的博弈与确定也极为关键。工作搜寻匹配理论指出工资的确定不仅与劳动者之间的能力差别有关,还与企业有关,即使劳动者的能力无差别,雇主之间也可能提供不同的工资水平,从而导致工资不平等而引起的职位空缺即失业现象的产生。均衡搜寻理论有效的研究了工资定价机制,除了一般的将工资定义为纳什(Nash)均衡解之外,Mortensen、Mortensen和Pissarides还提出了丁作匹配中工资定价的其他方式,包括市场出清时的工资定价,运用集体谈判模型、内部人一局外人模型以及效率工资模型所得到的工资定价。

一般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情况或者工资确定还取决于集体谈判协议。即通过建立工会或者实施集体谈判制度以提高劳动者的薪资水平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在该博弈过程中,代表劳动者利益的工会与雇主或雇主集团进行劳资谈判。首先,工会先提出一个工资议价,然后,雇主或雇主集团再对其雇佣行为进行决策。Pissarides研究表明,当工会代表失业劳动群体时,其设定的匹配剩余分享份额是社会最优值,工资议价是有效的。然而,如果工会代表的仅仅是在职劳动者时,由于在职劳动者工会设定的工资水平比失业劳动者高,因此,其设定的匹配剩余分享份额就会高于社会最优值。Mortensen和Pissarides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由于集体谈判工资决定机制,欧洲比美国的失业持续时间更长和且失业发生率更低。

Lindbeck和Snower提出了“内部人一外部人”模型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替换的成本是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劳动力替换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不可能也不愿意频繁地替换劳动力,从而导致内部职工的工资要高于外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工资要求,结果是外部劳动力市场上有一些失业者愿意在较低的工资下工作但却找不到工作,这是一种非自愿的失业。当失业率增加到一定水平之后,高失业率迫使局内人接受低工资而厂商有可能以低工资雇佣局外人从而取代一部分局内人。

Shapiro和Stiglitz提出了效率工资模型理论,该理论假设员工更倾向于选择休闲而不是付出更多的努力,企业提高工资效率将提高员工被解雇的机会成本,从而激励员工更努力工作。然而,Shapiro和Stiglitz讨论了由于高工资所引起的过度的搜寻努力会对其他工作搜寻者获得劳动机会产生负面外部影响,从而引起就业不足的现象。Ramey和Watson综合分析了工作搜寻均衡模型和效率工资模型,认为当高工资和解雇威胁共同作用激励劳动者努力工作时,失业的劳动者由于较高的岗位破坏率而承担岗位破坏的成本。Tony E.Smith和Yves Zenou提出在Stackelberg模型中如何求解一个均衡的工资水平,其主要观点是将公司作为工人选择工作搜寻强度的信号,工资水平的高低与工作搜寻强度呈正相关,那么总会存在一个最优的工资水平。Hall侧重于从企业的招聘和岗位设立中寻找工资粘性的依据,并在粘性工资条件下分析失业的波动性,其研究偏离了工作搜寻匹配模型中的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假设,而从粘性工资的角度进行解释。在粘性工资的非稳态假设条件下,存在劳动力供求双方由于议价而产生的工资范畴的集合,在这个集合当中的工资都可以实现有效的劳动匹配。工资粘性会影响工作搜寻过程本身,当产出减少或投入成本上升时,雇主支付工资而带来的剩余将会减少,工作搜寻者的激励效用会降低,因而雇主提供的空缺职位随之减少,失业率上升。实证分析后也得出结论,即工资粘性既不会影响工作匹配的有效形成,也不会导致无效率的工作岗位丧失。

三、搜寻匹配理论指导农民工就业的思考

农民工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就业形式多以非正规且工资长期处于低水平。根据农民T的特点,应用搜寻匹配理论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农民工就业特殊现象形成机理的认知,并且对如何提高求职率和劳动力市场均衡有更强的指导意义。

工作搜寻匹配理论可以科学诠释并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在运用该理论进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导致农民工失业产生的原因,从供需情况看,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摩擦性失业,即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用人单位难以找到具有某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民工潮与用工荒就是摩擦性失业的具体表现。其次,农民工的保留工资上升,使得其搜寻时间延长,更有部分搜寻者在一段时间的搜寻之后转而回到农村而减少外出打工的时间,从而导致了用工荒的产生。另外,企业是否能够雇佣到工人也与应聘者的能力和技能有关。Postel—Vinay和Robin将求职者区分为高技能与低技能水平的人,并以法国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对于低技能岗位,劳动者的技能差异对工资差异没有影响,而市场摩擦对工资差异有着50%的解释力,表明工作搜寻强度对于低技能劳动者的失业水平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在我国,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属于低技能的求职者,如果再持有较高的工作搜寻期望,将大大增加失业率。搜寻匹配理论认为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空岗和剩余劳动力之间的有效匹配机制,工作匹配效率低。对于农民工来说,闭塞的工作搜寻渠道带来了双重的效率损失,一方面降低了均衡情况下的就业率,降低了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空岗率,降低了企业的产出效率。因此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可以考虑建立规范的劳动中介机构,加强对农民工就业的专业指导,同时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以减少失业率,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工作匹配效率。

结合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利用工作搜寻模型或工作搜寻匹配模型进行一些定量分析和研究,为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宏观决策和农民工理性搜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例如:工作搜寻过程是一个双边搜寻过程,可以从搜寻、匹配以及工资确定这三方面对农民工工作搜寻过程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在考虑允许在职搜寻和退出劳动力市场行为的条件下,从劳动力供给方,即农民工的角度分析其工作搜寻的决策行为,综合考虑保留工资和搜寻强度对农民工搜寻决策的影响,得出在其搜寻过程中的最优停时。另外,可以将劳动力需求方,即企业的行为考虑在内,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均衡分析,以解释除了制度因素外导致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原因。通过分析企业与求职农民工博弈条件下的工资的形成机制,研究企业行为与农民工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双方在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的工资报价分布、雇佣量、失业率等变量的特征。还可以结合针对该特殊群体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来分析如何提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降低失业率,并最终更好地实现劳动力市场均衡。因此,应用工作搜寻匹配理论能进一步研究农民工就业殊现象的形成机理,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地政策建议。

四、小结

随着就业矛盾日益凸显,就业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乃至世界的焦点,工作搜寻理论也备受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总结了搜寻理论、工作搜寻理论以及均衡工作搜寻理论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我国劳动力市场殊群体——农民工中出现的农民工就业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工作搜寻理论是在搜寻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工作搜寻的最优过程可分为固定样本搜寻和序列搜寻两种方式,其核心都是研究和分析如何确定一个最优停止搜寻规则使劳动搜寻者停止搜寻且期望效用最大。实际上,均衡也是劳动力市场的最优化状态。均衡工作搜寻理论综合考虑了劳动力需求方(企业的内生化行为)和动力供给方(工人的行为)。Peter Diamond、Dale Mortensen和ChristopherPissarides等的工作搜寻匹配模型进一步将工作搜寻分为搜寻、匹配和工资定价三个过程。它综合考虑了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搜寻工作的行为、雇主提供职位的行为和搜寻者与职位之间的匹配问题。从而使定量研究经济周期波动和劳动力市场动态变化条件下的均衡失业问题成为可能,结合真实劳动力市场特点能够进一步分析经济政策和制度如何影响失业、职位空缺和工资的形成机制等问题。

根据工作搜寻匹配理论和我国农民工就业的特点,为减少摩擦性失业,提高农民工的工作匹配效率,就必须建立规范的劳动中介机构,加强农民工就业引导与指导,同时要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另外,我国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有其与西方劳动力市场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应加强工作搜寻匹配理论应用研究,探索我国农民工就业中殊现象的形成机理研究,分析和研究企业需求和农民工供给在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的工资报价分布、雇佣量、失业率等问题,以建立更具针对性、适合我国农民工就业特点的政策体系,提高劳动匹配效率,减少我国的摩擦性失业,使劳动力市场更好地实现均衡。

上一篇:“无处”不发电 下一篇:我所认识的Ganz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