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时间:2022-09-27 02:44:31

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摘要: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的前列,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建成宜人居住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本文阐述了低碳城市的概念,探讨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介绍我国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关键词:低碳城市概念规划构想艰巨性长期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契机,一是着眼于在“源”上的替代、减少和提高效率,二是着眼于在“汇”处的吸收。其中,最积极的方法是减少输入端的高碳能耗,这需要把重点放在实现低碳导向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模式)、新型现代化(消费模式)以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上。新型工业化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型、循环型的物质经济来减少碳排放;新型现代化是要大力发展公共型、服务型的消费来减少碳排放,如发展规模化的公共交通网络而不是私人汽车,发展高速铁路而不是高速公路;新型城市化是要大力发展紧凑型、组团型的城镇空间来减少碳排放。另外,要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来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

发展低碳城市应重视城市规划、建筑节能和规划环评等领域。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综合考虑。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我国低碳城市的概念是由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09 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中率先提出。

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 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

二、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我国规划建设领域的高能耗现象也相当严重。建筑业的高能耗贯穿于建筑材料生产、施工及后期运行、拆除等各阶段。具体表现为:规划布局不合理,因基础设施的改扩建造成大量建筑非质量问题被拆除;传统的建筑施工模式产生大量的能耗浪费;当前绝大部分住宅建筑都以毛坯房形式交付,而后进行二次装修,这种类似小农经济的模式造成严重的能耗浪费,产生大量的装修垃圾;大部分建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优先控制成本,但很少顾及后期运行与维护成本;新能源、新材料利用率依然较低,大量使用取暖和制冷设备,消耗大量能源;建筑质量差,很多建筑寿命只有20多年,造成了巨大的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与浪费。因此,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1、城市空间布局。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和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

2、产业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3、交通规划。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两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4、房地产开发。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在规划报批、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建立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审批标准与审批制度。同时,要研究出台精装房规划设计标准,减少装修材料的损耗,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保留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庙宇和街巷,避免大拆大建。

三、我国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的艰巨性与长期性

如今全国各地正在兴起一股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热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推进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限制,诸如:①我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的城市还将面对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的现实压力。②我国城市中长期形成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不仅成本巨大,而且必须与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问题统筹考虑,难以一蹴而就。③我国在低碳方面的科技水平滞后,城市规划建设采用低碳技术必须要考虑成本的因素。④我国传统民众生态意识的薄弱,以及当前日益盛行的“未富先奢”风气,使得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社会成本较高。⑤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相关立法和制度的系统性创新,而这方面我国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

规划先行,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理应发挥龙头作用,把低碳理念、低碳做法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规划手段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探索出切合我国发展特征的低碳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04)

[2]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 环境科技. 2009(06)

[3] 相震.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J]. 环境科技. 2009(S2)

[4] 戴亦欣.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11)

上一篇:建筑给水节水节能技术 下一篇:建筑工程管理控制因素及改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