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化学法制备硫化物光电薄膜

时间:2022-09-27 02:26:16

软化学法制备硫化物光电薄膜

摘 要:硫化物薄膜在太阳能电池、光电导体,传感器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本文通过探索一种低能耗且环保的方式-连续离子吸附与反应法,制备出了CuInS2金属硫族化合物光电功能薄膜,并对所获得的薄膜样品的结构、形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

关键词:SILAR法 硫化物薄膜 水热法

一.前言

CuInS2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直接带隙太阳能材料,与CuInSe2相比,CuInS2毒性较低,化学浴法制备CuInS2薄膜方法简便,可以在室温下进行大面积成膜且质量稳定,但实验中也发现其制备过程中存在一定缺陷。

为解决上述问题,考虑采用连续离子吸附反应法制备CuInS2。SILAR法通过阴、阳离子在基底表面发生连续地吸附和反应来实现薄膜的沉积,由于采用了独立的离子前驱体,可以避免在溶液中形成沉淀,减少了原材料的浪费;薄膜厚度容易控制,同时由于它保留了以水溶液为媒介的特点,制备条件温和,污染小,设备简单,可实现大面积成膜,对基底也没有特殊要求。目前SILAR法多被应用于制备PbS、CdS、ZnS、Cd-ZnS、Ag2S、Sb2S3、CuS、In2S3等二元硫属化合物。对SILAR法制备三元硫属化合物的研究较少,尚未见有制备CuInS2的报导。

本研究采用混合阳离子前驱体溶液浸渍提拉的离子吸附工艺,以期提高SILAR法制备CuInS2薄膜的效率和改进薄膜质量。与分离阳离子前驱体工艺相比,混合工艺中两种阳离子同时吸附在玻璃基底上而非叠层吸附,有助于固相合成反应的进行。

本实验采用SILAR法,以氯化物为Cu、In源,Na2S为硫源,合成CuInS2薄膜。研究了SILAR法沉积原理、工艺过程、工艺参数,如混合前驱体溶液离子浓度配比、浓度、煅烧温度与时间、提拉次数对CuInS2薄膜的晶体结构、化学组成、光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部分

1实验药品

Na2S、CuCl2 、InCl3、去离子水200ml。

2实验器材

烧杯100ml两个、烧杯25ml四个、量筒50ml、水浴箱、烘箱、玻璃棒。

3实验过程

SILAR法制备CuInS2薄膜的工艺流程、主要步骤如下:

3、1将玻璃基片(75mm×15mm×1mm)在10%盐酸溶液中浸泡30分钟后,依次在蒸馏水、丙酮和无水乙醇溶液中各超声处理15分钟,干燥后备用。

3、2将称量好的CuCl2和InCl3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配置前驱体溶液,搅拌使其完全溶解。阴离子前驱体溶液采用浓度与In3+浓度相同的Na2S溶液。将配制好的溶液置于烧杯中,静置,过滤后待用。

3、3沉积在水浴(70℃)下进行,成膜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循环步骤:

将衬底浸入阳离子混合溶液中进行表面吸附;

把衬底浸入去离子水中洗涤;

将衬底浸入阴离子前驱体溶液Na2S中反应;

把衬底浸入去离子水中洗涤。

重复上述循环10~40次得到所需厚度的薄膜。

在Na2S溶液中进行200℃水热处理。处理时间从0.5h、1h、1.5h、2h不等。

4实验结果

四块载玻片均得到厚度适中的CuInS2薄膜。

三.结果与讨论

1SILAR法生长机理

SILAR法制膜属于液相法化学沉积成膜。水溶液中化学沉积成膜的机理可分为两种:均相生长机理和非均相生长机理。均相生长机理指参与反应的离子形成核胚后,新生成的沉淀分子逐步加到核胚上,核胚生长,形成团簇体,团簇体通过进一步吸附、扩散、长大成微晶。非均相生长机理是在固-液界面上,通过固-固界面逐层取代固-液界面,形成核胚,在衬底表面上生长成膜。由于均相生长是团簇体-团簇体堆积,而非均相生长机理是离子-离子或分子-分子堆积,所以由非均相生长机理得到的膜均匀致密。SILAR法的生长机理是基于非均相生长,即在玻璃-水溶液的固-液界面上,由于基底的表面吸附作用,固-固界面逐渐取代固-液界面而形成核胚,然后在核胚上通过离子-离子的层层堆积,生成均匀连续的薄膜。

SILAR法生长包括了基底表面的吸附和吸附离子之间的反应,其具体过程可以通过表面质子化模型和双电层模型来解释。由于玻璃中含有大量的无定形SiO2,因此玻璃基底表面存在着大量的Si-O悬空键,这里用>SiO-表示。

将衬底用去离子水洗涤,根据双电层模型,位于扩散层的的离子将被除去,再将衬底浸入Na2S溶液中,并通过洗涤作用,未被吸附的NaCl被除去,而被吸附的硫具有类似于氧的悬空键性质,通过多次的反应循环,在衬底表面形成了CuS和In2S3的混合物。在随后的热处理过程中,发生晶化反应,最终生成CuInS2薄膜。

2水热处理的影响

2.1 通过CuInS2薄膜的XRD图谱分析:可以看出经热处理后薄膜的结晶度明显提高,说明处理后的晶型进一步完善。这是因为水热处理后,由于硫化钠中S2-离子高温下的作用,使CuInS2薄膜的颗粒变均匀,晶形得以改善。而且随着水热处理时间的增加,晶型改善的效果越好。

2.2 显微结构分析通过热处理前CuInS2薄膜SEM照片。可以看出,热处理前,薄膜的晶粒不明显,结构疏松。平整度不够高。

热处理后CuInS2薄膜的SEM照片。薄膜孔隙消失,均匀致密度提高,附着性好。平整度有很大提高。

2.3薄膜的TEM表征

对形成的薄膜我们进行了TEM表征,进行了晶体具体形貌的研究得出:CuInS2薄膜进行水热处理后薄膜晶粒分布均匀,晶型变好。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增加,CuInS2薄膜的表面逐渐变得平整光滑,薄膜的晶粒也随水热处理时间增加而变大,晶型结构明显变好。

四、结论

实验通过SILAR法制备CuInS2薄膜,并且在Na2S溶液中对生成薄膜进行不同时间的水热处理。最后对它们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薄膜形貌和晶体构型均取得明显改善,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薄膜的晶型越好。到一定时间后晶型趋于稳定,晶型基本不再变化。通过能谱分析可以确定薄膜的构成,初步确定薄膜的类别。

参考文献

[1] 杜金会,于振瑞,张加友,等.电沉积法制备CuInS2薄膜[J].光电子・激光,2002,13(9):889-892.

[2] 王淑芬, 古风, 吕孟凯, 水热处理的影响[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天然气液化工艺的对比及应用 下一篇:催化剂制备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