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家庭种植方法

时间:2022-09-27 12:46:20

的家庭种植方法

的嫩苗可以做菜,花朵可以入药、饮茶,花叶可以酿造酒,加之玄学中推崇饮菊可以“轻身延年”,使得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的重要角色。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赏菊的习惯,从古代的帝王皇族、官宦门第和庶民百姓,至当今的人民群众,都会举行会和菊展等各种形式的赏菊活动。

品种繁多,依花瓣形态可分为单瓣类、桂瓣类、管瓣类等;依花型可分为宽瓣型、荷花型、莲座型、球型、松针型、垂丝型等;依栽培形式可分为独本菊(又称标本菊)、多头菊、悬崖菊、大立菊等。悬崖菊多用小花系品种培植,繁花朵朵,花团锦簇,如居高悬崖,别具雅趣。独本菊因一株只有一朵花,营养集中,花朵硕大,能充分体现出该品种的特性,在菊展中多用于展出。

居中国十大名花第三,是梅兰竹中四君子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传统园艺花卉中,是变化最丰富也最容易栽培的一种,因此深受爱花人士的喜爱。想要在家中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需要大家掌握相关的种植技术。家庭养菊需注意以下方面。

繁殖:用扦插、分株、嫁接及组织培养等方法均可繁殖,家庭常用扦插或分株。扦插可分为芽插、嫩枝插、叶芽插。芽插,在秋冬切取植株脚芽扦插。选芽的标准是距植株较远,芽头丰满。除去下部叶片,按株距3~4厘米,行距4~5 厘米,插于室内花盆中,保持7~8℃室温,春暖后栽于室外。嫩枝插,此法应用最广,多于4到5月扦插,截取嫩枝8~10厘米作为插穗,在 18~21℃的温度下,3周左右生根,约4周即可定植。分株一般在清明前后,把植株掘出,依根的自然形态带根分开,另植盆中即可。

备土:喜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而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对土壤的酸碱性具有较广的适应性,在pH在5.5~7.0之间的微酸性至微碱性的土壤中都能生长。依据喜疏松肥沃土质的习性,盆栽菊最常用的培养土体积比例如下。幼苗期的培养土应为:蛭石∶珍珠岩∶黑壤土=5∶3∶2;大苗期的培养土为蛭石:珍珠岩:黑壤土=4∶3∶3。

上盆及换盆:常用的泥盆其内径分别有12、15、18、20厘米,俗称5寸、6寸、7寸、8寸盆。小苗上盆,使用5寸盆,然后依次套入大盆。多本菊需换2次盆,而独本菊只换1次盆。换盆的时间,应视长势而定,一般以植株的嫩白新根有伸出盆底部的排水孔为宜。入秋后套盆定植时,培养土应分期添加,以便控制生长。

浇水: 养好盆栽菊,浇水是关键,盆土呈潮润状态时最宜菊株的生长。过量的水分,会引起徒长、水黄,进而烂根甚至死亡。栽培中,浇水需根据的生长期、天气及品种差异灵活掌握。春季菊苗幼小,蒸腾少,需水量小,见干才浇,浇水宜少;夏季菊苗长大,天气炎热,蒸发量大,浇水要充足,可在清晨浇1次,傍晚再补浇1次,并要用喷水壶向枝叶及周围地面喷水,以增加环境湿度;立秋前要适当控水、控肥,以防止植株窜高疯长;立秋后开花前,要加大浇水量并开始施肥,肥水逐渐加浓;冬季花枝基本停止生长,植株水分消耗量明显减少,蒸发量也小,须严格控制浇水。

浇水最好用喷水壶缓缓喷洒,不可用猛水冲浇。在开花期,仍需较为充足的水分,但浇水时,应避开花头,以免积水腐烂。浇水除要根据季节决定量和次数外,还要根据天气变化而变化。阴雨天要少浇或不浇;气温高蒸发量大时要多浇,反之则要少浇。一般在给花浇水时,要见盆土变干时再浇,不干不浇,浇则浇透。但不要使花盆汪水,否则会造成烂根、叶枯黄,引起植株死亡。

施肥:在植株定植时,盆中要施足底肥。以后可隔10天施1次氮肥。立秋后自孕蕾到现蕾时,可每周施1次稍浓一些的肥水;含苞待放时,再施1次浓肥水后,即暂停施肥。如果此时能给施1次过磷酸钙或0.1%磷酸二氢钾溶液,则花会开得更鲜艳一些。

温度及光照:喜阳光,忌荫蔽,为短日照植物。只有在每天日照较短的情况下,才形成花芽并提早开花。在日照较长的情况下,茎叶徒长,花芽不易形成。

喜温暖湿润气候,但亦能耐寒,严冬季节根茎能在地下越冬。最适生长温度为18~21℃,不耐炎热,耐受温度最高32℃,最低10℃。幼苗生长和分枝孕蕾期需较高的气温。花期最低夜温17℃,开花期(中、后)可降至13~15℃。的抗寒以及耐热能力,因品种的不同会有所差别,一般小菊品种耐寒性强,而引进的、名贵的大菊品种抗寒性较差。

摘心:当植株长至十多厘米高时,即开始摘心。摘心时只留植株基部4~5片叶,上部叶片全部摘除。待长出5~6片新叶时,再将心摘去,使植株保留4~7个主枝,以后长出的枝、芽要及时摘除。摘心能使植株发生分枝,有效控制植株高度和株型。最后一次摘心时,要对植株进行定型修剪,去掉过多枝、过旺及过弱枝,保留3~5个枝即可。现蕾时,要摘去植株下端的花蕾,每个分枝上只留顶端1个花蕾。

病害:叶斑病从植株的下部叶片发生。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褪绿斑,而后变为褐色或黑色,病斑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状。严重时病斑连合成片,叶枯下垂,倒挂于茎上。

白粉病病害主要发生于叶部,严重时嫩梢及花蕾上都可发生。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透明小白粉斑点,以叶正面居多。在温度、湿度适宜时,病斑可迅速扩大并连接成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或灰色的粉霉层。严重时,发病的叶片褪绿、黄化,叶片和嫩梢卷曲、畸形、早衰和枯萎,茎弯曲,新梢停止生长,花朵少而小,植株矮化不育或不开花,甚至出现死亡现象。

秋末至入冬前,在湿度大、光线不足、通风条件差的情况下,容易感染此类病。注意栽植不能过密,要控制土壤湿度,增加通风透光。剪除枯黄枝叶,拔除病株,清扫病残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同时避免过多施用氮肥,应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叶片抗病能力。浇水时应注意保持叶片干燥,防止浇水时水珠飞溅传播。在发病期喷施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程文娟 植物营养学硕士

上一篇:问一个技术批评家 下一篇:2016,重复的、发声的、回归的出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