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 中西殊途同归

时间:2022-09-27 12:33:31

抗病毒 中西殊途同归

人类由于感染而致的疾病之中,除了细菌感染,还有很大一类疾病都是由于病毒的感染而导致的,例如病毒性感冒,禽流感,病孝性肝炎,腮腺炎,麻疹,脊髓灰质炎,当年曾经肆虐一时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还有获得胜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狂犬病等不洽之症。

由于病毒感染而导致的疾病,其致病的原理和治疗的方式,都和细菌感染性的疾病有很大的不同,而对于这一大类疾病的应对之道,也有一套基本的方法可以遵循。

对于病毒致病的机理,中西医各有着自己的不同见解,然而对于抗病毒治疗的方法,却有着相似的思路。

西医

药物杀毒效弱重在对症支持

病毒是一类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它们比细菌要小上千倍,并且没有细胞结构,而是只能在细胞之中增殖。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组成。多数病毒只有用高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够观察得到。

关于病毒所导致的疾病,其实早在公元前二至三世纪的印度和中国就有了关于天花的记录。然而,直到19世纪末,病毒才开始逐渐得以发现和鉴定,这比人类对细菌的认识晚得多。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子显微镜发明之后,人们才得知病毒的形态,而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对于病毒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有明显的发展。

病毒感染后,先进入人体血液内,形成病毒血症。随后只能严格地寄生在人体特定的靶细胞内,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进行自身的复制,并释放其下一代的病毒进行繁殖。也就是说,病毒只有进入了人体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只有识别病毒,并能区分哪些是被感染细胞,哪些是健康细胞,把病毒和被感染细胞杀死,才能把病治好。然而,到目前为止,现有的合成药物和治疗方法,都还不具备这种准确识别和区分的能力,而具备这种特异性识别功能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才行。如果感染者此时的免疫力低下,人体自身的特异性抗体不足以清除病毒,病毒性疾病治疗起来的难度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与细菌感染有很大的不同:只要改变细菌的繁殖条件,就可能杀死细菌把病治好,而要想杀灭病毒就要困难得多了――病毒是非细胞微生物,不具有完整的酶系统,并不独立进行代谢活动,不吸收营养、不呼吸、不靠自身力量繁殖。对于细菌性感染的疾病,通常抗生素能起到很好的疗效。比方说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细胞壁E的多糖,使细菌的表面暴露,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作用,细菌也就不能生存了。即便是比较强的致病菌,也可以用药效较强的抗生素来应对。然而,抗生素只能杀灭细菌,对病毒感染则没有作用,因为病毒外部是蛋白质,抗生素对其是无效的。对抗病毒的感染,人类目前还没有像抗生素那样直接而有效的武器,所以,感染性疾病中,难治和不治之症,大都是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例如艾滋病、狂犬病等。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非常特效的西医抗病毒药物。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其效果远不能像抗生素对抗细菌那样有效,而只能起到一些辅助的作用,例如,干扰素,它的原理可以干扰病毒DNA或RNA的复制,从而使病毒的数量增加减慢或不再增加,然后再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剩下的病毒。目前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这几类:抗呼吸道病毒感染药物,例如金刚烷胺、金刚乙胺、利巴韦林等;抗免疫缺陷病毒药物,例如齐多夫定、扎西他滨、阿巴卡韦等;抗肝炎病毒药物,例如α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疱疹病毒药物,例如碘苷、阿昔洛韦、酞丁胺、咪喹莫特等。

病毒类疾病虽然治疗起来困难,但未患病之前进行免疫预防的效果却是很好的,有人工自动免疫,如接种减毒活病毒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牛痘疫苗和麻疹疫苗等)及灭活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尤其是减毒活病毒疫苗的应用,常能获得持久、有效的预防效果。其次是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病人恢复期血清及免疫球蛋白,可短期预防,如麻疹病人恢复期血清和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预防乙型肝炎等。因此,对付病毒性疾病,首先是要重视使用疫苗预防。

事实上,许多病毒感染的疾病的痊愈,往往只是等到了疾病自然病程的结束,靠人体自身的力量来使得疾病痊愈的,药物仅仅在其中起到辅助作用。因此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最关键的还在于对症和支持治疗,使用各种对症的疗法缓解症状,同时,使用各种方法增强营养。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中医

祛邪方法 多扶正是根本

中医对感染类疾病的认识与西医不同,对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的疾病也并无区分。最初,古人误认为传染病是其载体“风”所造成,称之为“山岚瘴气”;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对外感热性病的发生、症候群、疾病演变过程总结了若干规律,确立了中药辨证论治的原则;明末,吴又可提出了突破性的“戾气”说,认为戾气是人的肉眼看不见但存在于自然界的物质,而且有多种类型,从口鼻侵入人体,引起不同的瘟疫。但不论哪种认识,都认为感染的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外邪的入侵,一方面是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正气不足。

按照中医理论,病毒作为外邪,也一样可以分为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不同的类型,上述病因可以致热、致实。有时也可致寒、致虚。又由于患者个体的差异,同一病毒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也往往不尽相同。所以,中医对于病毒性疾病,需要非常具体地辨证施治,比西医要细得多,而在使用的药物和疗法上,也比西医要丰富得多。

研究证实,有些中药具有非常强的抗病毒作用,在临床上防治病毒性疾病的单味中药种类很多,如清热药有板蓝根、黄芩、黄连、黄柏、连翘、金银花、叶下珠等,解表药有麻黄、桂枝、香薷、紫苏叶、防风、薄荷等。目前,临床治疗病毒性感染使用中成药已极为普遍。如午时荼、川芎荼调散治疗风寒感冒,藿香正气片(丸、软胶囊)、正气片治疗感冒及肠道病毒引起的腹泻,防风通圣丸治疗感冒及单纯疱疹,板蓝根冲剂(颗粒剂)治疗风热型感冒、腮腺炎、肝炎、麻疹等病毒感染,抗病毒口服液治疗风热型感冒、腮腺炎及各种病毒感染,纯阳正气丸可治疗暑天感冒,小柴胡冲剂、柴胡口服液(注射液)、正柴胡饮冲剂等可治疗流行性感冒,鱼腥草注射液治疗流行性感冒、单纯疱疹、病毒性心肌炎等,复方大青叶合剂治疗流行性感冒、乙脑,复方黄芩片、黄芩苷片治疗流行性感冒、肝炎,黄连上清丸(片)治疗口腔炎等。

1957年北京暴发流行性乙型脑炎,请名医蒲辅周会诊,按暑温、暑湿辨病,按卫气营血论治,分别施以清暑解表、通腑泻热、清热化湿、清营凉血等治疗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对当时医学界震动很大。1998年冬末春初,北方地区暴发流行性感冒。有关中医医疗单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为表寒里热,即所谓的“寒包火”,并以此拟定了具有一定抗流感病毒作用的中药制剂“感冒合剂”,用于防治北京及周边地区患者17万人。取得了良好效果。2003年初春,由于中医药积极参与了“非典”的治疗过程,大量使用了具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使我国治疗“非典”的疗效显著提高。

中医对于病毒性疾病的免疫也是非常重视的。尤以天花防治最为突出。天花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由于中国很早就萌发了“以毒攻毒”的免疫学思想,到宋代就有了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即将患过天花病人的疱浆挑取出来,阴干后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种上天花后就不再感染。到明清,已有以种痘为业的专职痘医和几十种痘科专著。清代政府还设立种痘局。可称是世界上最早的免疫机构。

虽然中医对于病毒这种外邪的对抗方法更多样和有效,但是最根本的治疗还是在于扶正,也就是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在这一点上,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思路是非常一致的。

上一篇:五大名窑宋瓷美 下一篇:顺天时调月经好孕来